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威尔逊作品系列 生命的未来 [The Future Of Life]

爱德华·威尔逊作品系列 生命的未来 [The Future Of Lif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爱德华·威尔逊 著,杨玉玲 译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53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800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爱德华·威尔逊作品
外文名称:The Future Of Lif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76000
正文语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在《生命的未来》中,“最后的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生动讲述全球各角落的物种灭绝的故事,用丰富的细节展示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

  (2)DISCOVER杂志年度好书;网站编辑评鉴年度好书;英国年度具影响力的科普著作,NATURE杂志辟专栏倾情推荐,获自然世界年度图书奖。

  (3)上佳译本,斩获第二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金签奖,完美呈现原作者的简洁优美文风。

  (4)融会作者爱德华·威尔逊30多年环保实践经验,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提供大量环保与经济并重的成功案例与具体设想。

  (5)《生命的未来》兼具科学与阅读趣味,且有较大篇幅讨论中国的生态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颇具启发。

内容简介

  我深信我们会做出明智的抉择。一个能拟想到上帝而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办法来保护这个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缤纷生命。

  ——“最后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在《生命的未来》中,会讲故事、具文采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悄无声息在全球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虽然富丽却骤然陨落,而我们人类正径直奔向一个孤独的时代。

  美国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原是两栖类动物界的传奇,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踪迹;天性害羞、很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不知不觉在骤然衰减……甚至,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最后的毁灭之路。

  被灭绝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尔逊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极大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自然》(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生于1929年,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翘楚,蚂蚁研究殿堂级科学家。《自然》杂志评价他为“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全美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世纪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荣誉馆长。

  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美国学界与民众的大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获有100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泰勒环境成就奖、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等。

  他同时非常擅长著述,可以说是具文采的科学家。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等。

  杨玉龄,台湾辅仁大学生物系毕业。目前为自由撰稿人,专事科学书籍翻译、写作。曾任《牛顿》杂志副总编辑、《天下》杂志资深文稿编辑。有《肝炎圣战》(与罗时成合著,获第一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创作类金签奖)、《台湾蛇毒传奇》(与罗时成合著)、《一代医人杜聪明》等书。译有《大自然的猎人》(获第一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推荐奖)、《生命的未来》(获第二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金签奖)等书。

精彩书评

  评论家有责任说他们不喜欢一本书的什么地方。但对于《生命的未来》,我很难说得出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该书阐明了作者威尔逊深深关心人类未来的理由,这表明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道的、热爱生命的人。

  ——保罗·艾里奇(Raul R. Ehrlich,美国人口生态学家,《人口爆炸》作者)


  威尔逊是我们这个时代活着的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人类是大自然的毁灭者这一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书是一部文字简洁优美的宣言……威尔逊向我们解释了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重要,言辞细致入微,又能引发众人共鸣。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


  威尔逊属于一个非常重要但也极为罕见的群体: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

  ——《自然》(Nature)杂志


  《生命的未来》提出一种鼓舞人心的观点: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其方法触手可及……本书让人耳目一新,摒弃了过往环境保护主义那种悲观失望的言辞。

  ——《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杂志


  爱德华·威尔逊慷慨激昂地呼吁一种新的人类伦理,它建立在对日渐消失的自然界承担起更多更细致责任心基础之上。我们还有机会拯救支撑人类生存的生物和野地,威尔逊同我们分享了他的这种乐观态度,并赋予了我们希望。

  ——凯瑟琳·富勒(Kathryn S. Fuller,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席)


  威尔逊在本书中提出亲生命性的概念,指出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真实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拥有特殊的位置,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许多不被人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我们不应该粗心地忽略它们,更不应该残忍地毁灭它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才是我们的未来,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潘文石(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熊猫之父”)


  伟大的博物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威尔逊真正打通了科学与人文。《生命的未来》虚拟与梭罗的通信,精准阐述生态危机,正视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和挪用自然资本的后果,等等,此书应是推荐给中国社会大众的优秀科普读物。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普作家)


目录

序言丨给梭罗的一封信//001
对于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你来说,野鸽子的晨间哀歌,青蛙划破黎明水面的呱呱声,就是挽救这片大地的真正理由。
第YI章丨绝境//019
蓝色的海洋,看起来一片清澈,不时有鱼儿和无脊椎动物在水中来回游动。但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们肉眼看到的生物,只不过是生物量金字塔DING端的一小点。

第二章丨瓶颈//041
生物圈创造了每分钟都在更新的世界,而且保持在一种独特的物质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类完全被束缚住。我们不论朝哪个方向改动,都会让环境背离这首巧妙的生物舞曲。

第三章丨大自然的极限//063
如果说,单一物种的灭绝是狙击手的神来一击,那么,摧毁一处含有多种独特生物的栖息地,无异于对大自然宣战。

第四章丨地球杀手//103
当地傈僳族猎人描述,他们是如何一头头地追猎苏门答腊犀牛,直到一头也不剩。猎人说“都没了,已经好多年没看到半头犀牛了。”

第五章丨生物圈值多少//129
所有生物体内都会进化出身体需要的化学物质,用来抗癌、杀死寄生虫,或击退天敌。我们已经学会去参考,编成我们自己的药典。如今,抗生素、麻醉剂、止痛药、抗癌药物……全都任我们使用,而这些都源自野生的生物多样性。

第六章丨生命之爱//159
常常出现在我们脚边,我们不屑一顾的昆虫或杂草,都是DU一无二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名字,有长达百万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

第七章丨解决之道//181
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未来的进展,也就是人类要不要接受此项交易,全看世间的三根文明支柱是否能相互合作,这三根支柱分别是:政府、民间组织以及科学与技术。

注释//226
名词解释//266
致谢//271

精彩书摘

  评论家有责任说他们不喜欢一本书的什么地方。但对于《生命的未来》,我很难说得出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该书阐明了作者威尔逊深深关心人类未来的理由,这表明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道的、热爱生命的人。

  ——保罗·艾里奇(Raul R. Ehrlich,美国人口生态学家,《人口爆炸》作者)

  威尔逊是我们这个时代活着的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人类是大自然的毁灭者这一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书是一部文字简洁优美的宣言……威尔逊向我们解释了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重要,言辞细致入微,又能引发众人共鸣。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

  威尔逊属于一个非常重要但也极为罕见的群体: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

  ——《自然》(Nature)杂志

  《生命的未来》提出一种鼓舞人心的观点: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其方法触手可及……本书让人耳目一新,摒弃了过往环境保护主义那种悲观失望的言辞。

  ——《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杂志

  爱德华·威尔逊慷慨激昂地呼吁一种新的人类伦理,它建立在对日渐消失的自然界承担起更多更细致责任心基础之上。我们还有机会拯救支撑人类生存的生物和野地,威尔逊同我们分享了他的这种乐观态度,并赋予了我们希望。

  ——凯瑟琳·富勒(Kathryn S. Fuller,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席)

  威尔逊在本书中提出亲生命性的概念,指出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真实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拥有特殊的位置,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许多不被人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我们不应该粗心地忽略它们,更不应该残忍地毁灭它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才是我们的未来,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潘文石(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熊猫之父”)

  伟大的博物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威尔逊真正打通了科学与人文。《生命的未来》虚拟与梭罗的通信,精准阐述生态危机,正视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和挪用自然资本的后果,等等,此书应是推荐给中国社会大众的优秀科普读物。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普作家)

前言/序言

  序 言 给梭罗的一封信

  亨利!

  我可以直呼你的教名吗?在《瓦尔登湖》中你的语调是这么亲切平实,想感受不到都难。该如何解释你在文章中总是采用第一人称呢?你说:“我”写下了这些话,它们是“我”最深刻思想的反映,我们之间没有第三者能传达得更清楚。

  尽管《瓦尔登湖》有时在语气上如同神谕,就像有些人演讲时提到它时那样,但是我没有。相反,我把它看成艺术作品,它是一位新英格兰康科德(Concord)市民的遗嘱,源自某个时空、某位作者的个人处境,但他试图穿越五代人,来诠释人类的普遍状况。艺术的定义还有比这更贴切的吗?

  是你引领我来到这儿。我们的相会本来可以仅止于特拉华州的森林里,但是现在我来到了瓦尔登湖畔,你的小木屋前。我来,为的是你在文学上的地位,以及你所提倡的环保运动。可是另一方面,有个比较不那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我家就住在莱克星敦(Lexington),距离这儿不过两个街区远。所以,我的朝圣之旅不过是在一个快乐的下午,到自然保护区做了趟远足而已。但是我到这儿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你们那一辈人中,你是我最想了解的。身为生物学家,又有现代化的科学图书馆做后盾,我所获得的知识已远远超过达尔文所知晓的。我可以想象出这位乡绅在面对一个多世纪后的思想时所抱持的审慎态度。我这样想象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号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大人物早已安稳地盘踞在我们记忆中的舒适的角落。但是,我没法想象你的反应,至少没法完全掌握。你的文稿里有太多隐晦的成分,太容易牵动人的情绪。你离开人世太过匆匆,而你那躁动的灵魂至今仍令我们迷惑。

  对着 150年前的人说话,真有这么怪异吗?我不觉得,尤其当话题为博物学的时候。生物进化之轮是以千年为单位来转动的,相较你我之间的时代差距,其间还不足以使物种发生进化改变。由这些物种组合而成的自然栖息地,大都还维持着老样子。瓦尔登湖畔的树林只被砍伐了一部分,没有完全变成农田,它的面貌在我的时代,与在你的时代大同小异,只不过树木长得更茂密了。所以还是可以用同样的语言来描述它周围的环境。

  总之,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历史应该以生物的寿命为计算单位。如此一来,我们的时代更接近了。如果你是活到 80岁,而非 44岁,今天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段影片,片中你混在一群头戴草帽、手撑遮阳伞的假日游客里,在瓦尔登湖畔散步。我们可能还可以借由爱迪生的记录仪器蜡筒(wax cylinders),听一听你的声音。你的说话声是否如外传的那样有些微喉音?

  我现在 72岁了,这么老还能和达尔文的最后一位依然健在的孙女一块儿在剑桥大学喝下午茶,感到十分荣幸。当我还是哈佛大学研究生时,和我讨论我第一篇关于进化论文的人,正是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他小时候经常坐在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腿上,而后者正是达尔文最忠诚的门生及亲密的朋友。你马上就会知道我讲这话的用意。 1859年,《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那年,你在人世还有三年寿命。这本书立即成为哈佛大学以及大西洋沿岸时髦沙龙的讨论话题。你抢购了美国第一版印行的《物种起源》,而且兴致勃勃地注解起来。我常常设想到这样一种情形:理论上,我小时候很可能会和某位“孩提时曾经到瓦尔登湖畔拜访过你”的老人说过话。这么一来,我们之间就只相隔一代记忆而已。亲自来到湖畔后,甚至连那一代的记忆之隔也消失了。

  原谅我扯远了。我来其实有个目的:我想变成更地道的梭罗主义者(Thoreauvian),以便对你,以及除我以外的所有人,更精准地解析我俩都热爱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瓦尔登湖畔

  我们姑且从瓦尔登湖畔外围地区谈起,它们改变得可厉害了。在你那个年代,森林差不多都没了。个头最高的白松,老早以前便被砍伐运往波士顿,制成船桅。其他木材则被用来建房,或用作铁路枕木或燃料。大部分沼泽雪松都变成了盖屋板。当时美国虽仍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但在木炭以及大块木材即将用罄之际,面临了第一次能源危机。不久之后,局面完全改观。煤炭填补上了木炭的空缺,人类以更惊人的迅猛速度发动了工业革命。

  1845年,当你利用柯林斯(James Collins)小屋拆卸下的板材,盖起一座小木屋时,瓦尔登森林坐落在一片光秃秃、几乎没有树木的荒原上,有如一块朝不保夕的小绿洲。如今它的情况还是如此,只是四周农田上多植了一些树。这些树还是散乱的次生林,也就是 18世纪中期,湖畔周遭的巨大原始林的子孙。小木屋四周,生长了一半的白松之间,增生出许多山毛榉、山胡桃、红枫以及红橡和白橡,它们试图重建阔叶林在新英格兰南部森林中的优势。由你的小屋通往最近的水湾,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梭罗小湾(Thoreau’s Cove),沿途什么杂树都没有,只有更高大的白松,它们的树干笔直,离地老高的枝丫朝水平方向伸展。地面则由稀稀落落的小树苗和越橘占据。

  在这里很遗憾地向你报告,这里的美国栗树已死光,是被一片疯狂生长的欧洲真菌害死的。尽管残株上还是东一点、西一点地冒出小苗,但很快又被欧洲真菌感染并杀害。这些苦命的小苗,冒出锯齿状的叶子,依稀提醒我们,这种强大的树种曾一度占据东弗吉尼亚森林近四分之一的面积。不过,你所熟悉的其他树种都还健在。红枫生长得益发旺盛,强过你那个时代。在森林更新过程中,它活得是史无前例地好,而它为新英格兰秋天所装点的红色,也从未这般艳丽。

  我能清晰地想象出你坐在门前微微高起的门槛上,就像你妹妹索菲娅(Sophia)帮你画的素描那般。那是 6月的一个凉爽的早晨,我认为,新英格兰地区最美好的月份非 6月莫属。我想象自己正与你比肩而坐。我们闲散地眺望满是春意的湖面,这片面积辽阔却被新英格兰人顽固地称之为池塘的大湖。今天我们在这儿,用共同的语言聊天,呼吸同样清新的空气,倾听松林的低语。我们在落叶上行走,不时稍停片刻,抬头仰望天空中盘旋飞翔的红尾鹰。我们的话题东拉西扯,但总脱离不了博物学,以致打破了可怕的魔咒。我们的谈话也从不太亲昵,以免有违我俩孩子气的乐趣。我想,即使未来一千年后,瓦尔登森林还会是老样子,它那忽隐忽现的平衡依然能运用它的魔力,对不同的人,依其个人经历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我俩起身去散步。我们沿着木头铺成的小路来到湖边,这儿的轮廓改变不大,和你1846年勾勒的差不多,绕着湖岸,我们爬坡来到林肯路(Lincoln Road),然后又转回怀曼草地(Wyman Meadow),最后下到梭罗小湾,完成 3公里远的环形路程。我们搜寻砍伐得最少的林地。我们刻意穿越这些遗迹,而非绕经它们的四周。我们逗留在距离湖畔 400米左右的范围内,遥想在你的年代,周边树林外围的土地几乎全被用作耕地。

  生物爱好者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轮流独白,因为我们偏爱的生物太不一样了,常常需要相互解释一番。按照探索的生物种类来区分,世上博物学家可以分为两种,我想你会同意这一点。第一种,也就是你属于的那种——想要寻找大型生物,例如植物、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或许再加上蝴蝶。喜欢大型生物的人,会倾听动物的叫声,窥视树林冠层,戳弄树洞,搜寻泥土中动物的蛛丝马迹。他们的视线总是在水平方向打转,不时先是抬头瞄树冠,然后又低头检视地面。寻找大型生物的人,一天只要能有一项大发现,就很满足了。我记得,你毫不犹豫地步行 6公里或更远的路程,去观察某株植物是否已开始开花。

  我本人则属于另一种——小型生物爱好者,也算是自然界的猎人,但不会去追踪美洲豹之类的动物,而是净抓一些到处乱嗅的负鼠。我是以毫米和分钟为单位的,而且我在观察时可说一点儿耐心都没有,因为无脊椎动物总是这么丰富,这么容易找到,把我都给宠坏了。我只要踏进一座丰饶的森林,很少需要步行超过数百米,就会遇到第一棵蕴藏丰富的腐木,于是我便停下脚步,俯下身,把腐木翻转过来,下边隐藏的小世界,总是马上能带给我喜悦与满足。把细根和真菌交织的纤维扯开后,附着其上的树皮屑也随之落地。空气中立即弥漫着一股来自健康土壤的甜霉味,对于喜欢此味道的鼻子,这气味就像香水一般。里面的小生物这时好比乡间小路上被探照灯射住的鹿,因为秘密生活突然曝光,而吓得僵住片刻。然后,它们快速逃离光线和突然变干燥的空气,用各自专擅的方法四散逃命。

  一只雌狼蛛往前猛冲了好几个身长的距离,仍找不到遮蔽处,只好停下脚步,呆呆站着。它那带着斑点的外表,具有拟态伪装的效果,但在螫肢与须肢间悬挂着的白色丝卵囊,却暴露了它的行踪。再靠近点儿瞧,遭受突袭时正在饱餐青苔的马陆,这时也卷起身子,准备御敌。在曝光的腐木尽头,有一只毒蜈蚣半个身子潜藏在树皮下。它的硬甲片仿佛闪闪发亮的棕色盔甲,注满毒素的下颚仿佛皮下注射器,蹲踞的腿则仿佛一弯大镰刀。只要不抓它,毒蜈蚣倒是没什么可怕的。但是谁敢碰触这条小毒龙?于是我抓起一根小树枝来戳它。快滚开!它翻了个身,一眨眼就无影无踪了。现在,我总算可以安心地用手指翻弄腐殖土,寻找那些不太可怕的小东西了。

  这些节肢动物其实已经是这个微观世界里的巨无霸。(请容我再稍做说明。)这种体量的动物都是数十只一起出现——如果是蚂蚁或白蚁,则是数百只地出现。如果能够把视野再放大 10倍,捕捉到那些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动物,它们一出场,数目可是以千来计算的。例如线虫和管蚓类、螨、弹尾虫、寡足类、双尾类、综合类以及缓步类等,全都生机盎然地生活在地表下。将它们撒在白色帆布上,每一粒蠕动的斑点,其实都是一只完整的动物。总合起来看,它们的外貌远比附近所有的蛇类、鼠类、麻雀以及其他脊椎动物加起来更有看头,也更多样。它们的窝是一处缩小版的洞穴迷宫,迷宫的墙壁则是由腐朽的植物碎片与长达10码的真菌丝,紧密交织而成。

  而这些正是我们脚边地表层的动物群(fauna,或译动物区系)和植物群(flora,或译植物区系)。继续探索,继续放大,直到眼光穿透沙粒上微薄的水膜,在 爱德华·威尔逊作品系列 生命的未来 [The Future Of Lif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爱德华·威尔逊作品系列 生命的未来 [The Future Of Life]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爱德华·威尔逊作品系列 生命的未来 [The Future Of Lif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爱德华·威尔逊作品系列 生命的未来 [The Future Of Lif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不错一直在用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目前只看了最开始的一章,文字很像科普散文,时候闲暇时阅读 调节心情

评分

好东西 书的印刷好 内容好 价格划算 感谢有 京东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目前只看了最开始的一章,文字很像科普散文,时候闲暇时阅读 调节心情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好书,认真学习一个

评分

挺好的,一直在京东购买书

评分

书本纸张印刷都是很不错的,大师的作品,内容很丰富。包装完好,京东售后服务很完善,放心购买。

评分

是很有意思的书,京东买很方便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爱德华·威尔逊作品系列 生命的未来 [The Future Of Lif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