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十六辑):劳工政治》主要内容包括:一个世纪的悲歌:图绘中国工人政治史、作为政治阶级的工人阶级:计划体制下工人阶级的一个分析框架、比较政治与经济、危机与抗争:江南城镇民众的生活(1912-1949)评论等。
目录
专论
大一统与共和:中国现代政治的缘起
劳工政治
工人阶级的回归
宪政与劳工集体权利——美国的经验和启示
一个世纪的悲歌:图绘中国工人政治史
集权化市场、弹性积累与劳工政治的转型
作为政治阶级的工人阶级:计划体制下工人阶级的一个分析框架
比较政治与经济
民主能实现责任政治吗?
——基于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分析
新家长主义体系在非洲的兴起与衰落:对后殖民时期非洲政治的初步考察
民主与治理
社会治理为何失效?
中国政治史
国际环境、精英政治与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政体的兴衰
危机与抗争:江南城镇民众的生活(1912-1949)评论
重新认识中国政治:视角、方法与结构
——写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出版之前
精彩书摘
《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十六辑):劳工政治》:
一、大一统: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个判断是思考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具有无限丰富性的人类文明。进入文明时代,任何个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三种形式的存在,即作为类的存在、作为族群的存在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存在。作为类的存在是天地自然规定的;作为族群的存在是历史文化规定的;作为社会成员的存在是社会发展水平规定的。任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文明产物,都是基于人的这三种存在所形成的综合规定性而形成的,必然受到人的自然观、世界观以及人所秉承的民族性、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决定和影响。这决定了任何历史与现实的行动都不可能完全超出这种内在的规定性。所以,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可见,任何现实的活动与发展,都必须要面对历史所塑造的现实基础及其所蕴含的内在规定。这对于理解和思考中国现代政治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面对现代化和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人们往往是基于对民主与现代化的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来设计、规划和建构中国现代政治的,为此,不惜用十分激进的观念和极端的方式否定历史与传统,其程度甚至到了彻底切割和全面否定传统的地步。然而,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现实的运动以及人们的主观意志如何冲击历史运动本身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都不过是“抽刀断水”。
就中国现代政治建构来说,人们固然可以依据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变化来建构,但却无法超越中国人在几千年历史、社会与文化发展中形成的族群存在方式。恰恰在这一点上,人们却大大忽视了。最鲜明的体现就是人们对中国大一统的全面否定。这种否定背后的最强价值支撑就是民主。结果,当人们用民主来否定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上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时候,也否定了中国人作为族群存在和发展而形成的大一统。中国近代以来建构现代国家的历史恰恰表明: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实际上是在告别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的同时,紧紧围绕着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形态的大一统而展开的。
维持与巩固内在统一是创造现代中国政治的历史大势,但中国现代政治的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在价值上和行动上否定中国传统社会用于维系其内在统一的大一统政治传统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基于民主共和所形成的历史大势几乎完全掩盖了维系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大势对现代政治建构所起的决定作用。维系统一与维持大一统确实不同:维系统一是从国家建构来讲的,而维系大一统是从中华民族维系来讲的。对于具有两千多年大一统政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其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维系统一国家的行动与维系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行动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传统中国,国家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结构是相互塑造、相互决定的,这使得中华民族大一统结构成为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基础和内在要求。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来说,“大一统”既是一种政治形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组织形态。
……
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十六辑):劳工政治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