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哲英,骆丽,刘元盛,刘佳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科学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子
  • 数字电子
  • 半导体
  • 通信原理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信号与系统
  • 基础电子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6217
版次:3
商品编码:118434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电气基础课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工程分析理论和技术概貌作为框架,分别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应用电子系统的学科体系、物理学和数学基础、基本分析理论和技术、工程应用概念、应用电子技术的核心内容等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简介

  李哲英,教授,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出版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多本教材。

目录

绪论 (1)
0.1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1)
0.2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 (3)
0.3 基本内容与学科体系 (5)
0.4 集成电路与应用技术的进展 (7)
练习题 (9)
第1章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述 (10)
1.1 物理学基础 (10)
1.1.1 固体物理学 (10)
1.1.2 半导体物理学 (12)
1.1.3 纳米电子学 (12)
1.1.4 量子力学 (14)
1.2 基本电磁理论 (14)
1.3 半导体材料 (16)
1.4 工程中的电子器件 (17)
1.4.1 有源器件 (18)
1.4.2 无源电子器件 (23)
1.5 电子器件与系统 (25)
1.5.1 电子系统的器件概念 (25)
1.5.2 系统与器件的关系 (26)
1.5.3 绿色电子器件与系统的
基本概念 (27)
1.6 应用电子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 (28)
1.6.1 建模与分析的概念 (28)
1.6.2 电路分析的应用概念 (29)
1.6.3 系统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练习题 (36)
第2章 半导体物理基础 (37)
2.1 半导体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37)
2.1.1 半导体晶体材料的基本
结构 (37)
2.1.2 半导体晶体 (39)
2.2 半导体器件的物理概念与分析
方法 (40)
2.2.1 基本半导体类型 (40)
2.2.2 半导体物理中的量子分析
理论 (42)
2.2.3 半导体器件结构分析
方法 (42)
2.3 半导体材料的电学特征 (43)
本章小结 (44)
练习题 (44)
第3章 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数学
工具 (45)
3.1 数学分析 (45)
3.2 微分方程 (47)
3.3 场论 (48)
3.4 线性代数 (49)
3.5 积分变换 (50)
3.6 复变函数 (52)
3.7 数理统计与概率论 (53)
3.8 数学工具的应用方法 (53)
本章小结 (55)
练习题 (55)
第4章 基本半导体器件 (57)
4.1 二极管 (57)
4.1.1 二极管基本结构与技术
特性 (58)
4.1.2 二极管分类 (59)
4.2 双极三极管 (60)
4.3 MOS场效应管与CMOS
技术 (66)
4.4 结型场效应管 (71)
4.5 晶闸管 (73)
4.6 半导体电阻 (74)
4.7 半导体电容 (75)
4.8 半导体器件的模型概念 (76)
本章小结 (77)
练习题 (77)
第5章 电子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与
EDA工具 (79)
5.1 概述 (79)
5.1.1 电子系统中的模型
概念 (79)
5.1.2 电子科学与技术分析中的宏
模型 (84)
5.1.3 电子系统常用EDA工具
简介 (85)
5.2 电子系统工程分析的目标与
内容 (89)
5.2.1 电子系统分析的目标 (89)
5.2.2 电子系统分析的基本
内容 (92)
5.2.3 电子系统分析的基本
方法 (92)
5.3 电子系统仿真基本原理 (93)
5.3.1 电路的描述 (94)
5.3.2 电路综合 (96)
5.4 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工具 (96)
5.4.1 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
特征 (97)
5.4.2 VHDL语言 (102)
5.4.3 Verilog HDL语言 (104)
5.5 电子系统测试技术概念 (107)
5.6 绿色电子系统设计基本
概念 (109)
本章小结 (109)
练习题 (110)
第6章 应用技术概述 (111)
6.1 系统实现技术 (111)
6.2 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 (112)
6.2.1 应用电路结构设计与
建模 (112)
6.2.2 电路仿真模型与参数的
设计 (114)
6.2.3 分析和设计工具的应用
特征 (115)
6.2.4 电子电路测试设计与
分析 (117)
6.2.5 电子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与分析 (120)
6.3 典型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121)
6.3.1 放大器电路 (121)
6.3.2 信号发生器电路 (123)
6.3.3 模拟信号运算电路 (125)
6.3.4 滤波电路 (128)
6.3.5 模拟信号的变换电路 (131)
6.4 典型数字逻辑信号处理电路 (133)
6.4.1 组合逻辑电路 (133)
6.4.2 同步时序电路 (135)
6.5 绿色电子系统分析基本
概念 (136)
本章小结 (137)
练习题 (137)
第7章 集成电路 (138)
7.1 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 (139)
7.1.1 集成电路的基本特征 (139)
7.1.2 集成电路分类 (140)
7.2 集成电路的基本结构 (141)
7.2.1 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
结构 (141)
7.2.2 数字集成电路的基本
结构 (142)
7.3 集成电路中的基本电路模块 (142)
7.3.1 模拟集成电子技术中的
基本电路模块 (143)
7.3.2 数字集成电路的基本
模块 (145)
7.4 存储器集成电路 (149)
7.4.1 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
概念 (149)
7.4.2 存储单元的基本结构 (151)
7.5 FPGA与CPLD器件 (153)
7.5.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
概念 (153)
7.5.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
结构 (154)
7.5.3 CPLD器件的基本
结构 (156)
7.5.4 FPGA器件的基本
结构 (157)
7.6 包含CPU的集成电路 (158)
7.6.1 微处理器 (159)
7.6.2 移动通信设备专用
处理器 (161)
7.6.3 单片机 (162)
7.6.4 数字信号处理器件 (163)
7.6.5 微处理器系统 (164)
本章小结 (165)
练习题 (165)
第8章 电路制造工艺 (166)
8.1 电子产品制造的基本概念 (166)
8.1.1 电子制造工艺 (166)
8.1.2 电子元器件的工艺
特征 (168)
8.1.3 工艺设计与管理 (169)
8.2 PCB制造 (170)
8.2.1 PCB技术概念 (170)
8.2.2 PCB制造工艺 (171)
8.2.3 PCB电路制造工艺 (173)
8.3 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工艺技术 (174)
8.3.1 晶圆处理技术 (176)
8.3.2 掩膜技术 (177)
8.3.3 刻蚀技术 (178)
8.3.4 沉积技术 (179)
8.3.5 掺杂技术 (180)
8.3.6 外延技术 (181)
8.3.7 集成电路测试 (181)
8.4 制造工艺对设计的影响 (182)
本章小结 (182)
练习题 (183)
第9章 SoC技术 (184)
9.1 SoC技术的基本概念 (184)
9.1.1 SoC技术的基本定义 (184)
9.1.2 SoC技术的基本内容 (185)
9.1.3 SoC技术的应用 (188)
9.1.4 SoC技术应用要点 (190)
9.2 SoC器件分析 (191)
9.2.1 SoC器件的基本结构 (191)
9.2.2 SoC的CPU内核 (192)
9.2.3 SoC器件分析的基本
内容 (192)
9.3 SoC器件设计方法与技术 (194)
9.3.1 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194)
9.3.2 交互式设计模式 (194)
9.4 IP核技术 (195)
9.4.1 IP核设计 (195)
9.4.2 EDA技术和相关
工具 (196)
9.4.3 可复用IP核的验证
技术 (197)
9.5 混合信号SoC器件 (197)
9.5.1 混合信号SoC器件中的
模拟电路特征 (198)
9.5.2 混合信号SoC器件中的
数字电路特征 (199)
9.5.3 混合信号SoC器件的
设计技术 (200)
9.6 SoC应用设计概念 (201)
9.6.1 通信技术中的SoC
设计 (201)
9.6.2 控制技术中的SoC
设计 (203)
9.6.3 虚拟系统中的SoC
设计 (205)
本章小结 (205)
练习题 (205)
第10章 电子信息系统 (207)
10.1 电子信息系统概述 (207)
10.1.1 电子系统与信息处理
系统 (207)
10.1.2 信号与信息处理 (209)
10.1.3 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
技术 (209)
10.2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基本结构 (210)
10.2.1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的
组成 (211)
10.2.2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的
逻辑结构 (213)
10.2.3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的
物理结构 (214)

10.3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中的软件
工程 (215)
10.3.1 软件工程的基本
概念 (215)
10.3.2 基本算法及其概念 (216)
10.3.3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软件
设计 (218)
10.4 绿色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
与应用 (219)
本章小结 (220)
练习题 (220)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3版前言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第2版于2011年出版至今已有5年之余。这5年中,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依然保持高速发展。特别是3G、4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等,极大地促进了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正是应用领域的促进作用,使得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个学科领域处在了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起点就是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一个应用领域,而是逐步成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催化剂。为此,作者在近3年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本书做了少量修订,重点修订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力求在体现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内涵的基础之上,向读者提供新的应用技术概念。
  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特别是其应用技术)的变化,对本书第2版做了如下修订:
  (1)绪论中强调了近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变化。
  (2)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增加了各章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突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应用的发展,重新编写第7章有关微处理器部分的内容,增加了对移动通信设备专用处理器的介绍。同时,还对介绍电子信息系统的第10章做了重点修订,增加了有关本学科研究和应用相关的算法基本概念部分。
  本书修订工作中,李哲英教授负责第1~3章,刘元盛教授负责第4~6章,骆丽教授负责第7~8章,刘佳讲师负责第9~10章。李哲英教授主持了全书的修订,并负责统稿。此外,北京联合大学微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教师修丽梅、吕彩霞、韩玺参与了部分绘图、文字处理和仿真计算的工作。
  本书第2版出版后,多所高校教师对本书有关内容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北京联合大学的鲍泓教授、王毓银教授、钮文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罗伟雄教授,台湾中原大学锺文耀教授,台湾修平科技大学余建政助理教授等,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敬请广大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作 者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 开启数字时代的思维之门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二十一世纪,理解和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已成为通往未来世界的关键钥匙。我们身处的时代,从智能手机的便捷操控到全球互联网的瞬息万通,从医疗器械的精准诊断到航天探测的深远探索,无不闪耀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智慧光芒。这门学科不仅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更是驱动社会进步、提升生活品质的核心动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正是一本精心打磨、力求严谨而又不失启发性的入门巨著,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初学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全面的学科图景。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扇通往数字时代思维模式的大门,引领读者理解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激发创新的无限可能。 为何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 在深入本书内容之前,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至关重要。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微观的半导体材料的物理特性,到宏观的复杂电子系统的设计与集成,无不体现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理解现代科技的驱动力: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设备,甚至你此刻正在阅读的电子屏幕,都离不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支撑。了解这门学科,你将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日常科技产品的工作原理,不再仅仅是使用者,更能成为洞察者。 掌握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技能: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意味着拥有在这些前沿领域大展拳脚的竞争优势。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电子科学与技术强调逻辑推理、模型构建、实验验证和系统分析。学习过程中,你将潜移默化地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任何学科领域乃至个人生活都大有裨益。 激发创新与创造的灵感: 理解了电子世界的运作规律,你将能看到更多可能性。从优化现有设计到构思全新的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鼓励你将奇思妙想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 内容纵览与亮点解析 本书的编撰团队由一群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学者和工程师组成,他们深知初学者的困惑与需求,因此本书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力求做到既系统严谨,又生动易懂。 第一部分:学科的基石——从物理到电子元件 本部分是整个学科的“地基”,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学基础概念的重塑: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出发,回顾和深化读者在中学阶段可能接触过的知识。但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探讨这些概念背后的物理原理,例如电荷的微观起源、电流的流动机制等,为理解更复杂的电路打下烙印。 电路分析的艺术: 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电路定律将得到详细的阐述。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解,展示如何运用这些定律来分析和计算各种基本电路的特性。从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到更复杂的含有多个电源和支路的网络,本书将引导读者逐步掌握电路分析的系统方法,培养“一眼看穿”电路本质的能力。 半导体器件的奥秘: 这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领域之一。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半导体的基本物理特性,如PN结的形成及其在二极管中的应用。读者将了解到二极管是如何实现单向导电的,以及它在整流、开关等方面的作用。 晶体管:现代电子的“开关”: 晶体管是构成现代一切复杂电子系统的“积木”。本书将详细介绍双极型晶体管(BJT)和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基本应用。通过对晶体管放大作用和开关作用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理解集成电路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它们如何实现海量晶体管的集成。 其他关键电子元件: 除此之外,本书还将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无源元件的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一些常用的传感器、执行器等,帮助读者建立对电子世界“零件库”的初步认知。 第二部分:系统化的思维——信号与系统、通信与控制 在掌握了基本电子元件的知识后,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进入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电子系统如何处理信息、实现功能。 信号的语言: 信号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本书将介绍各种信号的类型,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以及它们在时域和频域的特性。读者将学习如何对信号进行分析、变换和处理,理解傅里叶分析等重要的信号处理工具,为理解通信、音频、视频等领域打下基础。 系统的响应: 系统是将输入信号转换为输出信号的“黑盒子”。本书将介绍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基本概念,如卷积、传递函数等,以及如何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和瞬态响应。这对于理解滤波、放大、振荡等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信息的传递:通信原理入门: 现代社会高度依赖通信。本书将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包括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关键环节。读者将初步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原理,以及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 指令的执行:控制系统基础: 控制系统是电子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核心应用。本书将介绍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如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以及PID控制器等基本控制器的工作原理。通过理解控制系统,读者将能明白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飞行器等是如何精确工作的。 第三部分:现代电子技术的脉搏——集成电路与微处理器 这是电子科学与技术最令人兴奋和最具颠覆性的领域。 集成电路(IC)的魔力: 本书将揭示集成电路是如何将数以百万计甚至数十亿计的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微小的芯片上。读者将了解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理念,以及集成电路在计算机、通信设备、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微处理器的核心: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本书将介绍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如CPU、内存、输入/输出接口等,以及指令集、流水线等基本工作原理。读者将理解计算机是如何执行程序的,以及嵌入式系统中微处理器的作用。 从硬件到软件的桥梁: 本部分还将触及数字逻辑设计的基础,介绍逻辑门、触发器、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等基本概念,为理解计算机硬件设计打下基础。虽然本书侧重于硬件,但也会强调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协同关系。 本书的独特优势与学习建议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得益于其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内容循序渐进,逻辑清晰: 从最基础的电学概念,到复杂的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本书的内容组织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确保读者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知识。 2.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大量的插图、电路图、波形图等视觉元素,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趣。 3. 理论与实践结合: 除了理论讲解,本书还穿插了丰富的实例分析和应用场景介绍,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体会电子技术的魅力。 4. 紧跟时代发展: 本版在原有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加入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技术方向的简介,例如物联网、5G通信等,让读者能够对电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5. 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过度专业化: 尽管是一本专业书籍,但编者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较快地理解。 给读者的学习建议: 主动思考,勤于动手: 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积极思考,尝试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如果可能,可以尝试搭建简单的电路,或者使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建立联系,融会贯通: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要努力将不同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理解了二极管和晶体管,就能更好地理解集成电路;掌握了信号与系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通信和控制。 利用资源,持续学习: 本书是一扇门,当你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后,可以根据书中的线索,查阅更深入的专业书籍、在线课程、技术文档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保持好奇心,拥抱挑战: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领域。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你会发现探索这个世界的乐趣无穷。 结语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位耐心而专业的向导,它将带领你穿越迷人的电子世界,从微观的粒子运动到宏观的系统集成,从基础的电路分析到前沿的集成电路设计。无论你是立志于投身电子技术领域,还是仅仅对现代科技的运作原理感到好奇,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坚实而清晰的起点。翻开它,你将不仅仅学会“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并最终学会“如何做”,为你的学习、工作乃至人生开启一段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电子产品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不是专业背景,但总是喜欢拆解研究一些小玩意儿,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一直想系统地学习一下电子科学的基础知识,但很多书都太枯燥了,读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这次偶然看到这本《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书那样,一开始就摆出一堆公式,而是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讲起,比如我们手机里的芯片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需要电信号来传输信息等等。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很亲切,也更容易理解。书中的插图也很丰富,很多都画得很精美,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多了,比如那个讲解半导体PN结的图,我看了好几遍,感觉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基础元器件的时候,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把电容比作小水库,把电阻比作管道的粗细,这样一下子就把原理记住了,不像以前死记硬背公式那么痛苦。虽然我还只是在初步了解阶段,但这本书已经让我对电子科学不再感到畏惧,反而觉得它充满了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学习下去,去了解更多关于电子世界的奥秘。

评分

我是一名在电子产品开发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接触过不少不同领域和不同深度的技术书籍。说实话,市面上很多“导论”类的书,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理论化,很难做到既能系统性地介绍知识,又能触及到实际应用的痛点。我拿到这本《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后,其实是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去翻阅的。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概念的引入上,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从一些大家熟知的电子设备入手,比如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手机、电脑,然后层层剥茧,引出背后的电子科学原理。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方式,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代入感。书中一些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的章节,虽然我之前有所涉猎,但这次的解读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它对一些关键工艺和设计思路的讲解,非常到位。另外,我注意到书中还提到了当下热门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电子技术应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时效性很强,没有落伍。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干货满满”的感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电子科学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的梳理。

评分

我是一名对科学研究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对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在选择入门书籍时,我非常看重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前沿性。《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这本书,从内容上看,它似乎能够很好地满足我的需求。我浏览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最基础的电磁场理论,到半导体器件的物理特性,再到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以及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如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这种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是否严谨,以及对前沿技术的介绍是否及时。从我初步翻阅的章节来看,书中在介绍一些核心概念时,并没有回避必要的数学工具,但同时也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些工具在物理世界中的意义,这对于一个希望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也注意到书中提到了量子效应在微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以及一些新兴的电子材料,这表明这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经典理论,而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够为我打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大门,并为我未来的学术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金色的电子元件图案,给人一种既严谨又充满科技感的视觉冲击。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很有分量,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的时候不会有廉价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只是大致翻阅了一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开头,但从初步的印象来看,内容编排上应该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章节标题的设置,比如“微观世界的奥秘”或者“信息传递的艺术”,都很有引导性,能够激发读者对电子科学初步的好奇心。而且,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插图和图表,这些对于理解抽象的电子概念应该是非常有帮助的,毕竟很多时候“一图胜千言”。对于我这样刚踏入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能够有如此直观的辅助材料,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基础元器件的介绍,比如那些电阻、电容、晶体管,它们在现代电子设备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部分内容我准备重点啃一下。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有条理,并且注重细节,这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打下坚实基础的教材。《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3版)》这本书,我从教学的角度进行了评估。首先,它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初学者,清晰、简洁,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也通过类比和实例的方式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释。我在翻阅的时候,甚至能想象到自己站在讲台上,如何用书中的例子去引导学生理解。其次,书中对知识点的组织非常有逻辑性,从基础的电学原理,到半导体器件,再到复杂的集成电路和系统,层层递进,符合认知规律。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公式和理论,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的解释,这一点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认知至关重要。另外,书后的习题设计也很有代表性,既有巩固基础的计算题,也有启发思考的应用题,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科技前沿”栏目,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科学的最新发展,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未来研究的兴趣。总体而言,这本书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语言的易懂性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