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王辉,主业非常单一与保守: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的城市与建筑设计者,有时兼职做建筑教育者。他可以自定义为“知识分子型的建筑师”,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直对知识有莫名的好奇与渴求,在专业领域,对哥特建筑和早期现代建筑有所钻研与心得;在非专业领域,对哲学、古典音乐等一直迷恋。另一方面,是借助知识与经验的武器,对所从事的工作一直有种批判性的怀疑与冲动。《十谈十写》揭示了王辉在建筑上的关注点,尤其是所选的写作文本,集中体现了他对库哈斯式的建筑操作的理解与批判,这也是构成他前十年设计观的一个源泉。
范凌,《十谈十写》记录的是范凌在2008年至2012年间的言论和文章,在表达观点的同时,隐约表达了对建筑和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些焦虑。正是这些焦虑,让范凌在2012年后的观念逐渐转向:先是研究互联网和数字科技建构的虚拟环境而不仅是物理环境所带来的社会、人文结果,随后在2015年初开始互联网创业,期望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切实地带来可持续的社会改良。但本质上,范凌还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知识分子”。
王辉擅回顾,范凌喜瞻望。问答之间,呈现出两位建筑人激烈的思考状态。
——城市笔记人
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时代命题:对于当下中国建筑,是谈有意义,还是写更有意义?换句话说,是表达观点重要,还是研究问题重要?我想,王辉、范凌两位作者分别给予了我们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胡恒
如今,文字廉价,评论之言也多受轻视。每当我们试图用新思想填补已有的差异时,新的差异也随之产生。范凌与王辉的对话虽是以代沟为线索,但他们实际上是从意识的角度去填补所有廉价并受到轻视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削弱了我们作为建筑创造者的敏感触觉。黑格尔说“每一种意识都在寻求另一种意识的灭亡”,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如此的灭亡势必带来复兴,而如此的复兴则将重振我们对建筑这一艺术实践的信念。
——胡如珊
结构对称、横竖排版、代沟对话:迟到的形式主义。
——李振宇
直指建筑核心的恳切对谈及书写。
——阮庆岳
思想的呈现不仅是关于内容的,呈现的形式也至关重要。寻求思想内容和呈现形式的双重突破正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王骏阳
有一个古老的阿拉伯寓言:一匹飞驰的骏马,左耳和右耳上各立着一只跳蚤在相互争论。一只跳蚤说这匹马要向左跑,另一只跳蚤说要向右跑,就在它们喋喋不休的争论中,骏马已经跑得不知去向。
在时代这匹狂奔的野马上,左耳和右耳之间看似代沟深壑,但无论是从左耳还是右耳的视角向马头望去,前进的方向都殊无大异。智慧的阿拉伯人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左耳和右耳间的差距,重要的是站稳马耳别掉下来——随马一路狂奔比探讨马的行迹更为关键。十谈,十写,读者不妨当作从左右耳分别传来的两路声道,而左右合鸣的立体声,或许可以参差记录马蹄踢踏的来路行状。
——周榕
《十谈》部分
01 建筑作为开放的作品 Architecture as Open Work
02 空间的质量 The Quality of Space
03 物质性和图像性 Materiality and Imageability
04 边缘到中心,前建筑到建筑 From Edge to the Center, From Pre-Architecture to Architecture
05 新 Novelty
06 社会性 Sociality
07 教育和批判 Pedagogy and Criticism
08 世界和本土 Local and Global
09 可以预见的未来 Now Future
10 可能的十年 What These Ten Years has Made Possible
《十写》部分
01_迷狂的北京(王辉)
02_误读《大跃进》(王辉)
03_解读OMA西雅图图书馆和波尔图音乐厅的原型(王辉)
04_挑战密斯——库哈斯的伊利诺理工学院校园中心(王辉)
05_失重的实验建筑(王辉)
06_解图伊利诺理工学院麦考密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范凌)
07_阅读物质性的三个当代切面(范凌)
08_展示还是显现?——阅读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范凌)
09_实践者的思想性实践:超越“数字”或“建构”(范凌)
10_过去的未来:富勒、亚历山大、尼葛洛庞帝(范凌)
摘自《对话06:社会性》
范凌_我关心社会性,并不是说一个建筑一定要长得像社会性建筑。对我来说,盖里的毕尔巴鄂美术馆的社会性是非常积极的。建筑不可能和形式无关,它毕竟是个实体的建构,但正是因为建筑过多和形式有关,使得建筑和形式之间、形式和工具之间、工具和工作方法之间,似乎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介入。我们不能把终极的产品和形式直接划上等号,中间过程中的思想介入是很重要的驱动力,或许是建筑师可以“暗箱操作”的一个设计点。我的同事林达采访斯蒂芬·霍尔,问了一个关于北京MoMA项目的问题。在这个项目里霍尔一直强调自己的社会立场,但是他不会不知道这个项目恰恰是北京所有楼盘里卖得最贵的,而且业主也不希望这项目过多地暴露在社会面前。所以当我的朋友把这个问题抛给他,并且告诉他MoMA这个项目和CCTV、国家大剧院一样成了北京新的标志性建筑的时候,霍尔变得非常愤怒。我相信他本身的立场是社会的,但他没有把他设计的“社会性”放到恰当的语境当中:他忽略了这是在北京,在中国,而他的雇佣者是甲方。所以他的操作可能还停留在“社会形”的层面,没有滑到“社会性”层面上。反之,库哈斯曾经为自己辩解道:不能因为我为CCTV这样的垄断企业做设计就说我没有社会性,而我一做历史保护项目和社会住宅项目就又说我关心社会问题。
当然建筑最后和形式有关,但社会性不一定与形式有关。我觉得这就和中国足球一样,不是请个洋教练就能解决问题的,媒体也很重要,青年训练营也很重要。所以在这一系列因素组成的社会大环境中,建筑师要考虑的有很多。我试着在Google上搜“Social Design”,出来的第一个网页是美国的一个产品公司,叫IDEO,它给很多品牌做工业设计,是个500人的设计公司,工作成果是很广泛的消费品。举个例子,他们会在设计了产品本身之后,还设计人机界面以及整个的室内布置。所以对我来说社会性的设计是有自己的生物链的,并不一定要用谢英俊的方式去做,虽然我很敬佩谢先生的工作。
王辉_对。我们一提到社会性,多指弱势群体的社会性,但富人以及中产阶级也是有社会性的。实际上,人机界面的设计本身就是个很“社会性”的东西。因为社会总是有低、中、高的阶级,不管偏重哪一面都有社会性,所以如果这么说这个话题就又被推到漫无边际的地方了。相对而言,社会上强势的群体是不用刻意去照顾的,弱势的群体才需要被照顾,所以就有针对不同人群需要的不同策略的问题。中国社会现在确实对弱势群体照顾得不够。从功利的角度说,有很大的社会危险性在里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弱势群体的比例会减少,但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如果这部分的利益照顾不到,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但建筑师可以为弱势群体做多少事情,是个很大的疑问。最近中国的保障房建设非常猛,是件好事。但保障房有没有特殊的指导性原则?假如在这些原则的层面上,保障房和一般商品房没有区别,那社会住宅能不能解决社会性问题,就很值得怀疑了。
咱们可以借鉴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的例子。我有一次和他交流过,觉得他的做法是建筑师应该学的。他推敲的是一个系统设计,产品的造型和形式只是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把产品带到社会界面上去,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会做一些调研,让设计师在一开始就有使用者意识,而不是只关心造型的问题。所以他是能发明U盘的人,而不是把U盘设计成打火机的人。我上大学时听过他的讲座,那时候他刚从包豪斯学习回来,听他的课都感觉热血沸腾。
范凌_由于国家创意产业这块发展力度很大,现在工业设计一方面和人的对话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和政策的对话也越来越多。
王辉_工业设计有很多方法恰恰是建筑师缺失的。首先工业设计必须面对一个广大的市场,而建筑师太容易只面对一个甲方,一个具体的人,甲方同意了,这件事就成了,其他都好办。所以建筑师缺少一个抽象的市场,一个更广大的社会群体。你现在开始做社会性的研究,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哪方面的,但我觉得假如有一个更系统化的设计思维被提出来,是很有意义的。但我觉得这个思路不是西方治学的思路,更像是马列主义那种特别宏观的系统。
社会性也是我们事务所的立身之本。在真正的项目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如何有更深的远见去引申这个话题,是需要很多努力的。
……
这本《十谈十写》是我与都市实践的王辉老师在2009年至2012年之间对谈交流的记录与后续,由十个话题、十篇文章以及十册荐书组织而成。话题谈录多有所针对,围绕特定的文本、案例或场景展开;文章为讨论前的引发或讨论后的反思;荐书则选择了对完善自己建筑观有帮助的书籍进行分享。时隔六七年,重读书稿激动却又有些陌生。在最近做了一些扎实的建设性的工作后,反觉当时文中的批判现已语境缺失。但这种记录确也给年轻朋友或同样困惑的同行们坦诚展现了我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自己的“天真”。希望借此与各位共寻建筑学(或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建筑学)能给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可能。
十谈十写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十谈十写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十谈十写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