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主要航线和代表港口、浙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及浙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存。最后对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愿景与行动进行了分析。
作者简介
男,1968年出生,湖南常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开发与管理、旅游管理、旅游文化等方面研究。近年来共主持完成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光明日报》等核心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本,曾获多项科研奖励。
目录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海上丝绸之路
第一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一、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原因
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五、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
第二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和代表港口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港口
第二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浙江
第一节 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二、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
三、宁波是唐、宋、元时期的国际大港
四、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历程完整,延绵不绝
五、海上丝绸之路塑造了宁波城市精神
第二节 舟山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舟山是古代明州港的重要门户
二、舟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航路——南方海路的必经之道
三、舟山港是“海上丝路”通航日本、朝鲜等地唯一的出口和重要商埠
四、明嘉靖年间的双屿港是全球性的贸易中心
第三节 其他城市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一、台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二、温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三、杭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四、嘉兴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第三章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历史文化遗存
第一节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历史文化遗存
一、港口与贸易遗产
二、城市建设遗产
三、海防设施遗产
四、多元文化遗产
五、其他文化遗产
第二节 舟山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历史文化遗存
一、航海港口遗址
二、宗教寺庙遗址
三、鸦片战争军事遗址
四、重要国际航标(灯塔)
五、其他海上丝绸之路遗址
第三节 其他城市主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
一、台州主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
二、温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
第四章 “一河一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一节 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一、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
二、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组成
四、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价值
第二节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浙江段)遗产点
一、大运河的申遗历程
二、中国大运河(浙江段)遗产点分布概况
三、浙东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五章 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家园
第一节 妈祖文化概述
一、妈祖信俗文化概述
二、妈祖信俗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节 浙江妈祖信俗文化
一、妈祖信俗在宁波
二、妈祖文化在舟山
三、妈祖文化在嘉兴
四、妈祖文化在温州
五、妈祖文化在台州
第六章 “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浙江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二、“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重点
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
五、“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布局
第二节 浙江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二、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国内环境
三、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路
附录
附录1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附录2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附录3 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名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一)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统一国家,政治上安定统一,经济文化上实行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秦朝的生产发展和科技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实行残暴的统治,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汉承秦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且历时久远的封建大一统帝国。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将农桑视为一切之本,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特别是汉代,在农业和手工纺织业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商业的勃兴。汉朝政府设置官营丝织作坊,西汉设有东、西两织室,在山东淄博设立三服官,这些官营工场人数众多,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汉代纺织业更普遍存在民间纺织品生产。政府一年间就在各地征收丝帛达500余万匹,足见汉代丝绸产量之大。汉王朝稳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更加便捷、迅速地交流,为地区性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传说中国在燧人氏时代就已经开始进入木筏时代,懂得通过观察日月星斗来确定航向。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船舶日益大型化、多样化。春秋战国时代,我国造船技术已有了很大发展。春秋时吴国战船已有大翼、桥船、戈船等多种。秦汉时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造船技术的飞跃。两汉时期引入风力作为船的驱动力,当时的帆船已有桨、橹、锚、舵、帆、水密隔壁等设施,加上其后中国航海者利用季风航海的能力不断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使得海上航行更加快捷方便,远距离航行更加安全。1975-1976年在广州发现了规模宏大的造船工场遗址,考古研究结果表明这工场是当时能成批生产内河和沿海船只的大规模造船中心,可造宽6-8米、长20-30米,载重数10吨的大型船只,适合内河和沿海航行。
在罗盘没有应用到海上航行以前,海上航行辨明方向也是一个难题。但天文学的进步,使得汉代舟师可以“观星定海”。《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等总结航海天文学的著作多达136卷,足见当时航海借助星宿定位的技术已普遍使用。依靠先进的航海技术,自汉武帝时代起,中国商人在南中国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帆船从广州或北海出发,最远到达罗马帝国区域,主要运送丝绸、珠宝、香料、矿物等大宗货品。随着汉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为海外贸易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前言/序言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