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1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湛庐文化旗舰店>>
本书一经出版,便被彭博资讯提名为著名的50本商务书之一,并入围2010年《金融时报》-高盛商务图书奖。
在这本书中,你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对冲基金从开始出现到成长壮大的鲜为人知的历程,经历其中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的种种精彩事件,真实体验在每一次的交易和崩溃中他们的情绪激昂和无助。
《富可敌国》被彭博资讯提名为著名的50本商务书之一
《富可敌国》是《法里德 扎卡利亚的环球公共广场》(Fareed Zakaria GPS)在2010年6月14日的节目中的推荐书
《富可敌国》在2010年《金融时报》-高盛商务图书奖中被提名
这是一部著名的对冲基金发展史,充满了对美国金融界人物戏剧性沉浮的引人入胜描述。在本书中,华尔街的生存之道、美国金融界的商业文化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本书作者对该行业进行了包括300个小时访谈和无数内部文件在内的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关于对冲基金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该行业的鼻祖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到乔治 索罗斯,再到许多其他不那么出名但在这个领域同样有影响力的人物,从1987年的股市暴跌,到网络泡沫,再到抵押贷款证券的崩溃。在这个过程中,对冲基金参透了市场的玄机,不断赚取巨额财富。它们的创新改变了世界,孕育了特殊金融工具的新市场,改写了资本主义的规则。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通向未来金融体系的窗口。
塞巴斯蒂安 马拉比
保罗﹒沃尔克时期对外关系委员会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
他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13年,在《华盛顿邮报》编委会工作了8年,主要专注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经济领域。
他之前的著作包括2004年出版的《世界银行家》(The World’s Banker)和1992年出版的《后种族隔离时代》(After Apartheid),前者被《纽约时报》评获编辑选择奖,后者是《纽约时报》推荐书目。
“目前为止对改变了金融结构、并将继续改变金融结构的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全面的描述。”
——《华尔街日报》
“非常好。”
——《纽约时报》大卫﹒布鲁克斯
“一本极其令人满意的书:一部金融市场前沿的引人入胜的历史,一个危机出现时这些鲜为人知的机构的现状的扣人心弦的描述。”
——《卫报》(The Guardian)
“精彩。”
——《slate》杂志
“一部精彩的对冲基金行业史,今年夏天的必读书。”
——《纽约时报》
“马拉比设法将那些奇闻逸事戏剧化,比如保罗﹒琼斯预测到1987年的股市崩溃,还有乔治﹒索罗斯1992年成功狙击英格兰银行。他深入了解了交易者的想法…并不着痕迹地增加了这个可读性极高的故事的历史性和学术性。”
——《金融时报》
“《富可敌国》是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对冲基金英雄的深入研究史,是一个关于开创一个成功且灵活的行业的格格不入、逆势而为的知识分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他们,金融业仍将是因循守旧的。”
——《经济学人》
“[马拉比的书] 见解精辟,内容丰富,他善于讲故事,作为财经作家也一样优秀。”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马拉比的书内容丰富,娱乐性强。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帐目和奢华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引诱你转行。”
——《新闻周刊》(Newsweek)
“…很不错的书…”
——《经济学原理》(Economic Principles)
“很精彩…木又威的对冲基金史。”
——《爱尔兰独立报》(The Irish Independent)
“有说服力…一个诱人且可信的看法。”
——《展望》(Prospect)
“高明、引人入胜的分析…一部很好的书。”
——《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
“令人信服…[马拉比]对相关的金融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描述生动…《富可敌国》也是目前为止对改变了金融结构、并将继续改变金融结构的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全面的描述。”
——《华尔街日报》
“富含信息和许多的轶事…其清晰明了可作为其他金融作家的典范。”
——爱尔兰《星期日商业邮报》(Irish Sunday Business Post)
“很有意思。”
——《出版者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对一个鲜为人知的金融领域生动刺激的描写。”
——《科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富可敌国》一书对如何在对冲基金这个神秘的领域成为亿万富翁这个模糊的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塞巴斯蒂安﹒马拉比以轻松的语气讲述了这个行业一系列为人熟知或不广为人知的神奇人物,他描述了阿尔弗雷德 文斯洛 琼斯的匪夷所思的经历,这个曾经居无定所的新闻工作者、社会学家、大胆的反纳粹分子于二战后创立了一只‘对冲’投资基金。自那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对一系列投资巨头的生动描述——从十足的赌徒迈克尔 史坦哈特,到大胆的流亡者乔治 索罗斯,到随和的选股高手朱利安 罗伯逊,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那些不走运的知识分子,再到现今的对冲基金业员们。尽管马拉比用的是轻松的语气,但他提出了一个非正统却令人信服的结论:鉴于对冲基金资金如此庞大,它们很可能是社会用来承担风险的好工具。任何对此有异议的人都将难以理解近来华尔街的崩溃这一事实。如果一个人对于将风险集中在那些他们的高层管理者用别人的钱来做赌注,并且傲慢地要求纳税人买单的大银行觉得恐惧的话,那么,就像马拉比所指出的,对冲基金就是一个消除恐惧的必要良策。”
——罗杰 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
《华尔街的末日》一书作者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将我们带入对冲基金这个神秘的领域,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传授了金融知识。这本书讲述的都是参加高风险游戏的丰富多彩的人物。从头至尾,马拉比都以其惯有的睿智,帮助我们理解金融业中这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法里德 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
《后美国世界》一书作者
“当阿尔弗雷德 温斯洛 琼斯创立一只对冲基金时,他根本不知道它会何去何从。塞巴斯蒂安﹒马拉比肯定是现阶段对对冲基金敏锐的研究者,他在这本非常好的书中与你分享他的见解。”
——艾伦 布林德(Alan S Blinder)博士
Gordon S rentschler memorial的经济学教授
《静悄悄的革命:中央银行走向现代》一书的作者
“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马拉比对关键人物做了生动地描述,同时也对不同金融历史时期、不同投资风格的优势根源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我向学术界及资产管理领域的同仁和学生强烈推荐这本书。”
——约翰.Y.坎贝尔(John Y. Campbell)
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阿洛斯瑞特资本公司(Arrowstreet Capital)的合伙人
“《富可敌国》一书所带来的启发非常受欢迎…[马拉比]对相关的金融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描述生。”
——《华尔街日报》
“很不错...是木又威的对冲基金史,对许多著名人物和他们充满戏剧性的经济起落引人入胜的描述。马拉比将叙述与经济理论和市场历史进行了非常适当的穿插,而且他巧妙地用简单而优雅的文字解释了复杂的交易策略。”
——《华盛顿邮报》
“对一个行业的起起落落的精彩描述,在这个行业中,没有几个20多岁的对冲基金崇拜者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和爱管闲事的政治家应该在重蹈覆辙之前读读这本书。”
——《金融时报》
“马拉比的书内容丰富,娱乐性强...”
——《新闻周刊》
“《富可敌国》一书是关于美国赚钱的投资工具的专业入门书。[马拉比的书]见解精辟,内容丰富,他善于讲故事,作为财经作家也一样优秀。”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时事纵观’(NPR's All Things Considered)
“在《富可敌国》一书中,马拉比记录了对冲基金业辉煌的历史。他不只解释了有钱的大亨们如何赚钱。他认为,对冲基金业有吸引力的不同之处是华尔街的未来,而且也可能能拯救华尔街。”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关于对冲基金的历史写得很好,充满睿智,取材得当。”
——格里高利 曼昆(Greg Mankiw)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的深入研究和清晰的写作风格很吸引人...《富可敌国》一书深入剖析了对冲基金这个赚钱的行业,是当前好、引人入胜的金融书籍之一。”
——财经专业邮报(The Finance Professional's Post,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的一个出版物)
“非常好的书”
——大卫﹒布鲁克斯
《纽约时报》
“马拉比...将专业知识与生动的讲述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对一个鲜为人知的金融领域生动刺激的描写。”
——《科克斯评论》
“《富可敌国》是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对冲基金英雄的深入研究史,是一个关于开创一个成功且灵活的行业的格格不入、逆势而为的知识分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他们,金融业仍将是因循守旧的。”
——《经济学人》
推荐序一 对冲基金:智慧的独行侠,还是捣乱的坏孩子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推荐序二 对冲基金与中国
刘震
中国首只对冲基金负责人
易方达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
中文版序
引言 对冲基金与新精英的崛起
第1章 谁缔造了对冲基金第一个神话
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1968年被《纽约》杂志奉为业界“鼻祖”。到1968年,他的累计回报率几乎高达5000%,这意味着1949年投资的10 000美元现在整整相当于480 000美元,他远远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经过20年的辉煌后,琼斯的投资优势消失了,市场终于追上了他。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 鼻祖
第2章 大额交易的高手
1971年,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8只最佳对冲基金中,史范柏公司是唯一一家在萧条时期有所增长的。从1967年7月开创以来,公司获得了361%的收益,这个业绩比同时期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好36倍。在市场上打拼的28年里,斯坦哈特只有3次亏损,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八万二千分之一。1979年秋天,他结束了一年的休假,又杀了回来,大步迈入20世纪80年代。
关键词: 迈克尔?斯坦哈特 史范柏公司 大额交易
第3章 趋势分析时代来临了
仅在1980年,商品公司就赚了4 200万美元,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因此,即使在对140名员工发放了1 300万美元的奖金后,威玛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仍然排名58。其后顶尖交易员的外流加上威玛的大手大脚使公司陷入危机,历史的重心开始转移:从威玛转到一帮年轻人,从普林斯顿的悠闲舒适转到纽约对冲基金的新一代。
关键词:海默?威玛 迈克尔?马库斯 布鲁斯?科夫勒 商品公司
第4章 金融炼金术
某杂志的人物简介说,索罗斯早在大多数基金经理知道东京在哪儿之前的好几年就是全球投资的研究者,他从静得可怕的曼哈顿交易大厅,到统治全球市场,并用5种语言和全球的金融家交谈。《经济学人》杂志称他是“世界上最迷人的投资者”,而《财富》杂志的封面故事则暗示他可能会作为“当代最有预见性的投资者”排在沃伦?巴菲特的前面。
关键词:乔治?索罗斯 量子基金 黑色星期一
第5章 这只“大老虎”比任何人都懂股票
罗伯逊能找出千里马的能力构成了他明显的优势,从1988年初到1992年底,老虎基金的收益连续5年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接下来的一年,罗伯逊超越了自己以往的纪录,在扣除各种费用后,他给他的投资者们带来了64%的回报率。据《商业周刊》估计, 1993年他的个人收入达到了10亿美元。而由于老虎基金的成功,富有的投资者越来越开始把目光投向下一代的基金明星。
关键词:朱利安?罗伯逊 老虎基金
第6章 每次扰乱市场的都是他
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期货最大的贸易商之一詹姆斯?埃尔金斯说:“每当保罗?都铎?琼斯走进场内,整个市场都会害怕。我的规模可能比他的规模大,但他的名望能让他每次进入时都会把整个市场搅乱,反应令人瞩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冲基金已经大到足以改变各种市场,它们甚至可以压倒政府。
关键词:保罗?都铎?琼斯 都铎投资公司
第7章 狙击英镑的“白色星期三”
1992年,在德国马克交易两年后,德鲁肯米勒上演了他职业生涯中最伟大的胜利——英镑狙击战,他打破了欧洲货币秩序,奠定了对冲基金在全球金融中新兴力量的地位。为了防止对本国货币的投机性攻击,欧洲最终在1999年统一了货币,而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卡在了盯住汇率政策上,这在未来10年给对冲基金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关键词:斯坦利?德鲁肯米勒 乔治?索罗斯 英镑危机
第8章 对冲基金的狂欢结束了吗
到1994年9月,投资者已经从对冲基金抽回了约9亿美元,而且撤资远未结束。保罗?都铎?琼斯退还了资金的1/3,科夫勒在1995年6月决定退回资金的2/3,索罗斯也抱怨资金的规模。而受到致命打击的斯坦哈特在1995年宣布退休,他的离开是对冲基金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为一个做了27年交易的奇才、三巨头之一退出了这个行业。
关键词:格林斯潘 迈克尔?斯坦哈特 债券市场危机
第9章 是嗜血的金融大鳄,还是悲悯的救赎者
1997年9月下旬,索罗斯飞往香港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对他的接待仪式反映了他的双重性。投机家索罗斯不出所料地受到谴责,但是,作为政治家和慈善家的索罗斯在会议上被大家交口称赞。索罗斯像一个救赎犯罪的救世主,从奥林匹斯山走下来,但他遭受了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
关键词:索罗斯 亚洲金融危机
第10章 敌人就是自己
1998年8月是对冲基金历史上最残酷的一个月。到美国劳动节的时候,4只基金里有3只在亏损。梅里韦瑟和他的伙伴亏掉了资本的44%,即19亿美元,他们算出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在宇宙的整个寿命期限内都不会发生一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失败提供了一个关于杠杆融资危险性的实例,然而,世界的反应不仅让杠杆交易继续进行,而且容忍其变本加厉。
关键词: 约翰?梅里韦瑟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第11章 宏观型对冲基金时代的终结
2000年3月,在纳斯达克开始下跌的时候,罗伯逊已经决定退出,他被打击得太厉害而不想再去改变它了。4月28日,索罗斯也宣布量子基金从此将作为一个捐赠基金来管理。在短短一个月内,两个最大也最有名的对冲基金落下了帷幕。至此,索罗斯似乎不再涉足他曾帮助创造的这个行业。但他大错特错了,现在为对冲基金写墓志铭还为时尚早。
关键词:老虎基金 量子基金 科技股泡沫
第12章 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的新活力
首先将捐赠基金和对冲基金融合起来的是耶鲁大学的大卫?斯文森。捐赠基金的资金涌入表明对冲基金这个行业远未衰亡:新世纪刚开始几年相对来说是宏观型对冲基金的时代,但现在已被法拉龙之类的事件驱动型基金取而代之。随着它们吸纳更多的机构资金,对冲基金变得更壮大、更娴熟、更有条不紊,它们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
关键词: 大卫?斯文森 耶鲁捐赠基金 汤姆?斯泰尔 法拉龙
第13章 不可复制的神秘“大奖章”
到2009年退休的时候,西蒙斯已经远不止是个亿万富翁了。仅2006年一年,据说他的个人收入就达到了15亿美元,相当于星巴克115 000名员工和好事多118 000名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的总和。每次西蒙斯的照片登上财经杂志封面,就有更多急切的机构资金涌入计量交易系统,然而,该基金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功的原因却一直是个秘密。
关键词:詹姆斯?西蒙斯 大奖章基金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
第14章 它可能引发火灾,也可能是消防员
自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溃,华尔街一直担心下一个对冲基金的倒闭。现在,事情发生了,疤痕却几乎看不见。对冲基金的批评者仍然担心这些高负债的恶魔可能影响整个体系,毕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这样。但是,大本营投资集团已经证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也许对冲基金有时可能引发火灾,但它们也可能是消防员。
关键词:肯尼斯?格里芬 大本营投资集团 多策略基金 不凋花基金
第15章 谁是风暴中最大的赢家
每一个新的时代都有一种新的失误,为交易员创造新的机会。宏观对冲基金的鼎盛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信贷对冲基金的鼎盛时期已经到来。约翰?保尔森就是新时代的乔治?索罗斯。截至2007年底,保尔森旗下的抵押贷款基金扣除费用后累计上涨了700%,产生了大约150亿美元的利润,保尔森本人赚了30-40亿美元。
关键词:约翰?保尔森 信贷对冲基金
第16章 “剩”者为王
一只精明的基金的基金——石溪资本计算发现,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对冲基金在2008年下降相对不多,亏损了12%,与此同时,石溪资本跟踪的资产规模在10-100亿美元之间的基金亏损了16%,而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亏损了27%。然而,尽管损失惨重,但它们仍然是受羡慕和渴望的对象,仍然是现代资本主义最喜欢的打发时间的高手,它们毫不掩饰对金钱的追求。
关键词: 大本营投资集团 全身而退的小型对冲基金
结论 金融业的未来取决于对冲基金的过去
附录:老虎基金创造了超额利润吗
译者后记
《富可敌国(经典版)》
《富可敌国》在美国出版后不久,就收到一封从中国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信人刘震是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E Fund Management Co)的高级投资官,信中解释说,易方达将很快宣布推出中国第一只对冲基金。对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弄清了对冲基金在美国的历史之后,我相信它们能够在其它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很高兴中国将发展自己的基金,并对刘震本人有合适的经验印象深刻。从美国的研究生院毕业后,这个中国先锋曾在美国量型对冲基金先驱之一——肖氏对冲基金工作过。
为什么我认为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很重要呢?答案在于2007-2009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某些人来说,危机标志着“西方金融”的失败和监管更加严格的“中国金融”的胜利。“美国一直是中国的典范,”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2008年在《经济学人》说;“现在它制造了这样一个大混乱,我们当然要三思而后行。”但我认为信贷危机不代表西方金融的全面失败,而只是提醒我们一个古老的真理:动机永远是重要的。
美国金融机构的不良动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这次危机。不负责任地授予次级抵押贷款证券AAA级的评级机构是由创建这种证券的人付酬的,所以这种利益冲突扭曲了其动机,造成他们的论断太没有原则也不足为怪。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的金融工程师们通过出售它们赚取费用,但如果它们崩溃,却不必付出代价,所以他们创建这种高风险的证券也不足为怪。同样,很多买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也动机不纯——他们拿着别人的钱冒险。只要这种策略奏效,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的银行家就等着拿大额的个人奖金。当几年后这种策略不奏效了,银行家会亏掉银行的钱,而银行的股东将蒙受损失。但是,没人会要求那个银行家退还那些奖金。
现在,将这些不良动机和对冲基金的良好
富可敌国(经典版) [More Money Than God]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富可敌国(经典版) [More Money Than God]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富可敌国(经典版) [More Money Than God]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非常好的书,慢慢看,希望能有收获。
评分这书还是挺有意思的,能对冲基金史有所了解,值得一读。
评分都不回电话都不懂你的大男大女大男大女大男大女大男大女大男大女大男大女才能吃能吃饱穿暖心比那些难兄难弟记得记得记得你的记得记得记得记得记得那些内心
评分满意 长期京东购物 可以推荐……
评分翻译的很一般。
评分看完电子版,买本实体书收藏,封面虽然傻了点,对于对冲基金的历史,很有自己的观点,可读性也很强
评分书本不错,经典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职业赌徒们的故事,关于索罗斯的几章读得真是热血沸腾
评分一般把1111110000000000
富可敌国(经典版) [More Money Than God]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