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用于博物馆相关人员阅读 《博物馆12讲》一是对博物馆之源流与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读本书,可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和重要意义。二是提出了博物馆展览必须建立体系的思路。姚安博士多年来以大量精力倾注于文物展览工作,对此领域心得颇多,将其归纳升华,有所建树,事在必然。三是对博物馆展览之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并整理出十种模式和类型,自成体系,给人启发。四是对博物馆藏品的登记*录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并对工作程序予以严密设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五是总结并撰写成《展览大纲》,便于学习和掌握,对负责具体工作的从业人员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此外,姚安*的《博物馆12讲》在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亦有很多新思路令人欣喜。
内容简介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具备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作者简介
姚安,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赴美访问学者。曾担任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参与首都博物馆建设、策展和开放全过程,主持立项、谈判、实施二十多项大型国际展览,并参与论证全国其他十几家博物馆的建设和策展等工作。姚安博士近年来先后编*出版了包括《神乐之旅》、《天坛》、《祭坛》、《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天坛志》、《博物馆策展实践》等专著,并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世界遗产》电视片撰稿人,担任《天坛》、《皇家陵寝》的撰稿,出版有《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人文奥运与文化建设和开发》等文章。主持北京“十一五”规划二课题项目《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安博士同时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注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致力于藏品登记*录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国上海世博会展览顾问、中国玉器“百花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第一讲 缪斯的礼物——博物馆的历史
一 早期收藏与博物馆现象
(一)古希腊、罗马时代
(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二 博物馆的诞生
三 博物馆的成长
四 现代博物馆的繁荣
五 博物馆的发展趋向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传承——博物馆在中国
一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一)近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博物馆事业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博物馆事业
二 现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博物馆的兴起
(二)博物馆融于社会,服务于大众
(三)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与博物馆的多样化
(四)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大众消费的提升
(五)现代技术与博物馆现代化
(六)民办博物馆进一步发展
三 未来博物馆业务的重点
(一)陈列的专精性与多样性
(二)数字化与网络化
(三)与旅游相结合
(四)强调以人为本
(五)重视观众,研究观众
(六)为未来征集展品
(七)设立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资质管理制度
(八)设立博物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第三讲 一座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的创建与运行
一 博物馆的创建过程
(一)前期调研
(二)总体定位
(三)展览体系策划
(四)盘点展品和馆藏展品分析
(五)展览大纲
(六)展览展具的设计
二 博物馆的运行系统规划
(一)经营理念和总体目标
(二)经营战略和关键点
(三)经营收益及运营模式创新
(四)品牌核心竞争力
附录 从无到有——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诞生
第四讲 物华天宝的归宿——博物馆藏品征集、保管、修复
一 博物馆藏品的征集
(一)藏品征集的途径和理念
(二)藏品征集规章程序
二 博物馆藏品的保管
(一)藏品保存
(二)藏品管理
第五讲 世事洞明皆学问——博物馆的研究
第六讲 博物馆展览体系的构想与实践
第七讲 一片精诚化于怀——社教、经营、开放、安保、物业
第八讲 殿堂影像的传播——博物馆数字化
第九讲 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志愿者及会员
第十讲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策划与实践
第十一讲 把博物馆带回家——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十二讲 无处不是博物馆——“城市大博物馆”概念的尝试
附录
附录一 博物馆行业常用术语简述
附录二 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概览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博物馆12讲》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博物馆丰富世界的著作。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展品图录,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博物学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精心策划的十二场知识盛宴。每一讲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从宏观的历史文化背景,到微观的艺术品细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为我们勾勒了“博物馆”这一概念的诞生与演变。从古希腊时期私人收藏的“缪斯神庙”,到文艺复兴时期君主贵族的珍宝馆,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知识普及的公共博物馆,我们得以窥见博物馆如何从少数人的特权走向普罗大众的精神家园。作者 not only 梳理了这一历史脉络,更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博物馆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例如,在那个信息尚未发达的年代,博物馆就如同一个“知识的宝库”,它通过陈列珍贵的文物,将遥远的历史、奇异的地理、精妙的工艺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的功能也不断拓展,从单纯的收藏与展示,发展到教育、研究、文化交流乃至社会参与的多元平台。作者用生动详实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博物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启迪者。 紧接着,本书进入了对具体艺术门类和历史时期的细致解读。第一讲便聚焦于“雕塑的对话”,作者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雕塑作品,通过对材质、造型、神态的精妙分析,展现了不同文明对美的理解和对人体的赞美。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米洛的维纳斯所传递的古典理想,体会大卫雕像所展现的人文精神,甚至能从每一处肌理、每一道褶皱中读出艺术家强烈的生命力与情感张力。这里不只是关于石头的冷冰冰的讲述,而是关于人类情感、思想和技艺的温暖传递。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绘画的叙事”。作者选取了从古代壁画到油画、水彩等多种媒介的绘画作品,深入剖析其构图、色彩、笔触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从古埃及壁画中程式化的描绘,到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再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写实主义的精湛技法,每一幅画作都被赋予了生命,成为讲述历史、表达情感、传递哲思的载体。作者特别强调了色彩在绘画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光影的运用,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和戏剧性。例如,在讨论伦勃朗的画作时,作者会细致地解析他如何运用“伦勃朗光”来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画面充满了神秘与庄重。 本书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并不局限于西方艺术,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东方文明的瑰宝。在“青铜器的密码”这一讲中,作者带领我们穿越回商周时期,解读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纹饰。这些不仅是古代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重要线索。作者会详细解释器物上的饕餮纹、龙纹等图案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们不禁惊叹于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厚重。 “瓷器的流转”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陶瓷之旅。从中国景德镇的白瓷,到欧洲皇家贵族的骨瓷,再到日本的茶道用瓷,本书追溯了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演变。作者不仅关注瓷器的器型、釉色、纹饰之美,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贸易路线、技术交流以及文化融合。读者将了解到,一件看似普通的瓷器,可能就承载着一段跨越大陆的丝绸之路故事,或者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巧妙碰撞。 “纺织的织锦”一章,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从古代埃及的亚麻织品,到中世纪欧洲的挂毯,再到伊斯兰世界的丝绸,作者展现了不同文明在纺织技艺上的独到之处。本书会解析不同材料的特性,不同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纺织品在服饰、家居、宗教仪式中的多重功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这一古老技艺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 “珠宝的璀璨”并非仅仅是展示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而是通过珠宝的材质、工艺、设计,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趣味、社会地位象征以及宗教信仰。本书会分析钻石、翡翠、珍珠等宝石的形成与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文明中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会讲述许多关于珠宝的传说故事,让这些闪耀的物件背后的人文故事得以呈现。 “钱币的痕迹”一讲,则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忽视的“小物件”。作者认为,每一枚钱币都是一个微缩的历史文本,它上面镌刻的君主肖像、国家徽章、城市名称,都记录着一段尘封的往事。本书会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钱币种类,分析其材质、铸造工艺以及上面图案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历史的变迁。 “地图的绘制”这一章,则带领我们探索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从古代的粗略描绘,到大航海时代的精准测绘,本书展现了地图如何从一种地理工具,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权力象征。作者会介绍不同时期地图的绘制特点、所使用的测量技术,以及地图背后所隐含的地理发现、殖民扩张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文字的演变”一章,是关于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本书将从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到字母文字,讲述文字如何从最初的图画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各种文字系统。作者会分析不同文字的结构特点、书写工具的演变,以及文字如何影响思想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 “乐器的韵律”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本书会介绍不同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如古希腊的里拉琴,中国的古琴,以及欧洲的管风琴。作者不仅会关注乐器的构造和发声原理,更会探讨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如宗教仪式、宫廷娱乐、民间歌谣等,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作为普世语言的魅力。 最后,“科学的足迹”一讲,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博物馆中珍藏的科学仪器与发明。本书会介绍望远镜、显微镜、计算器等科学仪器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作者会展现科学发展与艺术、哲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揭示科学探索背后的人文关怀与求知精神。 《博物馆12讲》的魅力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细腻的描绘,将枯燥的历史文物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作者以其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对话,与文明共鸣。每一讲都像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让我们在视觉、听觉、甚至是想象的维度上,都能获得丰富的体验。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博物馆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看”博物馆的书,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双更有深度、更有温度的眼睛,去欣赏那些静默陈列在展柜中的历史遗珠,去解读它们背后蕴含的智慧与情感,去感受它们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本书,如同开启了一扇扇尘封的历史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壮丽画卷,获得启迪,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