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德語作傢.終生未婚。生前發錶《變形記》等作品,死後聲譽鵠起,震驚歐洲文壇。他駭人的想象力,獨具一格的敘事手法、荒誕的風格,被20世紀諸多流派奉為先驅。
解讀卡夫卡需要五條綫索:時代、環境,身份、經曆、作品,缺一不可。卡夫卡為寫作而生,視寫作為信仰。
《信念文庫 卡夫卡傳:墓地裏的寒鴉》以作品為綫索,深人解讀卡夫卡的生活全貌,引導讀者以全新的角度認識這位神秘的作傢——卡夫卡並不晦澀,真正的卡夫卡就在他的作品中。
作者簡介
邵嘉驥,青年學者。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從事西方哲學與藝術研究工作,在中國傳統哲學和藝術領域亦有建樹。著有《歐洲文化簡史》等書,廣受好評。
精彩書評
★卡夫卡的全部藝術在於使讀者不得不一讀再讀。
——(法)阿爾貝加繆
★我相信,卡夫卡也將永遠屬於那樣一些人物之列:他們創造性地,盡管是充滿痛苦地錶達齣瞭偉大變革的預感。
——(德)赫爾曼·黑塞
★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睏境就是現代人的睏境。
——(美)威斯坦·休·奧登
★卡夫卡對我們人類的命運(在本世紀中顯現的命運)所說的一切,是任何社會學和政治學的思考所沒有說齣的。
——(捷剋)米蘭·昆德拉
目錄
第一章 “耗子民族”的孩子
兒時的記憶
身份標簽
父親與母親
恐懼的根源
教育大背景
從恐懼走嚮恐懼
討厭的學校
三個妹妹
第二章 地洞:嚮文學世界逃逸
中學生活
智早熟,性晚熟
無所不包
打開另一個世界的鑰匙
考試
信仰的迷惑
《一場鬥爭的描述》
第三章 現實:走不進的城堡
畢業瞭
完美工作
優秀員工
新傢的煩惱
謎一樣的同事
辦公室
世界就是城堡
第四章 飢餓藝術傢:寫作就是祈禱
失敗的齣版
日記?創造?
“上帝不想讓我寫作”
一切細小的都是最重的
一次並未發生的自殺
畫張漫畫
藝術因何飢餓
第五章 變形記:文明與異化的衝突
尖銳的主題
廢墟的味道
在流放地
好景不長
走在時間前麵
第六章 單身漢的不幸
17歲的愛情
性漂流
菲利斯·鮑爾小姐
太纍
又失敗瞭
一樁有愛情的婚約
刀尖上的愛情
老光棍的覺悟
第七章 跑著的過路人:無人理解的內心世界
少年玩伴
英年早逝的波拉剋
摯友馬剋斯·布羅德
發錶?不發錶?
過路的友人們
與卡夫卡談話
另一位小朋友
弗蘭茲將很快死去
第八章 審判:贊譽在身後響起
身體的抗議
隻有療養,沒有康復
巴勒斯坦
最閤適的伴侶
“彆走開,可我卻要走瞭”
聽不到的審判結果
被背叛的遺囑
卡夫卡的布拉格
後記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信念文庫 卡夫卡傳:墓地裏的寒鴉》:
1848年,當時的統治階層哈布斯堡王朝為瞭加強專製統治,給予瞭王國內40萬猶太人完全公民權,這其中包括定居城市權、經商自由權,以及婚姻自由權。這些政策當然不是齣於人道主義的考慮,而是因為政治和經濟因素。因為,一方麵對於國傢來說,猶太人的精明能乾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給他們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對即將到來的工業浪潮意義重大;另一方麵,適當地放寬政策,有助於凝聚猶太人的忠誠度。當然,對於這些經濟和政治層麵的意義,雅各布不懂,也不想去懂,他隻知道自己終於可以結婚瞭。於是,他趕緊娶瞭弗蘭西斯卡為妻子。這一年,他35歲,他的妻子33歲。這兩個歲數意味著,他們必須快些要孩子瞭。
從1850年到1859年,弗蘭西斯卡進入瞭高速“生産”期。在村中那問破房子裏,她一共生瞭6個孩子。雅各布是一名屠夫,弗蘭西斯卡是一名全職傢庭主婦,他們共同維持著這個八口之傢,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雅各布生得強壯無比,據說他能夠用牙齒咬起一袋子土豆轉上三圈不喘氣。但是,他的辛苦勞作隻夠讓一傢人勉強糊口。更多的時候,全傢人隻能天天靠吃土豆為生。盡管如此,雅各布和弗蘭西斯卡的6個孩子卻都順利地長大成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窮人的孩子早當傢,雅各布的孩子們都能夠早早地幫助父親乾活。他們剛能夠拉車時,就會輪流幫助父親把肉送到各地的主顧手中,風雨無阻。那是一個精神生活極度匱乏的時代,沒有任何發展個人愛好的餘地。物質上的負擔是日常生活的一個主要特徵,全傢人必須共同勞動,纔能免除飢餓的威脅。後來,赫爾曼總是喜歡不斷地提起當年那段艱苦的日子,並把腿上的凍瘡和腳傷當成戰鬥留下的傷疤一樣珍視。當然,這也成瞭他教育孩子們的形象“教材”。他總是帶著自負和自憐的雙重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嘮叨。這種一半自誇一半數落的教育方式,讓弗蘭茲極為反感,甚至憤恨。
誰也不能否認,用孩子沒有經曆過的艱難生活去教育他們,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這可以讓他們珍視眼前的生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可是,赫爾曼的這種教育卻有些過頭瞭,他把父輩同孩子之間的正常閑聊,變成瞭一廂情願地舔舐假想傷口和自誇,完全不顧慮孩子的感受。他想要用這些苦難生活給自己加分,但卻引起孩子們的鄙視。
相較於其他兄弟姐妹,卡夫卡的感情更為細膩,也看得更遠。其實,根本不需要赫爾曼一遍又一遍地嘮叨,他就能夠清楚地“看到”父親成長的那個時代。晚年的時候,他曾在自己最後的一部作品牧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方矣》中寫道:
我們(耗子民族)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剛會跑幾步,剛能稍稍辨彆周邊的環境,就得像成年人那樣照顧自己;我們齣於經濟上的考慮而分散居住的地區過於遼闊,我們的敵人過多,危機四伏,防不勝防——我們就是無法使孩子們免於生存競爭,不然他們就會過早淘汰並夭摺。在這個可悲的原因之外,自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族類的繁殖能力非常強,每一代都不計其數,一代排擠一代,兒童沒有時間當兒童……一個孩子剛齣世,他便不再是孩子瞭,在他的後麵,新的孩子的臉已經湊瞭上來……盡管這是好事,盡管彆的族類因此而妒忌我們,但我們就是無法給孩子們一個真正的童年。
毫無疑問,對於父親赫爾曼的生活,卡夫卡看得更加透徹。赫爾曼隻看到瞭自己經曆過的苦難,但卡夫卡卻透過父輩們的苦難生活,看到瞭民族痛苦的根源。雖然年少時,卡夫卡遠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但至少在他眼中,父親那些無休止的嘮叨已經是一個笑話瞭。
同其他猶太孩子一樣,到上學的年齡時,赫爾曼被送進瞭猶太學校。這些學校是宗教性質的,可以為男孩們提供六年製的義務教育。在學校裏,赫爾曼完成瞭他短暫的義務教育,學會瞭讀書、寫字和計算,並讀瞭幾篇希伯來語的斷篇殘簡。他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德語,但對於復雜的書麵語卻始終不得要領。可靠的、有教養的中産階層人士的基本知識,他一直沒能擁有,直到成年。
13歲時,赫爾曼在猶太教堂裏第一次朗讀《妥拉經》慶祝巴爾米茨瓦節。按照傳統習俗,這標誌他在宗教上的法定年齡已經達到,他成年瞭,他的童年時代到此結束。他雄心勃勃地想要開創一番事業,一年以後,他離開瞭傢,獨自闖蕩世界。
當時,廣大農村的零售貿易剛剛成型,形形色色的製造業商品急需開闢大量新的零售商店,到處都蘊含著商機。很多猶太人看準時機做起瞭生意,赫爾曼就是其中之一。他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激烈的競爭中為自己贏得瞭一席之地,成為一個齣色的商品小販。雖然他並沒有像部分人那樣,把生意做得很大,但在零售和批發經營領域,也做得小有成就。至少,他開始慢慢帶領傢人脫貧緻富。
1872年,20歲的赫爾曼被徵召加入捷剋軍隊,服瞭3年的兵役。期間,他從普通士兵升為中士。這段服兵役的日子,後來一直被他掛在嘴邊。這倒不是說他多麼喜歡當兵,他隻是喜歡當兵帶來的收益——當年使他獲得瞭一種市民角色的身份。他可以透過製服或曾經穿過製服,來顯示自己的社會聲望。很顯然,這滿足瞭他追求虛榮的需要。
……
前言/序言
孤獨,是捷剋作傢弗蘭茲·卡夫卡的標簽,也是他人生中大多數時候的生活狀態。但是如果你去翻看卡夫卡留下的那些照片,看著他俊朗的外錶和陽光的微笑,你怎麼都不會將照片裏的那個人與“孤獨”這兩個字聯係起來。
卡夫卡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文學;卡夫卡之所以孤獨,也是因為文學。如果在他的生命中沒有文學,弗蘭茲·卡夫卡會成為一個溫和的、頗有魅力的普通人,也不會再有人用“孤獨”這兩個字去形容他。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卡夫卡與文學的相遇就像天雷勾動地火,於是卡夫卡成為一代文學巨匠,他所付齣的代價就是孤獨。
文學這東西,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努力與天賦,但若想登峰造極,就必須付齣旁人無法付齣的代價纔行。李白醉生夢死,杜甫半生流離,蘇軾飽經憂患,巴爾紮剋廢寢忘食,普魯斯特一生遭受病痛摺磨,而他們也成為站在世界文壇金字塔尖上的那為數不多的一些人。
卡夫卡選擇瞭孤獨。他不是一個孤僻的人,他有朋友,也不缺少愛情,但為瞭心中摯愛的文學,他寜願孤獨下去,因為文學需要他孤獨。“為瞭我的寫作我需要孤獨,不是‘像一個隱居者’,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而是像一個死人。寫作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們不會也不能夠把死人從墳墓中拉齣來一樣,誰都無法在夜裏把我從寫字颱邊拉開。”不是隱居,而是“像一個死人”,這就是卡夫卡對文學的理解。
為瞭文學,卡夫卡付齣瞭他所能付齣的一切。他疏遠傢庭,拋棄愛情,就連事業也成瞭為文學鋪路的墊腳石。要知道,卡夫卡是布拉格大學的法學博士,他原本擁有一個無比光明和幸福的未來。
然而他所寫的,卻是那個時代幾乎無人可以讀懂的文學。人們不懂卡夫卡,不懂他究竟想要錶達什麼,更不懂他的作品中所潛藏的深刻智慧,就連他的文體和寫作方式都不被人理解。卡夫卡雖然筆耕不輟,著述頗豐,生前發錶的作品卻並不多。
信念文庫 卡夫卡傳:墓地裏的寒鴉 [Franz Kafka]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