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知名学者、文章大家、新闻名家、青年导师梁衡*套珍藏版“梁衡文存”,包括《跨越百年的美丽》《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万水千山行遍》三卷,堪称迄今为止*面反映梁衡先生人物传记、政论随笔、游记散文的文本。
2.正本清源,还原湮没遮蔽的大历史;高山仰止,再现人类群星闪耀时代。《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先生*套珍藏版“梁衡文存”*一卷,收录梁衡先生洞察社会历史、家国人生的经典新作60余篇,既有品评历史文化名人、重新解读政治领袖的经典人物传记,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大无大有周恩来》等,也有述说温情暖人故事和人生随笔的力作,如《热炕》《事业便是你的宗教》《人格在上》等。
3.40余年寻访历史与文化现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追寻触手可及的自然与人文之美。重新品评政治领袖、文化巨擘,感受穿越时空的人格之光。
4.司马迁式的史笔文心,茨威格式的悲悯情怀。写大事大情大理,成就教科书式的写作。《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堪为学生诵读典范篇章。
5.特邀新一代先锋设计团队后声文化担纲设计,配以梁衡先生私家珍藏照片,精美印刷,力争给读者带来高品质的阅读享受。
6.知名学者、作家、重点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及主流媒体多方好评。
内容简介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先生*套珍藏版“梁衡文存”*一卷,收录了作者新作及经典人物传记60余篇,堪称迄今为止反映梁衡先生人物传记创作的文本。*书共分七部分,包括品评历史文化名人、重新解读领袖人物、述说温情暖人故事、人生随笔和创作的感悟等,其中一些篇目脍炙人口,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梁衡先生的创作具有司马迁式的史笔文心,茨威格式的悲悯情怀,写大情大事大理,其中《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堪为学生诵读典范篇章。
该书特邀新一代先锋设计团队后声文化担纲设计,配以梁衡先生私家珍藏照片,精美印刷,力争给读者带来高品质的阅读享受。本书获梁晓声、卢新宁、贺绍俊、翟小宁等知名学者、作家、知名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及主流媒体多方好评。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知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任*guo人大代表、*guo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guo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跨越百年的美丽》《万水千山行遍》《干部修养谈》,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文集》(九卷本)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guo优秀科普作品奖、*guo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精彩书评
梁衡总能将满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尚无第二人。
——国学大师季羡林
梁衡作品体现了对自然山川美、历史文化美、生活真谛美、语言文采美的追求。《晋祠》等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课本,其思想内容、审美观点、遣词造句都无可挑剔,无愧于“教科书水平”。
——冯牧, 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我喜欢梁衡散文,一如尊敬他的为人,他的作品给我不少营养。与历史人物敞开心扉对话,他就变得火花四溅,文字也恣肆张扬起来……《觅渡》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堪称文章典范。
——梁晓声, 作家
梁衡的文笔雅洁、凝练、明丽,调子乐观、昂扬,文字、意象都经过长期酝酿、修改和打磨,很有点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他在寻绎一种弥足珍贵的传统,一种也许早被金钱浪涌和权力追逐冲淡了的价值。
——何西来, 学者
梁衡的思想高度使他的文章表现出大家之气,不像古今那些力求精致而趋于小气的作者。严肃而重大的题材自不必说,即使小题材也能以小见大。
——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在炒作成风的当下,梁衡依然惜墨如金,从思想语言的矿石里一再提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了这种历史的凝重感,便是大家。
——杨匡满, 学者
梁衡追求“鲸鱼碧海中”的气势,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他直承中国传统儒士文化精神的真髓,满腔社稷情怀、忧患意识和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
——贺绍俊, 学者
梁衡先生写文章绝不随手随性,每一篇都广集资料,慢蕴情感,遇到合适的时机和灵感便一挥而就,文传四海。中学生要学习梁衡先生的这种文章“经营之道”,多读、多想、多写,才能写出真正的美文。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文章为思想而写,梁衡先生的文章都是用心、用情写成,文质兼美,十分耐读。他在师生中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我和学生至少15年前就开始读他的作品,至今不辍,获益匪浅。
——严寅贤,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目录
梁晓声- 静夜时分的梁衡-004
季羡林- 追求一个境界-010
壹
觅渡,觅渡,渡何处-014
大有大无周恩来-020
跨越百年的美丽-036
文章大家毛泽东-043
把栏杆拍遍-055
贰
这思考的窑洞-064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069
毛泽东翻脸-085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090
周恩来的普世价值-094
周恩来让座-108
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113
一个伟人的生命价值-123
叁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128
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136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156
邓小平的坚持-162
邓小平认错-165
朱镕基不修传-167
朱镕基改稿-169
李瑞环的文风-170
肆
乱世中的美神-176
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192
心中的桃花源-196
读韩愈-217
读柳永-223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30
伍
百年明镜季羡老-240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248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252
忽又重听走西口-260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269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274
你不能没有家-279
梁思成落户大同-284
宋子文怒辞外长-290
陆
青山不老-296
一个没有被荣誉宠坏的人-299
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301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304
事业便是你的宗教-308
白杨树下的身影-312
热炕-317
桑氏老人-324
柒
人格在上-328
说经典-331
文章五诀-335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338
书与人的随想-342
背书是写作的捷径-346
用文学来诠释政治-348
我写《觅渡》-353
一片历史的青花-359
梁衡- 跋 永恒璀璨的人性之光-388
精彩书摘
跨越百年的美丽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做,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化验室,则只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的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
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仰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是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三年而他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的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进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委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美貌”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
1852年斯陀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陀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上帝给的美貌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接受军衔,不背枪支。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998年9月25日
……
前言/序言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