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自1985年创刊以来,坚持“比较开眼界、比较长知识、比较启智慧、比较出真理”的办刊宗旨,译介了国外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新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国内学者的原创性研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目前已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门从事比较研究的学术期刊。值此创刊30周年之际,《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编辑部集结过往发表的经典文章,从方法论和研究视域的角度,提炼了“体制转轨与制度比较”、“政府改革与公共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分权与央地关系”、“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三农问题与乡村治理”这六个方面的主题而成一学术体系,并以此出版这套纪念丛书,供有兴趣的读者系统阅读。
精彩书评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在中央编译局的支持下于1985年创刊,迄今已经30周年。杂志创刊正值经济改革全面展开之际,30年来一直与中国改革同行。30年后的今天,我国改革又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一如既往,汲取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革,为大转型做出新的贡献。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刊主编之一)
★杂志在创刊之初目标就很明确,不搞“主义”的比较,不去评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而是要做体制的比较研究,通过各个体制的比较来吸取经验,探索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说怎样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荣敬本(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部研究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刊主编之一)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伟大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精神生活的复兴,以及源白全球社会科学新思想的传播都做出了贡献。……且让我用两句话总结我给《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的作者和读者发出的信息:后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从该词的原义来看)已经完结;从事“比较社会研究”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迫切。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目录
序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创刊回顾
序二:比较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
前言刘承礼
第一辑 分权的两个维度:财权与事权
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如何划分?
分税制改革中的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研究
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
日本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考察报告
论作为国际发展战略的财政分权和政府间财政改革
第二辑 分权改革与央地关系
论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关键是实行经济性分权
地方制度多样性与中央规则统一性的矛盾与出路
县委书记眼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关系: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应用
第三辑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联邦制述评
对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状的基本判断和发展趋势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模式特征及多维视角改革构想
财政改革和省级以下的财政
费改税:中国预算外资金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
发展中国家政府间税收划分:理论分析与现实约束
第四辑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在中国建立规范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的制约因素和模式选择
财政分权下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优化路径
中央对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决定因素:公平、议价、还是效益?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际比较与借鉴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第五辑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域外经验
德国权力制衡模式下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80年代英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巴西财政分权下的宏观管理
加拿大财政管理体制考察报告
“二战”以来的日本财政分权改革
精彩书摘
《分权与央地关系》:
三、苏联型经济体制的再认识
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社会主义各国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在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方面走了弯路,并且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这种困扰还可能继续存在?我们认为,这与苏联型经济体制的本质,中间层次的利益,现代经济系统的特点等紧密相联,而这又会涉及改革的目标模式。
在改革经济学、各国经济改革的文件乃至国民舆论中,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是把苏联型体制抽象为中央行政高度集权的命令经济模式。这种观点揭示了命令经济模式存在一个指令中心并且该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决策权力这一特征。据说在这种模式中,中央行政权力不仅排斥市场机制,使经济单位隶属于行政机构,而且部门和地方也缺乏相对独立的权力,完全处于执行和服从的状态。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一个极端,通过行政系统改革国民经济管理方法的行政性分权要求,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既然中央权力过大,压抑了以地方为代表的中间层次的积极性,造成国民经济的无效率,那么,行政性分权即使不是经济性分权成功的充分条件,也是经济性分权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阶段,况且行政系统的变动比建立市场机制在政治上更可行,操作更容易。在另一极端,“天真的改革家”认为中央行政高度集权的命令经济模式只有通过面向市场的经济性分权来改革,但他们设计的模式或者是一个不存在中央控制的单层次模型,大致相当于亚当·斯密时代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市场模型或其在理论上的反映——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或者只存在中央、企业两个层次。行政性分权的拥护者要改革掉的是命令经济模式的中央高度集权性质,将权力转移到中间层次,仍然保留系统行政协调的一面;经济性分权的拥护者则要改变命令经济的运行原则,削弱模式的行政性质,但他们的目标模式中竟不存在行政系统或仅仅存在中央行政机构。
以上两种思路都把中央行政高度集权这一假设作为出发点。但不幸的是,把苏联型体制抽象为中央行政高度集权的命令经济可能是一种错误。一旦作为出发点的模式假设不能成立,那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体制改革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差错和折腾。
……
前言/序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为了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梳理学术界关于分权与央地关系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多年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在这方面刊载了大量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在如何正确处理财权与事权关系、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乃至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既有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又有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在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将这些文章汇集成书有助于深化读者对这一议题的认识。
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分权有多个维度,其中,财权与事权在政府间的划分尤为重要。张永生的文章《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如何划分?》在比较研究了联邦制和单一制条件下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之后,认为建立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制衡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关键。杨志勇的文章《分税制改革中的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研究》认为,分税制条件下事权与财权、财力相匹配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合理原则,为此,中央与地方事权的正确划分需要从厘清政府职能、国有企业和国有土地收益的规范化分配、发挥地方积极性、与全口径政府收入相关联、中央政府实际支出等多个方面考虑。孔善广的文章《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提出,不能将地方政府应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不当行为仅仅归咎于地方政府自身,而是应该改革造成激励与约束机制扭曲的行政体制。魏加宁和李桂林的文章《日本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考察报告》介绍了日本政府的三级结构,即中央政府、作为广域自治体的都道府县和作为基础自治体的市町村,并探讨了主要事权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情况。杰米·波伊克斯的文章《论作为国际发展战略的财政分权和政府间财政改革》探讨了影响财政分权效果的各种因素,指出财政分权改革值得鼓励,但它需要与公共财政管理、政府治理和行政管理改革相配套。
进一步地,简政放权代表了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种努力,它不仅关乎纵向的政府间关系调整,而且涉及到政府与市场或社会关系的改革。刘吉瑞的文章《论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比较了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两个概念,认为仅仅改变企业行政隶属关系而对命令经济进行改良的办法,不能脱离集中分散来回折腾的窠臼;真正使企业生产自主权扩大的改革在于经济性分权,即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楼继伟的文章《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关键是实行经济性分权》也认为,造成资源配置扭曲的深层次原因是行政性分权有余而经济性分权不足,为此应该实行经济性分权。赖海榕的文章《地方制度多样性与中央规则统一性的矛盾与出路》发现,地方制度多样性与中央规则统一性存在可以调和的矛盾,调和的办法是增加中央规则的灵活性或地方根据中央规定的原则探索具体的制度结构。肖立辉的文章《县委书记眼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于对县委书记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总结出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如下特征:条条部门权力强化而块块调控能力削弱;权力上收而责任下放;垂直管理不利于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张永生的文章《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关系: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应用》构建了一个在人事权和财政权维度上纵向制衡与在民主和法治维度上横向制衡的理论框架,并应用于对政府间关系改革的分析。
分权与央地关系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Local Relation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分权与央地关系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Local Relation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分权与央地关系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Local Relation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