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
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周策纵(1916—2007),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出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体再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五四运动的定义
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上编 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国内爱国分子的国耻感(“二十一条”的刺激)
海外留学生改革的热忱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北京大学的改革
新式知识分子的联合与《新潮》杂志的创办
新式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反对派的批驳和答辩
青年对新思潮的响应
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第四章 “五四”事件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
民众对合约的反对情绪
惊破迷梦的巴黎消息
学生的特性和组织
“五四”游行示威
从东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第五章 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北京政府当时的反应
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与知识分子的动员
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总统的惩罚令与蔡元培的出走
学生大罢课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政府向学生寻求和解的失败
6月2、3、4日的大逮捕
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垮台与拒签合约
事件解决后政府试图分离学生
关于事件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新式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加
《新青年》《新潮》改革观念的风行
新出版物的急速增加与旧刊物的改革
偶像破坏浪潮的高涨
新知识的、新社会的和新政治的团体
新式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大众教育
对新文化运动支持的不断加强
第八章 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日本的反应
西方的两种态度的对照:赞同和疑虑
苏俄的吸引力
第九章 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分裂的主要思想集团
问题与主义
社会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对峙
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参与政治
第十章社会政治的后果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
女性解放
教育改革
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下编 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旧文学
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对文学改革的反对
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十二章 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旧思想的核心
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
新方法:实验主义、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影响
“打倒孔家店”
第十三章 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疑古
重估遗产与整理国故
非宗教运动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十四章 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中国的一场大灾难——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判
由列宁影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再评价“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对“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一、“五四”时期社会力量简析
二、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三、参加“五四”事件的大专院校
四、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数据
大事年表(1914—1923)
注释
译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摸上去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色彩的搭配也很有讲究,那种沉稳的深色调,似乎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探索。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分量,这可不是一本能让人轻轻松松翻完的“快餐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号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工艺,都体现了出版社对于历史严肃性的一种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敬畏。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无疑为即将进入的“知识革命”世界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对手中的文字更加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写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个人回忆和思想交锋的片段。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而不是在冷冰冰地听历史学家复述事实。作者在描述关键事件时,笔触时而激昂,时而沉郁,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情绪代入感。特别是关于青年学生们在街头演讲和辩论的场景描写,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渴望,隔着近百年的时光依然能穿透纸面,直击人心。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生动立体,人物形象鲜活饱满,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感到震撼。
评分书中对于思想史脉络的梳理,简直可以说是一次精妙的“思想考古”。它没有停留在对“口号”和“纲领”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各种新思潮涌入中国时,本土知识界是如何进行消化、吸收、乃至“本土化改造”的全过程。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更着重于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不同思想派系之间微妙的张力与互动”。这种层层剥开、深度挖掘的写作风格,对于那些对思想史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饕餮盛宴。每一次理论的碰撞,作者都处理得极其审慎,避免了简单地给任何一种思潮贴上“绝对正确”或“彻底错误”的标签,而是着重展现了历史环境如何塑造了这些思想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将严谨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一种具有强烈可读性的文字表达。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处理非常得当,既满足了专业读者的求证需求,又不会过多地干扰到只求了解宏观历史脉络的普通读者。在结构上,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时机,将宏大的社会背景叙事与微观的个人体验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结构。读完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过去笼罩在迷雾中的某些历史片段,突然被强光照亮,变得清晰可辨。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学会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史学著作所应具备的力量。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物群像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公允。在描述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知识巨匠时,作者没有陷入盲目的赞颂或苛刻的批判,而是力图还原一个更接近“人”的形象。他们既有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也有作为个体的局限性与挣扎。例如,书中对几位核心人物在关键抉择时的心理侧写,处理得相当细腻,让人体会到历史的重量是如何压在每一个肩负时代使命的知识人身上的。这种立体化的叙事,使得我们不仅记住了他们的思想成果,更理解了他们做出那些艰难选择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时代压力,避免了脸谱化,让历史人物真正“活”了起来,富有温度。
评分突然想放下手中的事情,静静地去一个地方,一座城。
评分书的内容很丰富,需要好好阅读。
评分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图库曼大街840号一英裔律师家庭。父亲豪尔赫·吉列尔莫·博尔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师,兼任现代语言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师,精通英语,拥有各种文本的大量藏书;母亲莱昂诺尔·阿塞维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后操持家务,但也博览群书,通晓英语;祖母弗朗西斯(范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国人,英语是她的母语。J.L.博尔赫斯虽然从小就受着这浓重的英语环境的熏陶,但他生活的大环境毕竟是讲西班牙语的阿根廷;据作家自称,他还是先学会西班牙语,后掌握英语的。
评分618来了,屯点书,慢慢看,听说汗青堂系列的书不错,弄几本看看
评分是日本知名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场一个普通人奇迹般的逃亡。平凡的快递员青柳雅春突然被栽赃为暗杀首相的凶手,无奈开始逃亡。一路上,不起眼的小小善意逐渐汇聚起来,在像巨人般无比强大的敌人面前,如同烟火般绚烂璀璨,帮助青柳在黑暗中前行,做成了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奇迹。《金色梦乡》获第5届日本书店大奖、第21届山本周五郎奖,日文版销量突破114万册,堺雅人、竹内结子主演同名电影。对于《金色梦乡》的创作初衷,伊坂幸太郎在访谈中说道:“人类有多不成熟、这个世界有多艰辛,不用说也知道。如果读者读了《金色梦乡》会感到‘虽然艰难,但明天也要努力’,我就满足了。”
评分包装好,书籍制作好,满意
评分配置:i3处理器,15.6寸屏,英特尔集显,4g内存,win764位系统,128g ssd+750g机械硬盘!
评分不错。 ,。 ,。 ,。 ,。 ,。 ,。 ,。
评分飞虎队解散至今已经过去64年了,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关于他们的或由他们讲述的新故事出现。当我引用克里斯托弗·肖尔斯在1993年出版的研究成果时,我都不禁担心很难再结交飞虎队老兵。因为肖尔斯在这套名为《血腥屠场》(BloodyShambles)的丛书中深入而仔细地研究了东南亚战场的空战,指出飞虎队为分得中国国民政府的奖金而从英国皇家空军的友军那里“抢夺”战果。本书第11章就以1942年2月盟军对缅甸港口毛淡棉市的突袭为例,参考各方相互矛盾的说法,对这个棘手而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肖尔斯对飞虎队的“指控”并不仅限于这次突袭,但对它的研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