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也是張華以父親的身份、朋友的口吻,送給兒子、女兒的深情之作,有濃縮人生精華的感悟,有溫柔入微的傾訴,有濃鬱深厚的企盼。情理並進,境界高妙。跟隨張華先生的導引,每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都可以成為成功人生的開拓者、幸福人生的創造者。
作者簡介
張華,著名企業傢。起於江南,成於京都。
目錄
總啓:願此華章,與心閤拍
上篇:序麯——我的西渚
第一章:最貴就是非物質
第二章:小交際大氣場
第三章:自由在高處
第四章:齣息,走齣去纔會有的利息
第五章:在“小”處做老“大”
第六章:求人,要善於捨己
第七章:學會和陌生人說話
第八章:站穩比舉起重要
第九章:懂實務,不如識時勢
第十章:美在成人之美
中篇:奏鳴麯——我的北京
第一章:最大的江湖是海
第二章: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第三章:他人即甲方
第四章:第一桶金不是用來存的
第五章:底綫越底,幸福指數越高
第六章: 美好,就是剛剛好
第七章:富貴險中求
第八章: 守法是最大的關係
第九章:有個傢容易,為一棵樹努力
第十章:欠你一個婚禮
下篇:迴鏇麯——我的世界
第一章:放棄就是最大的安全
第二章:學會與不喜歡的人打交道
第三章:生活,也讓彆人生活
第四章:我的價值對觀,請你來實現
第五章:教養,就是要讓人舒服
第六章:止損容易?止盈難?
第七章:愛人飢餓感
第八章:把幸福養在心裏
第九章:幽生活一默,勿讓幸福冷場
後記:一生茶緣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最貴乃是“非物質” 3162.5萬元,這是迄今為止最貴紫砂壺——素 帶壺的拍賣價,它齣自我的故鄉一位清代紫砂壺宗師 陳鳴遠之手。
朋友開玩笑說,一槌落定,十輛保時捷就沒瞭。
我笑而不語。懂行的,或者不懂的,都甚少懂得它背 後依托的故鄉——宜興。
但是,我懂。
這一把韆萬級彆的富貴土,對於我來說,卻也不 過是一種傢常風土。
西渚,宜興的西南,我的故土。帶著一份野性, 藏著一絲任性。如果說紫砂在今天是被人賞的,兒時 ,卻是被我們踩的。對,就是這麼任性。
上小學的時候,還沒有水泥,沒有石子,最不缺 的就是漫山遍野的古陶片。它們層層疊疊,鋪成瞭學 校邊上十幾公裏長的公路,讓人望而生畏。上世紀70 年代,拖拉機開始普及,農村道路也逐漸變寬,筱王 古窯群周圍的幾個大隊都挖來古窯的碎陶片鋪路。每 次“上刑場”,我就連蹦帶跳地在道上飛跑,深一腳 ,淺一腳,一路趔趄,像打水漂一樣,陶片被踩得嘩 嘩地響,清脆得像一首軍隊進行麯。放學迴傢途中, 我哥就大喊:“雲華,咱們來打水漂,比比看誰打得 遠!”我撿起一塊扁扁的陶片斜著飛齣去,“噔噔噔 ”,水麵上連跳三下,一道漂亮的弧綫,陶片消失在 水底,不見瞭蹤影。
水無形,容萬物。韆年前的西渚水,也曾與這紫 砂陶有過碰撞,水聲激蕩,動人心魄。彼時,遠眺那 條公路,真像一座古陶片鑄就的長城,延綿數十裏的 深褐暗紅,映照起當年窯火四起、陶罐遍地的繁忙景 象。
南宋時,金兵屢屢進犯,韓世忠和嶽飛先後投入 抗金鬥爭,當時的筱王古窯群燒製瞭大量“韓瓶”, 主要用於裝糧、送水,是戰時的“行軍壺”,作為戰 備品提供給嶽飛抗金之用。這些碎陶片,見證瞭昔日 的戰馬長嘶、刀光劍影,那是我兒時幻想過無數次的 戰爭盛況。韆年後,這些紫砂器皿,成瞭當地百姓盛 水泡茶的傢用品,也成瞭我用來捏紫砂版手槍的原材 料。碎瞭,依舊氣定神閑地躺在每一處需要它的地方 ,迴歸這片生養它的土地。
都說西渚遍布富貴土,在亂世裏,接納包容,坦 誠相待。清鹹豐末年,太平軍起義,占據江南,朝廷 剿滅太平軍後,因戰亂和瘟疫,江南人口幾近滅絕。
曾國藩見此景象,上書朝廷,建議移民於江南,落戶 開墾。
那時,太平天國活動中心就在溧陽城邊。太平軍 個個手握紅纓槍,他們一進村,村民就大喊:“逃長 毛啦!”大傢便倉皇而逃。我的高祖父就是在那時從 溧陽來到瞭西渚,一根扁擔、一個木桶,一手木藝, 這是他的全部傢當。高祖父落地西渚後的日子在拉、 鋸、刨中劃過,靠著做木盆、木桶起傢。祖輩們拿來 當飯吃的救命草,如今卻成瞭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 遺産。
我雖不是這項非遺的繼承人,卻也時常記起手藝 人掄起長長的木塊反復推刨的情景,木屑飛舞中,嗅 到一絲絲刺槐樹的香甜。小時候我也愛對著一塊木頭 又磨又刨,沒人教,卻也有模有樣,一把能夠耀武揚 威的木頭槍,一個威力十足的打鳥彈弓,花樣百齣。
我愛在西渚的山嶺間瘋跑,穿過無邊無際的竹林 ,惹來滿身竹香。竹,滋養齣山裏人耿直的品行,也 豐實瞭一代又一代山裏人的生活。靠山吃山,村人們 幾乎都會製作一些竹製品,在那些苦難歲月裏多少也 能滋潤一下貧瘠的生活。我總是齣神地看著,一道道 工序眼花繚亂。在那雙骨節粗大的手裏,一節一節翠 綠應聲而下,露齣黃白的竹芯,來迴割鋸的“吱嘎” 聲迴響耳際。這些精心製作的手工竹床,成全瞭我兒 時多少個上天入地的香甜美夢啊。
每一件精美的木製品、竹製品,都源自西渚連綿 無垠的茂密山林,也齣白手藝人的那雙巧手,這雙手 ,守護瞭西渚滋養韆年的敦厚與細膩。
西渚北麵,還有一處寶地一官林,這是我舅婆( 宜興對外婆的稱呼)的傢。60年代初,三年睏難時期 ,我的母親纔18歲。官林人口密,田裏種的水稻已顆 粒無收。飢餓,逼迫著母親一路南下,靠著強烈的求 生欲望,一步一步走到瞭西渚。為瞭生存,高小畢業 的母親不得不放棄讀書的念想。但是,飢餓與貧窮, 並沒有讓官林人丟失骨子裏的文人底蘊。
官林,官宦如林,宋代,這裏人文薈萃。“雙瑉 耀目美淩霞,錦綉文章屬大傢。”這是宜興的第一位 狀元、宋代佘中對官林人傑地靈的由衷贊嘆。宋、明 、清三代,官林先後走齣瞭22位進士。如今這座“電 纜城”,也是著名的院士學者之鄉。
母親是村裏少有的會識字的人,但凡村裏人有信 看不懂,都會找母親來念。在那一代人裏,她已經是 很有文化的瞭。或許是為瞭那份未盡的讀書理想吧, 她從來都不會強迫我去乾活,但是有一個條件:不乾 活可以,那就得好好讀書。
……
前言/序言
華章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