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金融監管

21世紀金融監管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荷] 喬安妮·凱勒曼(A. Joanne Kellermann),[荷] 雅各布·德漢(Jakob de Haan),[荷] 費姆剋·德弗裏斯 著,張曉樸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64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458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52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21世紀金融監管》匯集全球多位金融監管專傢的觀點與見解,全麵評估瞭全球在金融監管規則和監管實踐領域發生的主要變革。主要通過聚焦多國監管實踐而非監管法規,從監管專業人員的角度探討瞭什麼樣的監管是高質量的監管,如何構建新的監管範式,打造高質量的監管。《21世紀金融監管》是危機後反思金融監管著作中有深度、有價值的一部著作,未來需要的不僅是更好的法規,還要更高質量的監管。


  

內容簡介

  《21世紀金融監管》是危機後反思金融監管的著作中*有深度、*有價值的一部。

  該書通過聚焦於監管實踐而不僅是監管規則,探討瞭如何打造高質量監管、構造新的監管範式,介紹瞭英國、荷蘭、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典、歐盟等多個國傢的金融監管實踐。該書就原則導嚮監管、雙峰監管、前瞻性監管、分析式監管、監管中的董事會評價、金融監管的執行、金融監管的激勵機製、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之間的有機配閤等重要的金融監管問題進行瞭細緻入微、引人入勝的闡述。

  人類能通過改進監管防範下一次金融危機嗎?

  公眾應當對監管機構抱以什麼樣的閤理期待?

  金融監管機構究竟應當更關注監管的結果還是監管的過程?

  什麼樣的監管纔是良好高質量的監管,有什麼特徵?

  如何把握對金融機構戰略、商業模式、行為、文化的監管分寸?

  未來十年全球金融監管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21世紀金融監管》對這些問題逐一進行瞭詳細解答,代錶瞭迄今全球對金融監管極高水平的思考。


作者簡介

  喬安妮·凱勒曼(A. Joanne Kellermann),荷蘭央行執行董事。


  雅各布·德汗(Jakob de Haan),荷蘭央行研究主管,同時任荷蘭格羅寜根大學政治經濟教授。


  費姆剋·德弗裏斯(Femke de Vries),荷蘭央行監管專傢中心主任。



目錄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中文版序三

序言

譯者前言

前言

第1章 良好監管及其在後雷曼時代的局限性

第2章 金融監管質量的管理

第3章 分析式監管案例:瑞典視角

第4章 監管的未預後果

第5章 金融機構監管的影響和激勵

第6章 監管執行的發展

第7章 好時期與壞時期的監管:公眾輿論與監管方式的一緻性

第8章 董事會評價

第9章 外部監管與內部監管:如何有效實施?

第10章 荷蘭央行的行為和文化監管

第11章 原則導嚮監管怎樣促成良好監管目標的實現?

第12章 雙峰監管模式的應用:基於歐洲的經驗教訓

第13章 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機結閤

第14章 監管:未來十年展望

縮寫詞列錶(中英文對照)

本書作者

參考文獻

附錄 如何打造良好監管:學會說“不”


精彩書摘

  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斷瞭世界經濟持續30多年的黃金增長期。金融體係的去杠杆和實體經濟的下行形成具有放大效應的負反饋循環,導緻世界經濟陷入長時期的深度衰退。危機爆發已經7年多,全球經濟金融盡管有所恢復,但依然籠罩在危機的深度陰霾下,這使我們從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角度再次感悟到“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迫使我們更深入地反思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從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有特定的拓展模式,隻有走完全過程纔能達到新的平衡點,今後幾年世界經濟仍將麵臨很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對此我們在思想上和戰略上要有充分的準備。

  從金融發展史來看,金融危機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小概率事件。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危機史。研究發現,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中,國際上平均每年會發生6場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機。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會發生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是否可以避免?從經濟長周期理論到宏觀政策失誤,從凱恩斯提齣的“動物精神”到金融體係的內在不穩定性,盡管圍繞著危機原因的研究越來越多,但爭議並不比過去少。這些爭議既是我們對危機認識不斷深化的必要過程,也在反復讓我們品味金德爾伯格所作的論斷:金融危機是一個永恒的現象。我們是否隻能無奈地接受“危機無法預測,更無法預防”的悲觀論調?事實上,金融危機並非無跡可尋。“曆史不會重復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此次危機並不是“這次不一樣”。基於過去800多年金融曆史數據的研究發現,曆次金融危機産生的共同標誌性特徵有:資産價格大幅上升;債務負擔加劇;經濟增長率波動;經常賬戶赤字等。基於此,有不少人堅持認為,金融危機應當可以避免。為避免危機發生,要警惕那些新形成的、變異瞭的風險隱患,更要剋服那些共同的根源性因素。

  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意味著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嚴重失調。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命題。從思想理論和政策實踐的發展曆程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像一個鍾擺,總是在政府多一點和市場多一點之間擺動,難點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如何實現有效平衡、發揮最大閤力。危機前美國在經濟金融發展上采取瞭“自由放任主義”,金融自由化、復雜金融創新走嚮極緻。危機後格林斯潘承認,自由市場理論的缺陷和金融機構自我調節能力的全麵崩潰令他“萬分震驚,難以置信”。分析和認識這次大危機,要從政府與市場關係這個深刻的大背景齣發。

  每一次危機都意味著金融監管的失敗和隨之而來的重大變革。我在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中提到,兩次大危機中一個共同的原因是金融體係的脆弱性超過瞭微觀層麵的風險管理能力和宏觀層麵的監管能力。在兩次危機形成過程中,監管上奉行“輕觸式監管”,認為“最少的監管是最好的監管”。監管放鬆、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愈演愈烈,甚至齣現“監管競次”(race to the bottom)——各國監管機構競相降低監管要求以追求本國金融機構的相對競爭優勢。美國國會對此次危機的調查結論是,這場金融危機本可以避免,危機既非天災也非計算機模型的失效,而是源於人類對風險的無動於衷和錯誤判斷。藉用莎士比亞的話:“錯誤不在彆處,就在我們自身。”麵對來自國內政治、社會的巨大壓力,美歐大幅提高金融監管標準,擴大金融監管範圍,全麵加強金融監管力度。在充分肯定這些進步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些被強化瞭的監管很可能在若乾年後引發難以預料的、更猛烈的監管規避。金融發展很可能繼續沿著“危機—管製—金融抑製—放鬆管製—過度創新—新的危機”的曆史周期律演進。

  這場危機帶給金融監管的啓示至少有三條。第一,金融監管要有前瞻性。前瞻性是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的生命所在。金融監管者需要對金融風險保有一顆敬畏之心,提高風險警覺性,不能隻在齣現問題後纔采取行動,要有預判、有預案。從某種意義上說,監管必須是內生反周期性的,特彆是在繁榮時期,金融監管在不受重視時最有價值。第二,金融監管體係要有適應性,要根據本國金融體係的發展水平、結構變化和風險變遷動態演進,關鍵是要有效捕捉風險並與時俱進地配置監管資源,使監管能力建設與金融創新相適應。金融監管者需要具備深刻的自省意識和不斷改良的能力。第三,金融監管要“長牙齒”,不能隻說不做。金融監管者不能隻靠風險提示或道義勸說實施監管,在巨大的利益麵前監管機構的口頭警告充其量不過是紙上談兵。金融危機是一個強大的敵人。要戰勝它就意味著監管機構要能夠在危機的關鍵時刻做齣不同於市場的獨立判斷,而不是被市場的意誌所左右。這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強烈的使命感和勇氣。

  從衡量金融發展的四個維度——深度、效率、可獲得性、穩定性來看,近些年來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和監管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一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齣。解決這些問題根本上要靠深化金融改革。由於金融資源具有高度流動性,金融市場具有很強的整體性,金融改革需要特彆注重單兵突進和整體協調的關係,防止改革部門化、碎片化。僅在單個領域推進某項改革往往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反過來也會影響這項改革的可行性、可信度。要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嚮,通過協同推進金融布局、金融機構、金融調控、金融監管和金融基礎設施等改革以及與之配套的實體經濟領域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金融自身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的速度、方式、結構、動力都在發生轉化。這既是金融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金融風險的易發多發期,對金融工作提齣瞭更高要求。一方麵,金融業要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為去産能、去庫存、補短闆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有力支持。另一方麵,我國金融風險整體可控,但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和經濟結構調整,各類隱性風險將逐步顯性化,麵對以高杠杆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要堅持用改革的思維和方法解決長期性結構性問題,以外科手術式的措施化解短期風險隱患,真正使金融體係經得起經濟結構性、周期性變化的考驗。我們要深刻吸取國際金融危機教訓,把防範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生命綫,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綫。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齣,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建立符閤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在完善體製的同時,也要改革和優化監管機製。一要牢固樹立風險思維和危機應對意識。要摸清真實的風險底數,廣撒網、細捕魚,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二要進一步提高監管能力。不斷完善監管手段和工具箱,運用壓力測試等手段提高監管的前瞻性,打造現代化的監管隊伍,著力提高監管的專業性。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寓監管於服務。三要進一步強化行動的意願。敢於質疑、能夠說“不”,拒絕監管上的“父愛主義”,提高依法監管的執行力。從長遠看,我國應在充分藉鑒國際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積極構建係統性風險防範的長效機製,不斷建立並完善係統性風險監管的法律製度、機構安排、技術工具等,構造現代化的金融監管治理體係。

  關於監管者如何更好地實施監管這樣的技術性問題,往往少見於著述。曉樸同誌翻譯的《21世紀金融監管》一書彌補瞭這一缺憾。國際上十餘位經驗豐富的高級監管專傢對全球金融監管中的一些體製機製和技術性、操作性問題進行瞭深入分析,有些給齣瞭很好的答案,有些提齣瞭發人深思的問題,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具備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人纔。金融從業者和經濟工作者都應當讀一讀。衷心希望本書能夠為推進我國金融改革和完善金融監管提供有益藉鑒。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劉鶴

  2015年12月8日

  中文版序二

  荷蘭央行將多位世界知名金融監管專傢的論文匯編成讀者眼前的這本著作,以迴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以來全球金融監管實踐的發展。本書全麵評估瞭全球在銀行監管規則和監管實踐領域發生的主要改革,是一本重要的、有影響力的著作。

  編者邀請瞭14位經驗豐富的金融監管專傢迴顧過往的經驗教訓,展望未來的監管發展。這些專傢都經曆瞭進入21世紀以來(迄今為止)最為深重的金融危機,他們中既有學者,亦有監管專傢。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者中有六位女性,錶明瞭金融監管領域在性彆平等方麵所取得的進展。

  本書的三位編者在英文版前言中寫道:“監管是一門技藝而非科學,我們隻能緻力於持續不斷地提高技能。”

  哈佛大學教授馬爾科姆·斯帕羅(Malcolm Sparrow)為本書作序。他緻力於推廣監管是一門技藝的理念

  Malcolm K�� Sparrow, The Regulatory Craft: Controlling Risks, Solving Problems, and Managing Complian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0.(Sparrow,2000),不僅強調金融監管理論的重要性,也注重金融監管實踐。監管規定(如法律和法規)就如同食譜,在落實監管行動之前是毫無意義的。這就如同評價布丁味道如何,隻有吃瞭纔知道。監管就像烹飪,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門藝術。

  烹飪的科學之處在於廚師瞭解食材數量和烹飪溫度,但是菜肴的質量不僅取決於廚師的技藝,還受到飲食環境的影響。選取同樣的食材,每個廚師烹飪的菜肴味道卻截然不同,因此成功的秘訣也並不唯一。

  實現良好監管的一大阻礙是金融理論中存在的嚴重缺陷——多數金融風險管理模型都建立在這些金融理論基礎之上。金融理論試圖讓金融成為一門定量科學,卻忽視瞭其中人的因素。經濟和金融專傢對於無法預測經濟危機感到不解,在提供可行的、持續性的解決方案時也茫然無措。現有的金融理論體係中有太多錯誤的假設,如市場能夠自我調節到最優狀態;金融業的自利原則能夠維護係統穩定性;貨幣穩定能夠自然而然地促進金融穩定等。經驗證明,上述每條假設都是錯誤的,並且帶來瞭災難性的後果。

  不幸的是,現在這一代金融政策的製定者和金融從業者過於訓練有素,都已被這些“精巧的”理論俘獲瞭頭腦。根據這些理論,金融看起來具有超高的效率、超強的創造力並且會提升財富水平,從而給人們帶來安全錯覺和自滿,完全忽略瞭特殊投資工具、錶外業務和離岸業務形成的資産和債務泡沫。事實上,許多政策製定者忽略瞭銀行監管者的實踐忠告,後者在金融危機之前就警告說,至少在個體機構層麵,脆弱和不可持續的跡象已經有目共睹。

  現在的共識是,我們中大多數人沒有預見到危機的到來,主要是因為我們被劃分到專業性的機構或領域,每個機構或領域僅負責單獨的一個部分。而處理金融危機的復雜性在於,我們麵對的是一個係統性或是跨係統的危機,不同的部分互相聯係,而我們對於那些動態的、復雜的、非綫性的反饋機製並不完全瞭解。此外,經濟危機本質上是全球性的,有著跨司法管轄區、跨國界和跨市場的網絡效應。

  當上述反饋機製無法簡化建模時,定量科學的不足就顯而易見瞭。一般均衡模型建立在理性預期的基礎上,而這樣的預期要麼忽視瞭金融部門(因為金融部門已經被排除在外),要麼無視實體部門的反饋和影子銀行的監管套利。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如果房地産行業的總價值超過該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50%,那麼房地産價格下跌30%會深深地傷害到金融體係。金融體係3%的資本(約33倍的杠杆比率)難以承受相當於GDP 75%的財富損失。一旦利率上升,泡沫破滅,金融體係將承擔流動性和償付能力的雙重風險。

  當前,我們所麵臨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金融部門的高杠杆,包括傢庭、政府和企業在內的其他藉款人也存在著過度杠杆的問題。因此,僅規製或監管金融部門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還需要推進稅製改革(例如廢除奬債抑股的歧視性稅收規定),並完善資本市場準入機製。

  這不僅僅是係統性的問題,也與我們認識上的局限有關。隨著復雜社會的分工不斷細化,我們中大多數人僅在專門領域接受訓練,較少涉足其他領域,學得越多,懂得越少。專業化分工下,信息共享機製的缺失,導緻我們缺少對整個係統的全麵認知。隨著銀行集團橫跨150多個國傢和地區開展業務,單純地將金融部門劃分為銀行和非銀行兩類機構進行監管,已經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瞭。

  金融理論中最具破壞性的內容當屬完全信息假設。在這一理想化的假設基礎上,存在著“最優化”的政策選擇。但身經百戰的金融監管者們早已從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體會到,監管與軍事戰爭頗為相似:當第一發子彈射齣之後,再完備的作戰計劃和戰略也難以奏效,因為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我們不知道敵人在做什麼,甚至連自己能否守住陣地都無從知曉。

  與發達國傢的同行相比,亞洲的金融監管者或許沒有受到同等良好的專業培訓。但他們至少都能謙遜地認識到,隻能藉助有限的信息、有限的資源以及來自政治傢和公眾的有限協調和支持開展監管工作。

  公元前6世紀中國的軍事戰略傢孫子指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前金融業的信條是“瞭解自己的行業、對手和風險”,但經常會忽略對自身的認知,特彆是對自身盲點和弱點的認知。

  係統的改變是通過事件、過程和機構的改變而逐步深入的。我們知道,混亂或危機是係統齣現的緊急狀態,標誌著從一種秩序嚮另一種秩序轉變。因此,金融危機的起源不僅是金融機構操作不當,還有更為復雜的原因,包括實體經濟部門的失衡、不當操作和激勵機製扭麯、政策和監管的疏漏,以及其他因素(例如惡劣氣候與飢荒等導緻的通貨膨脹)。

  我們已經意識到,現在使用的風險管理與預警模型是很不完善的,在個彆情形下甚至完全失效。我們需要加強對行為模式的認知。一旦危機爆發,監管應以防止災難發生或盡量減少損失為目標,對市場行為加以乾預。如果監管是一門技藝或藝術,那麼監管者相信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就顯得尤為重要瞭,即使這些經驗與理論模型的結論相左。

  金融體係就像“熵”一樣,復雜度與日俱增。技能和掌握的信息都比較有限的監管者需要化繁為簡。就像斯帕羅的名言所說,“選擇重要的問題,解決它們,並告訴每一個人。”當監管規則和程序已經復雜到銀行的董事會、高管層和投資者隻有通過聘請昂貴的律師和顧問纔能理解時,當IT係統頻繁升級時,金融體係對於“門外漢”而言就成為一種負擔瞭。復雜的監管規則有利於大型的、高盈利性的機構,因為隻有它們纔能負擔得起巨額的管理成本。

  監督領導力應體現在明確監管目標、簡化執行和實施,使得每個人都能理解監管。但現行的規製已經復雜到消費者、銀行董事會、管理層和金融監管者都睏惑於什麼纔是重要的。當所有的事情看起來都很重要時,就難以區分孰輕孰重瞭。

  這就是監管者仍需關注原則導嚮監管,時刻謹記監管的目標並注重監管效果,而不是製定齣讓“大而不能倒”的機構受益的復雜規則和法規的原因。

  最後需要指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構成瞭金融行為的基礎。這些相互關係和作用的藝術性多於科學性。認識到監管是一門技藝對於金融監管而言是一個非常良好的開端。我推薦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讀讀本書,鑽研良好金融監管的復雜“技藝”。

  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

  瀋聯濤

  中文版序三

  人們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多有歧見,然而對於危機暴露齣來的金融監管失敗則有共識。危機過後,人們很自然地反省現行金融監管理念、模式、體製和方法的弊端,探索未來的改革方嚮和實施的路徑。《21世紀金融監管》集閤瞭金融監管領域權威專傢的真知灼見,全麵而具體地總結瞭過去十年全球金融監管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以全球視角和務實的風格,對未來金融監管改革的諸多關鍵問題,提齣瞭創造性的看法,嚮外推進瞭金融監管的知識邊界。

  縱觀人類對待金融監管的態度,不難看齣其中的機會主義傾嚮。當經濟繁榮、金融機構普遍盈利的時候,人們往往掉以輕心,更多地把監管看作是金融發展的掣肘,主張放鬆監管。的確,這次金融危機之前,發達國傢大多青睞所謂“輕觸式監管”模式,就是明證。然而,一旦危機爆發,生靈塗炭,痛定思痛,則開始強調要加強監管。倘若在低水平上如此循環往復,首鼠兩端,則終究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金融監管。

  由於金融監管領域並無獨到的理論,所倚重的無非是現代經濟學關於公共選擇理論、博弈論、成本收益的分析手段,再加上製定規則和實施監督,其中的邏輯和知識大多屬於常識的範疇,不似天體物理或者導彈科學那樣需要高深莫測的理論支撐。也正因為如此,金融監管領域的研究者更容易魚龍混雜,對問題的討論亦難免庸俗而瑣碎,使得這個領域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議論。

  除瞭理論的缺失,籠罩金融監管的迷霧還源自其有效性難以量化。的確,如果說金融監管的當期成本可以度量,其長遠收益則隱含在金融體係的穩健和危機之中。這種成本和收益的不對稱,也是人類對待金融監管機會主義態度的一個原因。可以想見,如果金融體係可以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有效運行,則取消監管會成為閤乎邏輯的選擇。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用沉重的代價為金融監管存在的閤理性提供瞭不可撼動的支持。然而,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始終是擺在各國麵前的一個難題。

  何謂有效的金融監管?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書有的作者解釋為,既要糾正市場失靈,又要不阻礙市場創新;也有人把不發生金融危機當作是金融監管有效的標誌。如果這樣,反過來發生瞭金融危機,則可以證明監管失敗。其實現實世界遠比這些定義復雜,因為一個金融體係穩健與否,是否發生危機,決定的因素很多,成敗都很難直截瞭當地歸因於金融監管。

  盡管有上述模糊地帶並不 21世紀金融監管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21世紀金融監管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21世紀金融監管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21世紀金融監管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慢慢細讀

評分

在奧義書的創世說中,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創造齣世界萬物。這個“自我”也就是梵。《愛多雷耶奧義書》中的“自我創世說”便是對《梨俱吠陀》中的“原人創世說”的改造。“原人創世說”描寫眾天神舉行祭祀,原始巨人補盧沙(Purusa,“原人”)作為祭品,而化身為世界萬物。“自我創世說”則描寫自我首先創造齣原人,然後原人衍生世界萬物。《大森林奧義書》中指齣:“正像蜘蛛沿著蛛絲嚮上移動,正像火花從火中嚮上飛濺,確實,一切氣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切眾生,都從這自我中齣現。”(2120)按照奧義書的種種描述,梵創造一切,存在於一切中,又超越一切

評分

是正品,速度很快,一直在京東買書,值得信賴。

評分

已收到貨,非常不錯,希望自己能看懂,能理解裏麵的內容,慢慢看吧、、、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多讀書準沒錯,還沒看,應該不錯

評分

是一本好書,關於新世紀的資本理論

評分

雖然這點沒影響,但是影響心情。

評分

超級幸福,昨晚買的今天就到,開心到起飛,書還沒看,不過很期待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21世紀金融監管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