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9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黄土高原西端片区,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地球上饱经风霜的“皱纹“——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解读陇中地区由“羌戎游牧地”到“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的演化原因。
了解陇中旱区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畜牧业、旱田农作业、瓜果及药材种植业、雕刻业……
回顾农牧角逐历史,盘点战事遗留古迹。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陇中黄土地》所述,即以“陆都心脏”——兰州为中心,北至乌鞘岭、哈思山,南至太子山,涵盖白银、定西、临夏等地的广大地域。书中概括了陇中黄土高原上“土浪起伏”、“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展示沿黄河上游谷地分布的滩、湾、盆、峡等多种地貌景观,印证了“风”和“水”对黄土地貌的形成有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书中还指出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对这片土地的深刻影响:植被以荒漠草原和温带草原为主,生长的植物多为耐旱、耐贫瘠的灌木、草本类;受到“缺水”的限制,黄河及其支流成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事物。这里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在古代曾被诸戎占据,现今则有各族杂居,历史进程相当复杂,其激烈的农牧民族角逐历史,雄伟的战事遗迹以及兰州悬楼、羊皮筏子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事物,皆收录于本书之中。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黄土高原最西端 2
一 自然地理
三大高原交会处 9 / 秦祁地轴 9 / 皋兰群 10 / 下伏古地形 10 / 风成黄土沉积 11 /
黄土高坡 11 / 黄土塬 12 / 黄土梁 12 / 黄土峁 12 / 石质山地 13 / 沟谷 15 /
陇山之右 15 / 兰州黄河阶地 16 /“ 陆都心脏” 17 / 陇西沉降盆地 17 /
兰州盆地 18 / 临夏红盆地 18 / 太子山脉 19 / 华家岭 20 / 陇中黄河谷 20 /
兰州湾 21 / 红山峡 24 / 祖厉河流域 24 / 洮河(陇中段) 25 / 广通河 25 /
黄绵土 26 / 旱坡地 27 / 苦旱 28 / 面蚀·沟蚀 28 / 水石流 30 / 乌鞘岭 30 /
马牙雪山 31 / 毛毛山 32 / 朱岔峡 32 / 本康红砂岩峰 33 / 石门河 34 / 金强河 34 /
松山滩草原 35 / 古古拉上下天池 35 / 寿鹿山 36 / 永泰川 37 / 拉牌滩平原 37 /
五佛寺盆地 38 / 黑山峡 38 / 老龙湾石林 39 / 哈思山脉 39 / 峰台山 42 /
靖远盆地 42 / 兴堡子川 43 / 若笠塬 43 / 独石 43 / 剪金山 44 / 乌金峡 44 /
玉兔岛 44 / 屈吴山 45 / 水泉尖山 46 / 旱平川 46 / 野马滩 47 / 奖俊埠岭 47 /
青龙山 48 / 石屏山 48 / 秦王川 49 / 武胜驿谷地 49 / 坪城滩草原 50 /
庄浪河 50 / 大通河(永登段) 51 / 什川小盆地 51 / 大峡 53 /“ 天斧沙宫” 53 /
蔡家河 54 / 水阜河 54 / 马衔山脉 54 / 兴隆山 56 / 车道岭 57 / 宛川河 57 /
官滩沟 58 / 唐家峡 58 / 青城盆地 59 / 兴隆峡河 59 / 万眼泉 60 / 铁木山 60 /
大豹子川 61 / 白草塬 61 / 厉河 62 / 土门岘河 62 / 皋兰山 62 / 九州台 62 /白塔山 63 / 阿干河 64 / 白马浪 64 / 八盘峡 64 / 雁滩 65 / 五泉 65 / 雾宿山 66 /
巴米山 67 / 刘家峡 67 / 盐锅峡 68 / 炳灵石林 68 / 太极岛 68 / 南屏山 69 /
洮河谷地 69 / 海巅峡 72 / 崦滋潭 73 / 胡麻岭 73 / 佛沟山 74 / 白碌塬 75 /
西巩驿川滩 75 / 关川河 75 / 九龙山 76 / 连湾梁 76 / 静宁东峡 77 /
葫芦河(静宁段) 77 / 四沟河—甘沟河 78 / 鹿鹿山 78 / 常家河 78 / 牛谷河谷地 79 /
通渭温泉 79 / 火焰山 80 / 南山丘陵带 81 / 陇西川 81 / 渭河(陇西段) 81 /
大咸河 82 / 莲峰山 82 / 旗杆山 83 / 鸟鼠山 84 / 天井峡 85 / 豁豁山 85 / 漫坝河 86 /
清源河 86 / 白石山 87 / 母太子峰 87 / 苏家集河 88 / 药水峡 89 / 胭脂川 90 /
牛津河 90 / 达里加山 90 / 达里加错 91 / 大夏河 91 / 雷积山 91 / 吊水峡 92 /
黄草坪 93 / 暖温带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97 / 岛状天然次生林 97 / 蒿属 98 /
祁连林海 99 / 连城自然保护区 99 / 吐鲁沟 100 /“ 沙漠绿岛” 102 /
植物王国——松鸣岩 102 /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103 / 黄河三峡湿地保护区 103 /
石佛沟 104 / 药圃山 105 / 马衔山林区 105 / 静宁珍珠林 106 / 哈思山油松林 106 /
青海云杉 107 / 祁连圆柏 108 / 辽东栎 109 / 红桦 109 / 青扦 109 / 山杨 110 /
紫花苜蓿 110 / 紫斑牡丹 111 / 野蔷薇 111 / 星叶草 112 / 野大豆 112 / 野黍 113 /
党参 113 / 当归 113 / 黄芪 114 / 猪苓 115 / 马门溪龙 115 /“ 兰州龙” 116 /“ 和政羊” 116 /
刘家峡国家地质公园 117 /“ 古生物伊甸园” 117 / 龙骨山古生物 118 / 金钱豹 118 /
林麝 119 / 马麝 119 / 金雕 120 / 灰雁 120 / 斑尾榛鸡 121 / 蓝马鸡 121
二 经济地理
狩猎时代 125 / 羌戎游牧地 125 /“ 畜牧为天下饶” 126 / 农牧角逐 127 /
“陇中苦瘠甲天下” 128 /“ 三跑田” 128 / 旱田压砂 129 / 水窖 129 / 黄河水车 132 /
吐谷浑路 133 / 乌兰津 134 / 黄河铁桥 134 / 亚欧大陆桥枢纽 135 / 河州茶马司 136 /
靖会渠 136 /“ 地下运河” 137 / 白银铜矿 138 / 白银金矿 138 / 石膏 138 / 靖远—景泰煤田 139 /
多年生人工草地 140 / 文峰药市 140 / 和平牡丹园 141 /“ 良种马铃薯之乡” 141 / 红豆草 142 /
榆中烟叶 142 / 胡麻 142 / 临夏花椒 143 / 苦水玫瑰 144 / 兰州百合 144 / 什川梨园 145 /
小冬果梨 145 /“ 瓜果城” 146 / 大接杏 146 / 静宁苹果 147 / 安宁蜜桃 148 / 岔口驿马 148 /
滩羊 148 / 沙山羊 149 / 静宁鸡 150 / 虹鳟鱼 151 / 保安族腰刀 151 / 角制工艺品 151 /
葫芦刻 152 / 兰州拉面 152 / 靖远羊羔肉 153 / 果园“天把式” 153
三 历史地理
诸戎占据 157 / 各族杂居 157 / 陇西设郡 158 / 令居塞 158 / 金城郡 159 / 陇右道 159 /
河州 160 / 秦始皇西巡陇西 161 / 西秦定都 161 / 武阶驿鏖战 161 / 熙河开边 162 /
行政中心北移 163 / 会宁会师 163 / 马家窑遗址 164 / 辛店村东遗址 164 / 寺洼文化遗址 165 /
牛门洞遗址 165 / 炳灵寺石窟 166 / 陇中古长城 166 / 积石关 168 / 安西古城 169 /
郭蛤蟆城 169 / 苦水驿 169 / 永泰龟城 170 /“ 陇上十三陵” 171 / 连城鲁土司衙门 171 /
彩陶鼓 172 / 吴家川岩画 173 / 青城古镇 173
四 文化地理
屯民之后 177 / 回族 178 / 东乡族 178 / 保安族 179 / 陇西李氏 180 / 薛家湾人 181 /
匈奴后裔 181 /“ 阿哈交” 182 /“ 板屋” 182 / 兰州悬楼 183 / 兰州羊皮筏子 184 / 号帽 184 /
罐罐茶 185 / 锦鸡塬庙会 185 / 临夏花儿 186 / 宁河秧歌 186 / 兰州太平鼓 187 /
永靖傩舞傩戏 188 / 苦水高高跷 188 / 河州贤孝 189 / 宴席曲 190 / 小曲·鼓子 190 /
南关清真寺 190 / 红城感恩寺 191 / 尕达寺 192 / 天堂寺 192 / 临夏拱北 193 / 临夏砖雕 194 /
秦嘉·徐淑 195 / 姚苌 195 / 李朝威 196 / 王德 196 / 鲁鉴 196 / 段续 197 / 祁静一 197 /
岳钟琪 198 /“ 河州三马” 198 / 马福祥 19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陇中黄土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陇中黄土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学习资料值得珍藏
评分学习资料值得珍藏
评分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三大高原交会处、秦祁地轴、下伏古地形、岛状天然次生林、连城自然保护区、羌戎游牧地、各族杂居、屯民之后、东乡族等。
评分xingcingcjngxjngxjng
评分好书,对了解陇中当地的地理有很大帮助,只是内容的排序有点杂乱,其次内容也稍显过于专业,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略显生涩
评分好书,对了解陇中当地的地理有很大帮助,只是内容的排序有点杂乱,其次内容也稍显过于专业,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略显生涩
评分好?
评分好书,对了解陇中当地的地理有很大帮助,只是内容的排序有点杂乱,其次内容也稍显过于专业,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略显生涩
评分时间就像继续继续你的呢到哪对吗可大可大看刷卡刷卡苏卡达凯撒凯撒咔咔咔咔咔咔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陇中黄土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