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中国哲学简史(套装2册)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中国哲学简史(套装2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弗兰克·梯利,冯友兰 著,贾辰阳,解本远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11985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52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5
套装数量:2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在我*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韩国女总统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是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其雏形为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时的讲义。《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编。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宗教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经院哲学的形成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英国经验主义的开端、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启蒙运动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德国的唯心主义、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法国和英国的哲学、法对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二十篇。篇下设章,讲述更为具体。文后附原书索引,便于读者检索细目。全书接近七十万字,是一部规模宏大、逻辑严谨、公正客观的哲学史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中国哲学简史》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毕生的著述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目前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目录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第一编 希腊哲学
■第一篇 自然哲学
第一章 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希腊哲学史
第二节 环境
第三节 政治
第四节 文学
第五节 希腊哲学的宗教起源
第六节 希腊哲学概论
第二章 前智者派的哲学发展
第三章 实体问题
第一节 泰勒斯
第二节 阿那克西曼德
第三节 阿那克西米尼
第四节 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
第四章 变化问题
第一节 永恒与变化
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
第三节 埃利亚学派
第五章 质的理论
第一节 变化之谜的解决
第二节 恩培多克勒
第三节 阿那克萨戈拉
第六章 量的理论
第一节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第二节 形而上学和宇宙论
第三节 心理学和认识论
第四节 神学和伦理学
■第二篇 知识和行为问题
第七章 智者时期
第一节 思想的进步
第二节 希腊的启蒙时期
第三节 智者派
第八章 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学派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问题
第二节 苏格拉底的方法
第三节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
第四节 苏格拉底学派
■第三篇 重建时期
第九章 柏拉图
第一节 柏拉图和他的问题
第二节 辩证法或者认识论
第三节 科学的等级
第四节 理念学说
第五节 自然哲学
第六节 宇宙论
第七节 心理学
第八节 灵魂不朽说
第九节 伦理学
第十节 政治学
……
第二编 中世纪哲学
第三编 近代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人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精彩书摘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人世的哲学”。从人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人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人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孑L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孑L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人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人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P7-8






前言/序言

  已故的梯利教授的《哲学史》第1版在35年前出版。在哲学和历史学领域,作为教科书和参考书,很少有著作能够像他的《哲学史》一样经久不衰。梯利教授的工作所具有的显著生命力可归功于这一工作的原创性构思和方法。
  梯利教授写作哲学史的方法的显著特点可能在于他的历史态度的客观性以及不偏不倚,这使他避免了对历史发展的教条解释。梯利教授让哲学家们自己说话,他深信哲学史上晚期的哲学体系对早期的学派提出了批评,因而将他自己的批评降到低限度。
  梯利教授自己的两个主要哲学承诺是唯心主义和唯理论,但是他不允许自己用对哲学的偏好干扰对历史人物的解释。实际上,与他对自己赞同的历史理论的介绍相比,他对自己不赞同的历史理论的介绍通常更为成功。他的唯心主义并不是独断的黑格尔主义一类,而是接近康德的批判唯心主义。梯利教授认为心灵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心灵的存在由内省的经验得到保证。但他的唯心主义并不是否认外部世界存在或者将外部世界还原为单纯表象状态的主观主义,他的唯理论认为经验或者自然具有理智的结构和一致性,理智的结构和一致性使得人的理智心灵能够理解经验或自然。他的唯理论也非假定先天和自明真理的笛卡尔主义一类,他坚持的是批判的唯理论,认为数学的基本真理、科学和哲学的基本假设都是一个可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这一特点解释了本书的持久成功)是作者站在哲学运动中的思想家自身的角度介绍他们时所呈现出来的比例感。梯利没有采纳哲学史的黑格尔式辩证逻辑,他认识到历史发展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作为个体的思想家被融合到运动中,而他们所处的运动又成为更大的历史样式的一部分。但是他对历史进程内在逻辑的确认并没有妨碍他承认: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个人的或性格上的因素会影响个体哲学家。梯利将哲学家融入到他们所处的运动中,这一融入在他组织近代哲学史时特别精巧。培根和霍布斯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人物被放在一起,他们虽然并非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所属的英国经验主义的一部分,但已经在为这一理论作准备。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一起被认为是欧陆唯理论的创立者,而莱布尼茨并不是按照习惯被包括在创立唯理论的三个人之内,而是被放在英国经验主义之后,作为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来介绍。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梯利教授的写作风格清晰而简洁。在和我讨论他的历史学创作时,梯利教授告诉我,写作这本书是因为在研究哲学史,并没有出版意图,仅仅是要阐明他对历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梯利的研究成果清晰地贯穿全书。
  梯利教授在哲学史上的兴趣和只是希望记录过去成就的历史考古学者的兴趣并不一样,他也不同于那些观念历史学家,后者只是在发现连续的观念和概念史。他将哲学史视为哲学观念的宝库,哲学家从中提取素材,形成自己的洞见。他拒绝只是为了哲学史而研究哲学史,同时也反对那些忽视以往哲学成就的人所追求的伪原创性。在本书的导言中,他说,哲学史的研究“是进行哲学思考的一种有益准备,从较为简单的推进到更为复杂和艰深的思想结构……有人试图完全独立于前人的工作构造出一个哲学体系,与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比,他不可能走得更远”。梯利教授认为这就是这一历史研究对于他的价值所在,他希望对他的读者来说,哲学史研究也有这样的价值。
  在修订版中,我努力保持原版所具有的客观和不偏不倚的态度,除了根据已改变的历史视角的指示进行的修改外,原版的基本结构都予以保留。修订版引入了相当多的新资料,特别是在导论性和过渡章节中。在第一章中探寻古希腊哲学的宗教来源时,根据康福德和耶格尔的历史学工作,更加清楚地指出了希腊哲学如何从希腊宗教中产生,以及希腊哲学和产生它的希腊宗教之间的本质差别。对第五、六两章的结构改动是为了强调质和量的理论间的差别,给予德谟克利特的量的原子论更大的重要性。
  在柏拉图一章中,我准备了关于“科学的等级”“宇宙论”和“灵魂不朽的学说”的新资料,在亚里士多德一章中,增加了“四因”和“亚里士多德的天才和影响”的资料。我对第十七、二十和二十二章全部进行了改写,以便为从古代到中世纪提供一个更为充分的过渡,也为经院哲学提供一个初步考察。
  在第三编“近代哲学”,我对原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变和增加。“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原来是在第二编的“经院哲学的衰落”中,在取得梯利教授同意的前提下,我将其调整到第三编。在“康德”一章中,我增加了“先验方法”“经验的初步分析”和“自我意识的统一性”等资料,以便阐明康德的哲学方法,并将其同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方法更加清楚地区分开。在第六十六节我提供了一个尼采的全面解释;我将尼采放在德国哲学的历史语境下,而不是像梯利教授那样将其放在当代实用主义的语境下。
  梯利教授在原版的结论性一节“唯理论及其反对者”中对一战前的哲学状况进行了评价。在修订版中,这一节作为第七十四章用来为当代哲学提供一个介绍。结论性的第七十五至八十一章——除了某些段落采用了梯利教授对马赫、阿芬那留斯、詹姆士、杜威和柏格森等人的讨论外——都是新的内容。全部书目都进行了更新,与原版相比,修订版适当减少了法语和德语书目的相对数量。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中国哲学简史(套装2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中国哲学简史(套装2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中国哲学简史(套装2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中国哲学简史(套装2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不怎么好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看

评分

还没看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中国哲学简史(套装2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