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
一、“乡神”的诞生
二、“一隅”通“天下”
三、成为“四川人”
四、结论
第二章 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
一、近代“蜀学”兴起诸说检讨
二、近世学风转移与“蜀学”勃兴
三、近代四川地方认同和学术自信心的提升
四、近代“蜀学”的自觉
五、余论
第三章 “不异的异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
一、国中的“异乡”
二、旅外川人言论中的四川
三、四川岂是化外?
四、结论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中的国家与地方: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
一、国立大学与省立大学的名实错位
二、“国立化”与“中央化”的纠葛
三、从“国立化”到“党化”
四、结论
第五章 机构与学风: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
一、学科肇建
二、预入主流
三、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然而,“实”若不能保,“名”也可能随之流失。一般情形下,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之名是由中央“垄断”的。然国家既由地方合成,在中央无实力“专断”的情况下,由于物质资源控制在地方手中,反而使得地方比中央更有实力运用“国家”这一象征资源。更重要的是,这种“僭越”行为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民间的赞同和中央政府的“容忍”,在在表明那一时期“国家”在人们的认知和实践中的多歧性。就我们的论题而言,最能表现这一点的,是国立成都大学的兴办。
成都大学这个名称,原系1924年起接任高师校长的傅振烈(1893—1972)提出,其意图是借此将高师升格为大学。高师升大本来是高师学生和四川地方社会所欢迎的,但问题是,傅振烈的建议是要把高师变成一所普通大学,而不是很多人所期望的师范大学,这样一来,等于斩断了高师系统,使得原本在四川教育界占有极大势力的“高师帮”无所依存,因此,它遭到了不少学生和毕业生的反对。
此议提出不久,傅氏即因其背后的支持者杨森败出成都而被迫离职。继杨森之后控制成都的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却对成大的牌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6年初,在他召集的四川善后会议上,通过了成立国立成都大学,年拨国税盐余60万元作为经费的决议。
……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