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9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纵览中国建筑发展历史的普及读物。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全方位展示了南北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在民居、会馆、书院、祠堂等章节,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从北至南,由东至西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带领读者鉴赏中国建筑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要表现得精神气质。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美国弗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会员。已出版《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聚落与建筑》《山陕会馆与关帝庙》《西南民居》等多部著作。
丁援,建筑学博士、博士后,曾留学德国,并担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现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著作有《一本书读懂中国建筑》《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测绘与研究》《文化线路》等。
李纯,建筑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出版有《中国宫殿建筑美学三维论》《峡江民居》等著作。
一、绪论
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内涵
2中西建筑的比较
二、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
1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建筑
2中国建筑中的“仙境”意像
3中国建筑中的“风水学”
三、中国古代建筑与礼制规范
1礼制与建筑制度
2建筑礼制中的“天人”关系
3建筑礼制中的“君臣”关系
四、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手法
1木构架
2斗拱
3屋顶
4 台基
5 装饰
等。。。。。。。。。。。
引言
中国5000多年积累深厚的建筑文化传统,在世界建筑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写一本介绍中国建筑的书,面对的材料是浩瀚的,如何以简明读本的形式相对客观、完整、真实地进行书写,是笔者思考关注的焦点。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相对客观地反映中国建筑历史,增加对南方建筑的关注。
其实,历史永远是在后人的演绎修正中逐渐成形,真实的历史却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无法恢复。中国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北方部族对南方不断入侵、统治的过程(直到明代,火器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中国南方势力才开始崛起),北方的武力入侵,长期压制了南方文化的话语权,这必然也导致了南方文化研究的滞后崛起。中国正统历史,大多是北方统治者视野下的历史,宋以前,南方文明的灿烂多样性并不被过去的历史研究者充分认识,以至于现代大量的考古发掘,如良渚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巫溪遗址……对古代南方的文明,都有许多颠覆性认识。
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也基于对历史认知的局限,过去的建筑史,多是北方帝王将相的宫宅庙堂史。建筑史界戏言,中国70%的地面建筑在山西,100%的宫殿建筑在长江以北,而南方建筑的灿烂多样,却被很少论及。但是,随着当代建筑史学的研究深入,并配合当代考古挖掘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对明清至民国的大量现存建筑的研究,南方传统建筑的重要意义逐渐显露。本书结合当代建筑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整书编排上,力求客观展现南北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在民居、会馆、书院、祠堂等章节,展现中国传统建筑从北至南,由东至西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第二,注重文化线路上的建筑交流与传承关系。
中国的文化交流,可以总结出巨大的隐形文化交流带:北方的丝绸之路,南方的茶马古道,西部的川盐古道,东部的海上航道,这是中国文化交流的大环线;而北部的黄河,南部的长江,西部的汉水,东部的运河,却是中国人口稠密区最重要的文化交流的内环线,正是这内外两条大环线,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大框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两条大环线展开,而重要的古迹村镇也主要分布形成在这两条环线的主要交通线路上。中国的历史文化,在这两条大环线上衍生不息,而建筑却是无形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历史在传统建筑的传承中得以再现。笔者的传统建筑研究视野,许多也是沿着这两条文化交流大环线展开的。
第三,关注中国历史建筑的精神表达。
中国的传统建筑研究不同于西方,西方现存的古代建筑,可以大量在古希腊古罗马中找到实物,这些遗存有着超过2000年的历史。而中国2000年前的秦汉建筑,只有在古墓文献中探索蛛丝马迹。中国古建筑遗存的窘境,一方面,由于中国2000多年以发展木构建筑为主,而木构不易保存,以致现存最早的建筑只有寥寥数座唐代木构留在山西;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建筑倾注了比西方更浓厚的人文思想和个人情感,中国文人善于把无形的情感寄托于有形的物质上,而建筑不止是生活的居所,更是情感与经历的寄托。这种建筑与情感寄托互相叠加的人文情怀,使得中国建筑远不止是遮风避雨的场所,而要满足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这一方面促使中国历史上建造大量精美辉煌的建筑,另一方面,随着战争或改朝换代,建筑作为精神的宿主总是首当其冲,遭到彻底毁坏。中国古代记载大量烧城毁城事件,这在西方是不多见的,西方攻城略地过程中,城池作为战利品被保存继承下来,而中国,建筑却经常被当做对前朝思想的清除而一并清除,从项羽火烧阿房宫,到近代“文革”毁寺拆庙,无不由于国人在毁灭精神的同时,也把精神的宿主—建筑一同毁灭了。这也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中国从来没有一座像欧洲遍地可见的维持上千年的完整的古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多七拼八凑,零星散布些明清建筑,很难有千年以上的建筑),中国辉煌的传统建筑,成于情感的寄托,亦毁于情感的包袱。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语境和传承体系。中国古代,上至帝王下至士人、工匠、平民都参与了建筑营造活动,他们“象天法地”,使建筑环境能与自然山川浑然一体;他们注重人伦,建立了严密而又灵动的建筑空间秩序;他们充分发挥了土、木、砖、石等材料的特性,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空间和形式的艺术感染力。那些流畅飘逸的屋顶曲线,色彩鲜明的琉璃构件,层层叠叠的梁枋斗拱,丰富而和谐的雕饰彩绘,无不显示出前人对建筑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中国古典建筑以自己端庄而优雅的线形和色彩,以其深邃而稳重的空间格局,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美丽、最典雅、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建筑体系之一。
人们常常因皇家宫苑的宏伟与华丽而惊叹,为江南宅院的秀丽典雅而感动。而当我们更加深入地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时候,我们甚至能从中体会到古人的内心世界,会被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所深深折服,而遗憾的是,这种精神层面的揭示,往往多是中国文人感性的吟咏,却缺少建筑者专业理性的剖析,本书希望能从专业的角度,引导读者对这种赋予传统建筑之上的独特精神气质进行诗意的探索和发现。
中国建筑简明读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建筑简明读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建筑简明读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