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
—————————————————————————————————————————————————————————
—————————————————————————————————————————————————————————
编辑推荐
一、本系列丛书在总目编选上,收入中国国学之精粹,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序、精神有源的特点。 二、本书为《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两本合编,每本分上下两卷,每卷含十五个韵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小学生。 三、本书编辑之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少年儿童对声韵格律的体悟,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人生有根。 四、本书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于一体,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儿童启蒙读本。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掌握基础的声韵格律,并通过书中所引用的大量典故培养正直、勤奋、善良、孝悌、爱国等优秀品质。 五、本书依照阅读的逻辑及成长所需,先列“原文”,再列“注释”,并依文中具有成长、教育意义的内容,设置“成长启示”“品读思考”,最后列出“本书经典名句记忆”“本书相关名言链接”以及“读后感”。 六、本书“注释”部分,力争浅白、明了;“成长启示”是精选书中那些具有成长、教育意义的典故与事例,针对儿童成长需要,结合时代意义,挖掘其中的内涵与精髓,做恰当的引导与解读;“品读思考”则进一步引导读者进行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与心得,启迪儿童思辨的能力;“本书经典名句记忆”“本书相关名言链接”则更贴近儿童学习和阅读的实用性、导向性;“读后感”则是把对本书的具体感悟或得到的启示分享给更多的读者。S1098%字身比,上28,其余都是23区分打钩,其余不打 ◎关于作者 《声律启蒙》作者车万育(1632—1705),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笠翁对韵》作者相传为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关于本书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训练儿童应对,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两书都分上下两卷,每卷含十五个韵目。全文按韵分编,对偶工整,声韵协调,读起来如同唱歌般优美悦耳。文中包含着大量历史典故、文学作品,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儿童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关于韵律 古人创作诗词歌赋,十分重视艺术性,其中之一就是注重韵律,这一点从我国早期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可以看出一二。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平仄,主要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这一点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尤为重要;二是对偶,就是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三是押韵,就是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要相同或相近,这样朗诵咏唱时就会产生抑扬顿挫的和谐感。 为了让读书人掌握韵律知识和技巧,有些文人便按照字的韵母分类,编写韵书,供学习者参考,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平水韵》,清代的《佩文诗韵》《诗韵集成》等,供儿童学习的则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为代表。S1098%字身比,上28,其余都是23区分打钩,其余不打 3个阅读要点◎通读全文,感受韵律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两者在体例上基本相同,从单字对到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等,对偶工整,声律协调,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具韵律美。儿童熟读本书,可以初步掌握声韵格律,在潜移默化中,慢慢领会平仄对偶的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后学习诗词歌赋就不会觉得难于上青天了。◎阅读注释,理解原文意思。对于童蒙读者来说,书中的一些字词、典故确实比较艰僻、深奥。出于方便理解的考虑,对书中疑难、生僻字加以注音及解释,对历史典故详细解释、叙述,对一些化用自其他文学作品的句子、故事也注明出处及原委。阅读注释内容,读者可以在学习、掌握声韵格律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明白每个对句为什么能够相对,成为对偶句,而不至于囫囵吞枣,读过就忘。◎理解文意,品味原文内涵。阅读本书,童蒙读者们不仅要理解原文的意思,明白书中的典故及所涉及的其他各类知识,还需要深入地品味原文的内涵,领悟句子的文学意蕴和美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并学习书中传达出的那些正直、勤奋、善良、孝悌、爱国等优秀品质,成为才华与品德兼备的优秀人才。 2个知识要点◎学习、掌握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方法,俗称“对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从形式上看,对偶的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韵律感;从意义上看,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这种修辞手法看起来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抑扬顿挫,独具艺术特色,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两书中每句都是对偶句,读者在阅读、学习本书时,要多多注意,能够做到自觉运用。◎中国古代汉语韵书依照汉字的音韵分类,将不同韵母的字整合在一起,选出有代表性的字作为这个集合的名称,于是就有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韵书中“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韵目。以“一东”为例,“一”是指在该韵部中序列为第一部,“东”是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一东”就是汇集韵母为“ong”的汉字。古代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语音有很大不同,现代汉语中“东”和“冬”韵母是相同的,都是“ong”,而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的韵母是不同的,所以分别编成了两个不同的韵部。另外比如“斜”字,古代读音为“xiá”,现代读音为“xié”。读者了解这些知识后,平时学习诗歌的时候多多注意,多多观察,这样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字的读音听起来明明韵母不同,却能在同一首律诗中用作押韵的韵脚了。 1个成长要点◎《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中华蒙学经典,是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珍珠,闪烁着熠熠光辉。例如,“叶公龙”,让我们明白喜爱某种事物要真正抵达内心;“结草”“衔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多存善心,多做善事,更要懂得知恩图报;“断机只有乐羊妻”,说明成功贵在坚持,想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决心;“滴泉归海大,篑土积山高”,则说明积少成多、从小事做起的道理……凡此种种,儿童经常诵读,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优秀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内容简介
《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训练儿童应对,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两书都分上下两卷,每卷各十五小节。全文按韵分编,对偶工整,声韵协调,读起来如同唱歌般优美悦耳。书中还引用大量典故传说,涉及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人物故事、自然万物、天文地理、器物用具等各方面,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其中很多典故都具有一定的教育、警示意义,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儿童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徐国静,孔子基金会全球文化大使,著名教育专家、演说家。 陈颖聪,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诗学、唐诗选本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在《兰州学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出版学术著作《从复古到性灵——高棅的诗歌理论及其影响与流变》一部。
目录
声律启蒙
上卷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卷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笠翁对韵
上卷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卷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本书经典名句记忆
精彩书摘
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直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儿童学习此书,可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上卷
一东
其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①。
来鸿对去燕②,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③,六钧弓④。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⑤,天上广寒宫⑥。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⑦;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①晚照:傍晚的阳光。②鸿:大雁。③三尺剑:古代的剑一般长约三尺,所以叫三尺剑。④六钧弓:拉力很强的弓。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据《左传·定公八年》记载,鲁国有个勇士名叫颜高,他使用的弓要用六钧(一百八十斤)的力气才能够拉开,所以后来以“六钧弓”指代强弓。⑤清暑殿:古代宫殿名,在今河南洛阳。⑥广寒宫:神话中月亮上的宫殿,是嫦娥仙子的住处。⑦鬓(bìn):脸两旁靠近耳朵的毛发。途次:旅途。次,止、停留,途中止宿的地方。
其二
沿对革①,异对同。白叟对黄童②。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③,阮途穷④。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⑤,门外打头风⑥。
梁帝讲经同泰寺⑦,汉皇置酒未央宫⑧。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⑨;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⑩。
①沿:遵循,承袭。革:改变,变更。②白叟:白发老人。黄童:幼童。③颜巷陋:颜指孔子的学生颜回,孔子曾称赞他说:“饮食简单,住在陋巷,一般人忍受不了,颜回却能不改变快乐的心情,真是个贤明的人!”颜巷,本指颜回居住的陋巷,后指简陋的居处。陋,窄小、狭隘。④阮途穷:阮指晋人阮籍,他经常边喝酒边毫无目的地驾车出游,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大哭而返。阮途,多指让人无可奈何的末路。途,道、道路。穷,尽、到……的尽头,此处指无路可走之处。⑤濯(zhuó)足水:出自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故“濯足水”指污水,后来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濯,洗涤。⑥打头风:逆风。⑦梁帝讲经同泰寺:南朝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经常和高僧们在同泰寺研讨佛经。⑧汉皇置酒未央宫: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在长安未央宫宴请群臣,接受群臣朝贺。⑨尘虑:对世俗琐事的忧虑。萦:缠绕。绿绮:指名贵的琴。⑩霜华:指白发。青铜:指青铜镜。
其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①。
鬓皤对眉绿②,齿皓对唇红③。
天浩浩④,日融融⑤。佩剑对弯弓⑥。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⑦,芳池鱼戏芰荷风⑧。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⑨。
①野叟:村野老人。②鬓皤(pó):白色的鬓发。皤,白色。眉绿:一种青黑色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此处指黑色的眉毛。③皓:白,洁白。④浩浩:广阔,辽远。⑤融融:和暖的样子。⑥佩剑、弯弓:佩上剑、拉弯弓,或指佩带的剑、被拉弯的弓。⑦野渡:村野的渡口。⑧芰(jì):菱角的一种。两角为菱,四角为芰。⑨长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阳气,体现男性气概。
……
启蒙中华文化之脉,点亮智慧成长之路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中华经典如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成长。而“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系列,正是秉持着这一传承使命,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的古代智慧,以最贴近当代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本系列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最能启迪心智、锻炼思维、滋养语言的经典篇章,旨在为青少年构建扎实的国学根基,让他们在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获得切实的学习效益。 在本系列精编本中,我们特别推出了两部极具代表性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这两部古籍,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厚的语言学奥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问世以来,便成为无数士子学习汉语声律、掌握对仗技巧、积累词汇与知识的必读之书。如今,我们将其以“今注今译”的形式呈现,旨在破除古籍阅读的障碍,让现代学生能够轻松入门,领略其精妙之处,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声律启蒙》:语言的韵律,思维的起点 《声律启蒙》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声律启蒙读物,由清代学者李渔(字笠翁)所著。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汉语声韵的精妙编排和对仗的工整运用。它以十二韵为纲,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将单字、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逐层递进,通过押韵、对仗的严谨结构,让读者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汉语的发音规律、词性变化、句式结构以及丰富的词汇。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二十卷。每一卷的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例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在每一个韵部下,作者都精心选择了大量意境优美、词义丰富、声韵和谐的字词,并将它们组织成对偶的句子。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样的开篇,就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对仗的基本原则:词性相对,意义相近或相反,平仄协调。 《声律启蒙》的语言浅显易懂,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语言学原理。它并非枯燥的语法讲解,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声”与“韵”的重要性,认识到汉语的音乐美。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能够培养敏锐的听觉,还能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联想能力。当看到“白对黑,去对来”时,学生会联想到“黑白分明”、“来来往往”等词语;当看到“梅对兰,菊对竹”时,学生会想到“梅兰竹菊”四君子,进而引发对四种植物的文化象征意义的联想。 在我们的“今注今译”版本中,每一句原文都配有详细的注释,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阐述典故的出处,剖析对仗的技巧。同时,针对当代学生的理解习惯,我们还提供了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译文,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理解其文化内涵。此外,我们还精心设计了“拓展阅读”和“思考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完某个韵部后,我们会鼓励学生尝试用该韵部写几句对联,或者找出与原文意境相似的诗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笠翁对韵》:文字的炼金术,思维的体操 《笠翁对韵》,同样是李渔所著,是一部以声韵为基础,以对仗为主要形式的蒙学读物。与《声律启蒙》侧重于声韵的启蒙不同,《笠翁对韵》则更加强调对仗的技巧和内容的丰富性。它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事物、景物,以对仗的形式一一呈现,涵盖天文、地理、人事、动植物、器物等方方面面,如同一个浓缩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笠翁对韵》的结构也十分严谨,分为“上卷”和“下卷”,每一卷又包含若干个韵部。在每个韵部下,作者都精心选择了大量的对偶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在字面上工整,在意义上也能形成巧妙的呼应,甚至能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例如,“晴明风暖,莺歌燕舞,细雨随风,烟波浩渺”这样的句子,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让读者在感受文字韵律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画面感。 《笠翁对韵》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仗的工整,更在于其知识的广博和语言的精炼。它所包含的词汇和典故,能够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在学习“天地”、“日月”等词时,学生不仅能理解其字面意思,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天文知识。学习“春夏秋冬”时,学生能体会到四季的变化和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 这部作品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炼金术”般的语言运用。作者善于将看似平常的词语,通过巧妙的对仗,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意境。它如同一次次精妙的思维体操,锻炼着学生的联想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记住大量的词汇和短语,更能从中学会如何运用这些语言元素来构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在本系列精编本中,《笠翁对韵》的“今注今译”同样详尽。我们深入考证每一个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解释典故的来龙去脉,分析对仗的精妙之处。现代汉语译文则力求还原原文的意境和神韵,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文化。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名句赏析”和“仿写练习”等板块,鼓励学生深入品味经典,并尝试将所学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例如,在学习了某个对仗的范例后,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用类似的结构来描述其他事物,从而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今注今译”:古今智慧的桥梁 “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系列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我们深刻理解了“古为今用”的精髓。我们并非简单地将古籍翻译成白话文,而是力求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基础上,用最贴近当代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进行解读。 “今注”不仅仅是解释字词,更是对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哲学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我们希望学生在阅读时,不仅仅是识字,更是能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智慧。例如,《声律启蒙》中的一些对仗,可能涉及到古代的礼仪、习俗,或者一些哲学概念,我们的注释会力求将这些背景知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今译”则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力求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韵味和意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我们避免使用生硬、晦涩的词汇,力求译文贴近现代口语的表达习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完成知识的吸收。 为何选择《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 选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作为学生读本的入门读物,是基于它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语言启蒙的基石:这两部作品是学习汉语声律、掌握对仗技巧的最佳范本。通过学习它们,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汉语声音美、形式美的深刻认识,为日后学习古诗文打下坚实基础。 2. 思维训练的利器:《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的对仗结构,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逻辑训练。学生在理解和模仿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锻炼其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辨别能力和归纳能力。 3. 知识积累的宝库:这两部作品涵盖了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历史的广泛知识,是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 4. 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面向未来:播撒国学种子,培育文化之根 “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系列,尤其是其中的《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精编本),是我们为当代青少年精心打造的一份文化厚礼。我们相信,通过这套读物,孩子们能够: 掌握扎实的语言功底:理解汉语的声韵之美,学会精炼准确的表达。 培养敏锐的思维能力:在对仗的逻辑中,锻炼分析、联想、创造等多种思维能力。 拓展广博的知识视野:了解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丰富知识储备。 涵养高尚的品德情操:在经典中感悟人生哲理,汲取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民族精神。 我们希望,这套读物能够成为孩子们探索中华文化奥秘的起点,点燃他们对国学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而深刻的文化根基。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