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政治

科学中的政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江晓原,方益昉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327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鲜明的立场,讨论了当下重要的若干科学争议,包括转基因主粮争议、黄禹锡事件背后的东西方科学竞争、互联网反思等等。作者强调,在这类争议中,话语权必须从专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所有自身利益和安全状况被关涉的公众,都有权发表意见。在分析这些争议的基础上,作者明确提出:今天的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80余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40余篇,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杂志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方益昉博士(MD. PhD.),旅美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拥有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纽约西奈山医学院三处完整学术履历,研究专题包括分子生物学、社会医学、生命科学史、科学文化等,以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与大众文本共约200万字。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转基因主粮争议
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争议的科学政治学分析
转基因水稻:科学伦理的底线在哪里?
当代科学争议中的文化原则——以转基因主粮争议为例
请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急着推广转基因主粮?
转基因水稻,别急着吃
第二辑 黄禹锡是西方打压的牺牲品
当代东西方科学技术交流中的权益利害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定性研究
黄禹锡事件背后的科学政治博弈
第三辑 互联网反思
互联网上的民意假象
中国互联网面临历史性的三岔口
乔布斯给了我们毒苹果——读《史蒂夫·乔布斯传》有感
谁的大势?为什么我们必须顺从它?——关于“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
第四辑 其他争议之例
不能在精神上矮化自己
科学主义,才会违背科学常识——从“火星一号”闹剧说起
阿波罗登月:用科学工具竖一块冷战里程碑
隐私与天书之基因伦理学
基因自私,人更贪婪——从《自私的基因》30周年纪念版说起
“全球变暖”背后的科学政治学
萨哈罗夫和福明海军少将的故事——关于“伦理能不能管科学”的思考之一
公共卫生重在公众参与和专家独立
第五辑 重新审视科学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科学
对与资本密切结合的科学技术应该有戒心——专访首届“中国好书”获得者
江晓原教授
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
后记:“黄禹锡归来”与科学政治学研究

精彩书摘

  《科学中的政治》:
  在中国基层总体统计数据不准的情况下,国务院宁愿通过工业用电量等三项经济指标估计各地GDP实况的背景下,即使上述棉花产业数据计算无误,但在缺失统计学指标的方式下,非但难以证明农药减少、产量增加,反而暴露出统计素质的低下。类似的困扰,一直影响到中国顶级农业领域院士的形象。
  对转基因农业描绘的诱人前景,必须有清醒认识,并考察已规模化种植的南美诸国和印度国民经济发展现况。在目前的技术水准和市场格局下,上述国家先行转基因种植十几年,饥饿与贫困依然同行,向中国大量出口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是它们缓解农业困境的强国战略。显然,转基因主粮未能担当农业救济手段,粮食安全的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政治共性。法国卡逊奖得主罗宾的《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转基因神话及其破产》陈述了重要观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漏洞和跨国资本的种业垄断阴谋,应该作为两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政治学视角。主权国家切忌匆忙实行转基因主粮种植。
  北美从1996年开始大规模种植玉米、大豆、油菜籽这几种作物的转基因品种,而在西欧,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国家是不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西欧只有西班牙允许种植)。新西兰Heinemann教授等5人,比较了数十年来北美和西欧这几个作物的种植,旨在考察同样的作物,具体到种植转基因品种和非转基因品种,到底孰优孰劣。
  ……

前言/序言

  学界中人,往往在尽本单位学术义务的同时,经营一点自己个人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有人称之为“学术自留地”。我也未能免俗,近些年经营着两小块学术新领域。在这两个新领域中,我各有一个小小的合作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我已经毕业的博士,他们毕业后继续和我合作,进行我们共同感兴趣的研究。
  这两块小自留地,一块是“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主要是将以往从未进入科学史研究视野的科幻活动和作品纳入科学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令人喜悦;另一块就是“科学政治学”,这本小书就是这块“学术自留地”中的部分成果。
  所谓“科学政治学”,在这里主要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不是学科的正式名称—不管在正式的学科名称中有没有“科学政治学”这样一个分支。我们是在这样的意义下使用“科学政治学”这个概念的:它既包括在科学运作中所呈现出来的政治色彩,也包括科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举例来说,本书中《当代东西方科学技术交流中的权益利害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定性研究》一文就是前者的典型案例,而《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争议的科学政治学分析》一文则是后者的典型案例。当然,事实上,尽管这两个案例各有侧重,但这两者在许多问题上也经常会交织在一起。
  经营学术新领域,通常都是有风险的,常见的风险之一,是不容易很快被学术界认可。但既然只是“自留地”,主要动力来自个人兴趣,也就大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必那么在意学界的认可了。
  记得我们的长篇论文《当代东西方科学技术交流中的权益利害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定性研究》写成后,北京某学术杂志审稿一年之久,仍然迁延不发,据说是担心“为黄禹锡鸣冤”会成为错误甚至罪状。那时在前一阶段国内媒体不明真相跟风报道落井下石的影响下,黄禹锡还被“钉在学术的耻辱柱上”没放下来(有不少学者至今还这样认为)。后来我失去耐心,通知该杂志撤稿,转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承学报青眼,立即刊登,而且很快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封面列目。随后“黄禹锡事件”的一系列后续发展使情况日渐明朗,完全证实了我们论文中的判断。
  这件事使我和我在“科学政治学”小自留地的主要合作者方益昉博士都颇受鼓舞。本来我们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但收获倒也相当不错,而且来得挺快。这证明只要真是有价值的研究,即使是在新领域中所出,得到学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也未必那么难。
  笔者对于象牙之塔中的学术生涯,原是一向安之若素的,没想到近些年来,从科学史的研究出发,不经意间,居然介入了好几起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科学争议。现在回顾起来,还真有些出乎意料。不过既然已经介入了,我们的有关文章和言论也引起了一些媒体关注和社会反响,正好将它们统辖到“科学政治学”之下,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从形式上来说,这本小书是“跨文本”的—其中既有纯粹“学院派”的学术文本(为的是确保“言之有据”),也有方便公众阅读的大众文本,甚至还收入了几篇长篇访谈。我们决定不拘文本形式,而是根据争议的问题,分成五个单元,这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更方便地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
  江晓原
  2015 年1 月27 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科学中的政治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科学中的政治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科学中的政治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科学中的政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适合摆书架的书

评分

东西不错,没什么问题。

评分

适合摆书架的书

评分

东西很好,质量可靠,值得购买!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东西很好,质量可靠,值得购买!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科学中的政治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