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丽丽著的这本《王元化评传》选择了中国著名的文论家王元化,对他的学术成果和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钩沉起学术经历和人生趣事。本书图文并茂,客观、精准地评述了传主的思想与人生,文字简洁、精练。本书能够使更多的国内外读者领略和认识这位跨世纪文论大家的审美风采,从而推动新世纪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国际化。
作者简介
王丽丽著的这本《王元化评传》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的一种,全面展现了王元化先生在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文学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的新道路,以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全书共分四章,包括:党内少有的文艺理论家、王元化读《小逻辑》、王元化读莎士比亚、《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诞生。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党内少有的文艺理论家
一、父亲的教育学
二、抗战文艺的新启蒙
三、孤岛反思
四、王元化与胡风
第二章 王元化读《小逻辑》
一、值得深究的问题
二、由痛楚转化而来的洞察力
三、思辨的力量和秘密
第三章 王元化读莎士比亚
一、读莎历程与研究进路
二、以戏剧人物论为中心
三、比较的方法和视野
第四章 《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诞生
一、王元化解析《文心雕龙》
二、《黑格尔论美的法则》
三、《文心雕龙创作论》的三重结构
四、学术沉积的其他地层
王元化先生学术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致谢(代后记)
精彩书摘
王元化首先将抗战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任务界定为“新启蒙运动”。名之为“新启蒙”,显然是相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而言的。王元化认为,较之于“五四”时期“价值的重新估定”,以及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抗战新启蒙运动的中心内容可以总括为两点:民主的爱国主义和反独裁的自由主义。同时,新启蒙运动“又必然的是一个大众化运动”。
抗战新启蒙运动在文学上的发展,就是抗战文艺。爱国主义,标明了抗战文艺在内容上的特殊性:“必须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因此,抗战文艺首先“是一个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运动”,其总的目标和方向,应该是“号召各派别的作家共同走到文艺抗战化这条路上来”。
在1936年前后的“两个口号”论争时期,有人曾经主张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分别视作统一战线中“作家关系间的标帜”和“作品原则上的标帜”。王元化显然从这一统一战线初期工作的前人经验中充分汲取了教训,强调指出:“抗战文艺不仅是号召作家在政治立场上的结合的口号,同时,它更是一个创作方向的文艺运动的口号。”从左翼文艺的脉络着眼,抗战文艺也“否定了普罗文艺阶段的绝对对立性和思想派别的宗派性”,从而增加了一定的自由主义色彩。它应当表现多方面的社会内容,容纳各阶层作家不同的阶级立场,以及由立场所决定的多样的创作方法。当然,王元化仍然认为,“抗战文艺是有阶级性的”,“新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仍然是抗战文艺中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和把握抗战意识的“一支生力军”,只不过要注意避免“把它夸张为‘独占’的形式”。
《论抗战文艺的新启蒙意义》一文最能凸显王元化个人特征的,是作者赋予了“新启蒙”之“新”以“理性”的内涵。“提出理性这口号”不仅意味着在认识抗战现实方面,“必须抑止无谓的感情冲动,反对任何笼统的幻想”,而且要清除“民族失败主义”的“毒害”,理性地“看清现实”。
对于抗战文艺批评来说,理性也必不可少。在自己的营垒里,当然有必要反对公式主义、进行自我批评,但不应使用“抗战八股”这种“含有抹杀”或者“取消主义”意味的词句;对于不同派别的作家,也唯有通过“不武断”“不宗派”的“合理的批判”,才能促使“联合阵线”的巩固、抗战文艺的健全发展。
发扬理性精神,也是抗战文艺完成“反对反动意识和封建伦理观念”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不可否认,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还是保存着封建的伦理观念”,这妨碍了另“一个更高级更重要的伦理观念:抗战”。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路径,只能是“通过抗战的关系间接的进行”“反封建的任务”。
“把五四阶段上所提出”而未能“彻底”完成的任务,“放到一个更高的基础上来给与解决”。这实际上也即王元化提出“新启蒙”的最初和最根本的含义。在王元化看来,除了反对封建伦理观念不彻底之外,“五四启蒙运动”遗留下来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至少还有两个,它们同时也是抗战文艺所应该负有的“重大的使命”:一日“教化工作的深入和普及”,二日“批判的接收‘文化遗产’”。
前一个使命也就是“文艺大众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只徘徊在少数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圈子当中,而同大众始终是割离的”。因此,“新启蒙运动乃是五四启蒙运动的更高一级的发展”。从“新启蒙的意义”着眼,“单是创作大众化的作品仍是不够的”,“还应该号召文艺理论的大众化运动”;“要推进抗战文艺,光是几个文人”也是不够的,“必须号召大众一起来完成”。“大众不但只是消极的接受文艺作品,并且还应该积极的来参加文艺运动。”
……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王元化评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