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对于商号一般称字号。随着古代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名商巨贾代有所出,商号也随之出现。
有的字号发展起来并赢得了信誉,远近闻名,成了一种比金银货物可贵的无形而巨大的财富和资本,名曰:“金字招牌”。《中国古代商号》从商业的产生,兼及商人、商帮商会,系统地叙述了商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介绍了历史上商号的兴衰荣辱。
目录
第一章 古代商业的产生
第一节 商业发展简史
古代的物物交换
西周的商业
春秋战国商业的新发展
城市商业与农村商业
宋元的商业
明清的商业
第二节 商人与商业
商人重利轻别离
商人的起源
先秦时代的商人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商人
隋唐的商人
宋元的商人
明清的商人
第三节 官商与儒商
官营商业
商人做官
弃儒从商
贾服儒行
由贾入儒
第二章 历代著名商人
第一节 职业商人的出现与发展
姜子牙经商
管仲的商业政策
郑以商业为立国之本
陶朱公的辉煌
大盐商猗顿
智勇仁强的白圭
大冶铁主郭纵
大行商鄂君
大统一的赞助商
自由商人的形成
第二节 古代名商趣话
重商奇才桑弘羊
远行的外贸专家
杂货商孙春阳
“乐善好施”的徽商鲍志道
财神爷——沈万三
世界首富——伍秉鉴
红顶商人胡雪岩
清代皇商范毓□
第三章 古代商团组织与商帮商会
第一节 商帮
商帮的出现
商帮的特征
第二节 会馆
会馆的出现
会馆的发展情况
会馆的建立
会馆的管理与活动
会馆的性质
第三节 公所
公所的出现
公所的职能
第四节 行会
行会的出现
行会的主要作用
行会的管理职能
第五节 商会
商会的出现
商会的组织与管理
第四章 古代著名的商帮与商团
第一节 北方著名的商帮商号
“汇通天下”的晋商
独霸西部的陕西商帮
声名显赫的山东商帮
第二节 南方著名的商帮商号
“无徽不成镇”的徽州商帮
手段高明的龙游商帮
敢闯天下的福建商帮
精明能干的宁波商帮
势力庞大的广东商帮
第五章 古代著名商号与老字号
第一节 京城著名老字号与商号
吴裕泰茶庄
张一元茶庄
全聚德烤鸭店
正阳楼饭庄
都一处烧麦馆
砂锅居
同仁堂药店
鹤年堂药店
六必居酱园
盛锡福帽店
内联陞鞋店
牛栏山二锅头
第二节 其他著名商号与老字号
果仁张
狗不理
楼外楼
老鼎丰
张小泉
第六章 古代商人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商人的社会活动
修路、筑桥、兴水利
建宗祠、办义学、开设书院
第二节 商人宗族与家庭生活
商人的宗族势力
商人的婚姻与家庭
历代商人的奢靡风气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商号》:
明清的商业 明朝初年,政府一直忙于恢复元代留下的社会经济的烂摊子,直到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商业才好不容易走出低谷,再登高峰。清中叶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随之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出现了第三次飞跃。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业同时也蒙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从明前期到宣德(1426—1435年)景泰(1450—1457年)时,商品经济曾经一度相当繁盛。然而自此之后,随着统治者越来越严重的贪欲,商税逐渐加重,并增“市肆门摊税”(营业税),设立钞关、征船料税,又加上工关税,恢复了竹木抽分,重新对外国贸物及本国土货征收实物税。“和买”再次变成低价抑买。金花银(明代税粮折帐的银两)每石米才折交银一两,为以前的4倍。茶、盐等法逐渐混乱不堪,正德(1505—1521年)时更是在京城内外开设“皇店”,和民间商业争利。其中甚至有聚娼寻乐的“花酒铺”,根本不顾及礼教世风。社会经济再度走下坡路,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全面爆发,最终震撼了腐朽的封建传统商业模式。自此,统治者才决定考虑革除一些弊政,自嘉靖(1522—1566年)时开始,明朝历史开始走下坡路。
明朝后期,统制者所进行的最好的改进举指包括:废除工役制、实行银行役以及推行一条鞭法。以银代役制度从弘治(1488—1505年)时开始施行,然而当时还不是非常普遍。嘉靖八年(1529年)正式完全废除轮班制,一律改纳“班匠银”;后由政府出钱雇人充役,纳银数有所减轻。自此以后,广大工匠的技术与产品投入市场,发展并提高了民间的私营手工业,推进了一度遭受打压的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是在万历九年(1581年),时任丞相的张居正提出,的其内容就是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将原先依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丁、粮(田赋税粮)派役,然后和其他杂税合编在一起,计亩或计丁全部折换成银两上交官府。在大多数农业地区,因为丁役部分归人田赋,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生活负担。农民为了多得货币用来缴纳“鞭银”,就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种植那些更值钱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增长迅速。明后期商品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关系。
明末清初之际,由于连年战争,导致全国上下到处一片惨淡的景象。接着清政府为了防范郑成功的抗清势力,更是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制订了沿海无人区的迁界措施。清政府担心人民力量会对清廷统制造成威胁,便对矿山严密封禁。东南城市更是限制丝织业的发展,监视织工与市民的活动。所有这些举措都严重制约了商业的恢复与发展。更不可忽视的是清代用白银作为货币,铜钱作为辅币,白银因而不断流入燕京与边外以及富商大贾达官污吏之手,很大部分被这些人窖藏起来。货币无形中减少流通,而征税还是依旧用银,导致流通中货币严重短缺,物价飞涨,市场缺乏活力,交易停滞,这更给商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比宋代更进一步的是,明清时期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最突出的是棉花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在明代,河南、山西、山东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棉花,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地区更是成为全国著名的棉花集中产区。清代产棉区又扩大到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河北地区的冀州、深洲、赵州、定州等地,棉农数量远远多于普通农户。每年“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墟之人莫不负孥纷如”(乾隆御题《棉花图》)。甘蔗在福建、广东、台湾地区获得普遍种植,在台湾是“蔗田万顷碧凄凄……一望茏葱路欲迷”,所产蔗糖最远销售到日本南洋。明万历时才在福建、广州一带种植的烟草,到了清代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福建产烟区种烟更是占大部分土地,南方的湘、桂,北方的陕、甘也都相继产烟。清代时期,柞蚕获得大量发展,后经山东向贵州、陕西等地传播。茶叶在18世纪中出口大量增加后,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仅仅武夷山一地就年产几十万斤。商业因为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获得非常好的物质条件。
棉花、甘蔗、烟草、桑等经济作物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抑制了粮田种植面积,导致这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的粮食不够自己日常使用,急需余粮区的接济;再加上城市工商业人口的激增,对粮食的需要量更多,以至于江南地区必须从两湖、江西、安徽等地运进远调粮食。俗谚说:“湖广熟,天下足”,粮食产销路线的改变得到明确反映。清代时甚至从遥远的四川购置米粮,关外的粮食同样也需进关供应直隶、山东甚至浙江、福建地区。广东在清代时期也成了缺粮大省。广东地区所需要的大米主要取之于广西、湖南,台湾米则经过海路运销福建。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商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