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介绍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成果等。《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在研究晚冰期以来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地区环境演变的泥炭地层记录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上、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遗址时空分布、典型遗址考古地层、若干典型自然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变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对长江上游主要研究了重庆、成都平原、贵州、云南、青海的考古遗址时空分布和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玉溪遗址、大宁河流域及成都平原典型遗址考古地层特征,论述了成都平原温江红桥村遗址距今4000年前的水利工程特征。对长江中游主要研究了湖北江汉平原荆州江北农场新石器时代以来自然沉积记录,分析了湖北、湖南、江西等长江流域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讨论了湖北荆门沙洋钟桥遗址、天门石家河遗址与郧县辽瓦店遗址揭示的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长江下游主要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南京林峰桥、宝华山地区、高淳县胥溪河环境演变记录,并与浙江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地层的全新世环境演变记录作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上海马桥、江苏宜兴骆驼墩、高淳薛城、海安青墩、东台陶庄与开庄等典型遗址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除可供环境考古、第四纪环境演变、自然地理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教学科研参考外,对当前环境考古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和考古部门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参考。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封面照片由朱诚提供;封底照片上方左侧长江上游忠县中坝遗址全景照片由孙智彬提供,其余由朱诚提供。
作者简介
朱诚,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区域环境演变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2016年)、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2012-2015年)。多年从事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已发表过多篇环境考古研究论文,已出版《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和《环境考古概论》教材。
郑朝贵,男,滁州学院教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多年从事区域环境演变、GIS应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环境考古研究论文多篇,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
吴立,男,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地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会员。多年从事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已发表多篇环境考古研究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晚冰期以来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地区环境演变的泥炭地层记录研究
第一节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剖面概况
一、区域地理环境
二、大九湖盆地概况
三、野外采样与剖面特征
四、大九湖泥炭高精度年代标尺的建立
第二节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晚冰期以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一、孢粉分析方法
二、孢粉鉴定结果
三、孢粉数据揭示的区域环境演变序列与对比
第三节 神农架大九湖孢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与古气候重建
一、研究方法
二、转换函数的建立和大九湖古气候重建
三、孢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与古气候重建讨论
第四节 神农架大九湖气候转换函数中孢粉因子的气候敏感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转换函数与孢粉的气候敏感性
三、孢粉因子的气候敏感性讨论
第五节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高分辨率腐殖化度记录的气候变化
一、腐殖化度在泥炭环境记录研究中的应用
二、腐殖化度实验方法
三、腐殖化度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腐殖化度记录的气候变化讨论
第六节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一、地球化学实验
二、有机碳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结果
三、气候变化阶段的划分
四、与其他高分辨率记录的对比讨论
五、大九湖泥炭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讨论
第三章 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学文化演进特点
一、长江三峡库区文化谱系概述
二、四川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
第二节 重庆旧石器至唐宋时期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二、遗址时空分布特征
三、重庆库区旧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考古遗址分布规律
四、考古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四川三星堆文明消失和金沙文明兴起成因的环境考古
一、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二、成都平原的古文化演替
三、三星堆、金沙遗址古河道沉积环境分析
四、三星堆文明消失问题的地貌学证据
五、四川三星堆文明消失和金沙文明兴起成因的讨论与认识
第四节 贵州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空间分布及其自然环境背景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材料与方法
三、遗址时空分布特征
四、贵州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对贵州地区旧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第五节 云南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云南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
三、云南新石器人类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以来典型遗址考古地层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与人地关系记录
一、中坝遗址概况与地层堆积特征
二、14C测年与出土器物考古以及史料考证断代
三、中坝遗址的性质与考古发现
四、中坝遗址古洪水层沉积特征
五、孢粉鉴定结果及其环境考古意义
……
第五章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以来自然沉积记录研究
第六章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第七章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以来典型遗址考古地层研究
第八章 长江下游典型自然沉积地层全新世环境演变记录研究
第九章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第十章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以来典型遗址考古地层研究
第十一章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前言/序言
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流域。长江流域现有4亿多人口,是我国重要经济区,但也是受洪涝、干旱、海侵等灾变事件影响较大的灾害多发区。从全流域角度人手,研究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演变对人类文明演进影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有重要科学意义。
本书作者及其科研团队自1993年以来,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及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人地关系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系统性环境考古研究。本专著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如下:
1.针对全新世人地关系研究的难点,作者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了环境考古研究:一是分别从上、中、下游人手,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资料和现场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对全流域各省市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与地貌和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其中采用了GIS制图和先进软件的分析手段,使各时期人类遗址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清晰突显,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读性。二是对长江上、中、下游典型遗址地层作了深入细致的年代学、微体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代用指标分析,获取了遗址地层中灾变事件对人类影响的重要记录。三是对全区典型自然沉积的全新世泥炭地层和河湖相沉积记录作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和孢粉学等研究,重建了全新世古气候与古生态环境,并将其与遗址地层作了对比集成研究。上述研究方法在环境考古领域具有独特创新性和很高的可信度,获得的研究成果系统性和整体性强。
2.该著作的另一贡献是,长江流域长达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如何阐明该时段环境演变对人类影响这一人地关系是一个难题,作者从遗址地层和自然沉积地层对比研究中,提取出古洪水和古海面变化等灾变事件对人类生存影响研究的成果具有显著特色。由于有丰富的AMS14C测年数据和孢粉、有孑L虫等微体古生物及代用指标实验证据,该项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强、可信度高。
3.该专著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研究的贡献还表现为:在上游地区,作者利用参加长江三峡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之际,着重开展了对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中坝遗址以及三峡库区玉溪遗址、双堰塘遗址、张家湾遗址和成都平原温江区红桥村遗址、郫县马街遗址、新津县宝墩遗址等的考古地层学、年代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环境考古研究,与此同时还与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高分辨率的年代及孢粉气候转换函数作了集成对比研究,定量重建了该区一万年来古气候变化序列及其与古洪水、生物多样性及人类文明兴衰变化的关系。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