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貨幣的起源講起,講到貨幣的各種形態:貨幣1.0,貨幣2.0,貨幣3.0,貨幣4.0,貨幣5.0,包括早期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的物物交換,包括亞裏士多德對貨幣起源的分析和對貨幣的定義,再到後來齣現瞭藉貸,信用,金銀的齣現,私人財産,硬通貨,虛擬貨幣,量子貨幣,伐木記賬,貨幣的權利,純金經濟學,新貨幣,比特幣等。
2.本書脈絡綜閤,涉及哲學、數學、政治學、物理學、美學、天文學、神學、經濟學、金融學等貫穿於整本書中;從哲學方麵來看,講到瞭,亞裏士多德西塞羅赫拉剋利特色諾芬尼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從政治學來講,講到瞭亞曆山大中世紀(騎士兵團)西班牙(哥倫布遠航)獨立戰爭(洛剋、傑斐遜、漢密爾頓)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南北戰爭(林肯);從曆史學來講,講到瞭國傢: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呂厎亞馬其頓羅馬早期歐洲國傢的遠航新大陸。
《人類貨幣史》圍繞貨幣真實和抽象性質之間的緊張關係,提齣瞭植根於此二元交易的關鍵貨幣理論。該書首先介紹瞭美索不達米亞用於錶示債務的陶闆,接著是古希臘和古羅馬鑄幣的發展,中世紀歐洲以黃金為保證的貨幣,以及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貨幣經濟。zui後以數字時代作結,此時,貨幣的虛擬麵在加密貨幣和服務供應商那裏得到瞭充分體現,這也意味著我們所謂的貨幣在構造上發生瞭轉變。《人類貨幣史》通過構築一條有機的時間綫,幫助我們預測貨幣在下一階段的變革作用。
前言 / Ⅸ
第yi章 起源 / 1
雙重巧閤 / 7
貨幣1.0 / 13
貨幣2.0 / 18
私人財産 / 23
土地法律 / 28
硬通貨 / 30
第二章 貨幣磁石 / 35
統一 / 38
非物質一元論 / 40
頭腦與身體 / 41
數字的力量 / 44
貨幣 / 48
量子貨幣 / 52
新興經濟 / 57
價值的量化 / 62
第三章 虛擬貨幣 / 67
符木記賬 / 71
藉來的時間 / 75
金融行會 / 78
金錢非萬能 / 79
信任 / 82
銀行的崛起 / 84
博愛 / 88
第四章 新大陸 / 93
太陽的汗水,月亮的淚水 / 96
新世界秩序 / 100
重商主義時代 / 104
印製貨幣的許可 / 106
內在價值 / 109
煉金術士 / 112
瘋狂的人民 / 115
zui後貸款者 / 116
第五章 奇妙的機器 / 123
新大陸(二) / 127
什麼是鑄幣 / 131
尼剋鬆衝擊 / 134
貨幣5.0 / 137
餘震 / 143
交易金額 / 146
第六章 貨幣的權力 / 151
穩定貨幣 / 153
大貨幣的大政治 / 158
美元帝國沉浮記 / 162
人民幣:內部力量,外部力量 / 165
歐元黃金 / 169
較量:我們和他們,我們的貨幣和他們的貨幣 / 172
內部貨幣,外部貨幣 / 175
第七章 純金經濟學 / 179
貨幣幻覺 / 185
動物精神 / 191
理論武裝化 / 194
超理性 / 196
固有價值(二) / 198
模型風險 / 200
它是活的 / 203
測不準原則 / 208
貨幣時刻 / 212
還幸福嗎 / 214
牛仔資本主義 / 218
虛擬經濟 / 220
量子經濟 / 222
第八章 新貨幣 / 229
人民的QE / 231
國傢的QE / 233
為何隻有一個貨幣 / 236
企業貨幣101:我們信仰1和0 / 238
逆利率 / 240
滿足本土需求的(超)本土貨幣 / 242
企業貨幣201:我們信任品牌(忠誠度) / 247
成也多樣性,敗也多樣性 / 252
第九章 比特幣正在改變現有貨幣格局 / 255
比特幣 / 258
西部荒野 / 262
秘而不宣 / 265
數字黃金 / 267
貨幣5.n / 271
比特幣:內部人士的審計 / 274
我來(完成),我見(完成),我徵服(亟待完成)/ 278
第十章 烏托邦 / 287
抹開麵包 / 292
錯誤數字 / 295
付齣 / 298
共享 / 302
迴到中世紀 / 305
貨幣即信息 / 307 戴維·歐瑞爾,作傢、應用數學傢,著有《真或美:科學和對秩序的追尋》(2012年齣版),《經濟學神話:復雜係統科學如何轉變著經濟思想》(2010年齣版)和《萬物的未來:預測學》(2007年齣版)。
羅曼 剋魯帕提,記者、講師、全球經濟、政治及政經領域的谘詢師。與戴維·歐瑞爾閤著《革命性經濟:係統與人》(2013年)和《經濟人的暮光》(2012年)。著有《我們的地球:關於正在改變我們世界的事物的14個訪談》(2010年)。
第三章
虛擬貨幣
人們往往會因為渴望金錢或者對金錢的熱愛勝過任何其他事物而受到譴責。然而,人對金錢的熱愛是再自然不過的,而且是無法避免的。金錢就像不知疲倦的海神普羅休斯(Proteus)一樣,隨時準備將自己變作能夠滿足我們變化無常的欲望和各色各樣需求的東西……貨幣本身絕對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它不僅滿足我們具體的需求,還能滿足我們觀念上的需求。
——阿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生活的智慧》
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管理貨幣供應。羅馬帝國分崩離析之後,金銀瞬間供應緊張。但是貨幣仍然可以充當記賬工具,數字的一個優勢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本章將探究貨幣作為抽象債務標記和稀缺的獨立實物對象的雙重作用,也將展現在中世紀貨幣兩方麵之間的平衡是如何在數學傢的幫助之下轉換的。其實,早在我們之前,人們就試圖弄清楚虛擬貨幣的概念。
我們在第二章討論過,貨幣同時代錶債務和財富。債務以負數錶示,財富以正數錶示。將政府債務貨幣化就創造瞭現代鈔票,所以現代鈔票類似政府給其他人打的欠條(或許鈔票上應當印上負號)。同時,雖然紙本身沒有價值,紙鈔仍然是一個可以占有的實物,一個具有價值的貨幣對象,因為紙鈔可以用來購買其他任何事物。擁有鈔票無疑是一種優勢,這也適用於任何其他形式的貨幣。但是在軸心時代,貨幣的雙重屬性不是那麼明顯,原因有二。其一,因為鑄幣的原材料是開采得到的貴金屬,所以鑄幣當然代錶財富(盡管國傢負責分發鑄幣,並以稅收的形式收迴鑄幣,其中暗含著債務的概念)。其二,當時負數還沒有發明齣來。但是到瞭中世紀,這兩個因素都發生瞭變化,因為貨幣虛擬屬性的根源被重新發現。羅馬帝國的瓦解結束瞭對金銀礦的瘋狂開采,在此之前,羅馬軍隊往往駐紮在礦區和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通道沿途。城市的規模縮小。公元2世紀,羅馬的人口約100萬,達到峰值,而到瞭公元550年,羅馬人口僅有30000左右。羅馬的市場也難逃萎縮的命運。1與此同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加強,早期用於支付軍餉的貴金屬如今被教堂、修道院或其他宗教機構收入囊中。大量貴金屬在熔化之後被囤積起來,或被製成宗教標誌。宗教權wei還對經濟加強瞭管製。類似的趨勢還齣現在印度和中國,時間甚至更早。2這一轉變的一個結果就是貨幣越來越虛擬化,貨幣成瞭一種抽象的記賬工具,而非先前可以在手中掂量的金屬。貨幣zui主要的用途是記賬。貸款的形式往往不是暫時轉移實物,而是在賬簿上作為符號。這一做法zui早齣現在伊斯蘭國傢,主要集中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如今,伊斯蘭國傢的金融禁止高利貸,但是允許各種收費,所以放債者還可以賺錢。市場因此而繁榮起來,但不是基於現金交易,而是信貸工具,包括一種稱作sakk(即支票)的本票。由於交易僅有簽字作為後盾,不屬於政府背書的貨幣,所以一個人的名聲,即其信譽,在生意當中和他的財富一樣重要。在古希臘,這些金融發展和數學的進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zui重要的數學進步莫過於負數的發明瞭。當畢達哥拉斯學派進行數字思考時,會把石子擺成不同的形狀來錶達他們的觀點。例如,數字“4”“9”和“16”被稱作“平方數”,因為這些數字可以用邊長分彆為“2”“3”和“4”的石子錶示。由於不存在負石子,所以沒有負數。幾世紀之後,即便人們用負數解方程,仍然覺得負數非常古怪。
如何處理負數的規則,數字“0”zui先齣現在印度數學傢婆羅摩笈多(Brahmagupta)的著作《婆羅摩修正體係》(《宇宙的起源》,公元628年)當中。類似4x+ 20 = 4這樣的方程曾經睏擾著希臘人,方程的解是x =4。婆羅摩笈多從貨幣的角度思考,得齣瞭看似無意義的解。婆羅摩笈多稱正數為“財富”,負數為“債務”。婆羅摩笈多還是描寫數字“0”的第yi人,“0”是唯yi一個與自身互為相反數的數字。這些概念通過翻譯婆羅摩笈多的著作迅速傳入瞭伊斯蘭世界,但是繼續遭到大多數歐洲數學傢的抵製。zui先接受這些概念以及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源於印度)的是意大利數學傢列昂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Fibonacci)。斐波那契因發現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sequence)而聞名,小到嚮日葵的花瓣,大到股市的趨勢(不夠可靠)都可以用該數列進行描述。3斐波那契是意大利商人的兒子,長在貝賈亞(Bugia,Béjaa)(今阿爾及利亞境內),斐波那契在此地zui早接觸瞭阿拉伯數字係統。在此之前,歐洲數學傢一直用羅馬數字係統進行運算。如果沒有大量的訓練,運用羅馬數字進行乘除運算幾乎是不可能的。斐波那契在其著作《算經》(Liber abaci,成書於公元1202年)中展示瞭阿拉伯數字係統在計算上對數學傢和商人起到的巨大幫助作用,從而推廣瞭阿拉伯數字係統。4書中有很多涉及貨幣兌換、利率計算、記賬等活動的例子。人們曾普遍認為阿拉伯係統不如羅馬係統權wei,這一偏見竟延續瞭數個世紀,直到17世紀末,情形纔有瞭變化,此前大學都是教授後者的。然而即便在現在,重要建築上的日期都還是用羅馬數字錶示的。
會計領域此類進步隨著復式簿記(doubleentrybookkeeping)的發展達到頂feng。復式簿記法由數學傢、方濟各會修士(Franciscanfriar)、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拍檔、兼職魔術師盧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編纂成冊,記錄在其著作算術書(Summa dearithmetica,成書於1494年)當中。但是當時,復式簿記法已經使用一百多年瞭。5之所以稱之為復式簿記法是因為每筆交易都計入兩個不同的賬戶,一為藉記,一為貸記。因此,一個賬戶的資産在另一個賬戶是負債。這一方法有助於查找錯誤,因為所有賬戶的貸記之和應當和藉記之和相等,正數和負數之和為零。復式簿記下的盈利能力一目瞭然,這對我們的世界觀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1849年)中的人物密考伯先生(Mr.Micawber)說道:“如果一個人每年有二十英鎊的進款,而花去十九英鎊十九先令半,他會是快樂的,可是如果花瞭二十英鎊六便士,他就要苦惱瞭。”
符木記賬
在中世紀早期,信仰基督教的歐洲遵循一種靜止、僵化的等級製度,即封建主義。在封建主義製度下,貨幣不甚打緊,重要的是土地和權力,而二者的zui終來源是上帝在人間的代錶——王權。6國王將土地分給貴族,貴族將小塊土地分封給諸侯,而諸侯則為貴族效忠,為其提供軍事服務,在貴族的領地上工作,並把土地上的一部分農作物上交給貴族。大麵積的土地作為集體管理的公地而保留,用於放牧牲畜、采集柴火等。權力zui大的地主是教會,主導瞭大部分有關貨幣和經濟學的思想。高利貸被嚴格禁止(雖然存在種種漏洞),對財富本身的追求被認為是一種首要的原罪。這些限製進一步抑製瞭鑄幣的傳播。封建地産因此相對封閉,貨幣在獨立社區之中發揮的作用有限,貨幣隻是作為記賬工具,租金和稅收通常以實物或勞動的形式支付,而不是現金。7把社會凝聚在一起的是人們與土地之間的聯係,而非貨幣。
中世紀的鑄幣是雜亂無章的:各個國王和貴族都想製作他們自己的鑄幣,這樣一來就可以收“鑄幣稅”(seigniorage)(源自古法語seigneur一詞,意為貴族)。鑄幣稅是指鑄幣麵值和生産成本之間的差,也就是鑄幣的數字價值(頭)和實體價值(尾)之間的差彆。不同於羅馬時代,中世紀沒有中央權wei,一些領土隻包括一個城市及其周圍地區(英國是一個特例。在英國,國王有絕對的權wei)。貨幣傳播和統一的趨勢因而受到瞭阻撓,其磁力綫既分散又虛弱。太陽和月亮a中世紀的歐洲,低價值的鑄幣被稱作“黑錢”(blackmoney),通常由銅製成,用於小型交易。更加寶貴而且也常見的鑄幣是德尼厄爾(denier)銀幣,以字母“d”為標誌,其命名源於羅馬時期的迪納厄斯銀幣。12德尼厄爾為1蘇(sou),20蘇為1裏弗(livre)。蘇和裏弗均為記賬單位(沒有鑄造實際的裏弗鑄幣),裏弗[在意大利為裏拉(lira)]名義上相當於1磅白銀。事實上,由於通貨膨脹,記賬單位的價值變少瞭。裏弗體係zui初是由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在位期間(公元800~814年)建立的,德尼厄爾在中世紀由法國和意大利鑄造。後來,該體係被數種歐洲貨幣競相模仿。比如,便士就是英國版本的德尼厄爾,也是用字母“d”錶示。12便士為1先令,20先令為1英鎊。該體係一直沿用到1971年纔改為十進製。
國際貿易、戰爭籌資或戰敗賠款等大型交易更加青睞銀錠或金幣[比如弗羅林(florin)和達剋特(ducat)]。佛羅倫薩的弗羅林zui初於1252年鑄造,含3.5剋黃金(以現在的金價計算,價值約150美元),其價值相當於1裏拉。威尼斯的達剋特(意為公爵的鑄幣)zui先於1284年鑄造。在其頂feng時期,佛羅倫薩的鑄幣廠每年能夠生産400000金弗羅林,而大部分黃金自非洲進口。b上述兩種鑄幣都印有本土語言的數字,達剋特直到20世紀初期纔退齣使用。法國版本的達剋特是金埃居(écu),於路易九世在位時zui先鑄造[金埃居和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Currency Unit或ECU)沒有關係,後者是在歐元誕生之前使用的記賬單位]。為瞭防止金幣遭到損毀,金幣通常裝在皮質小口袋中,加蓋鑄幣廠的印章。這一做法又一次讓人們不禁要問,貨幣的價值究竟是在於黃金還是印章本身?如果不拆開封口,你就不能確定黃金的價值。
金幣、銀幣的相對價值需要保持平衡,反映齣兩種金屬的價格。而在歐洲,金、銀的價格比例一直保持在1∶13左右,自古如此。原因可能是人們長久以來一直把黃金和太陽聯係起來,而把白銀和月亮聯係在一起。傑弗裏·喬叟(GeoffreyChaucer)寫道,“Sol gold is and Luna silver we threpe”(黃金是太陽,白銀是月亮)。13還對應陽曆一年當中陰曆時段的個數。並且大緻對應地殼當中兩種金屬的相對含量。不過,金、銀的價格因地域而不同。比方說,在亞洲,銀的價格比金更高,創造瞭誘人的套利機會,推動瞭東西貿易。ca雅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貨幣和中世紀》(牛津:政治,2012),86。b 安德魯·華生(Andrew Watson),《迴歸金銀》,《經濟史評論》,第二冊,20 (1967)。c喬爾·莫剋(Joel Mokyr),《牛津經濟史百科全書》,捲二(牛津:牛津大學齣版社,2003),134。大約在公元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King HenryI)建立瞭一種基於木棍的支付體係。這些木棍稱作“符木”(tallies),約10英寸長。這些木棍用打磨過的榛木或柳木製成,上有標誌其價值的精細刻痕,縱嚮劈開,藉貸雙方各執一半為憑。貸方所執的一半稱作“股”(stock)[股市(stockmarket)便是源於此],藉方所執的另一半稱作“存根”(stub)。12世紀著述《有關國庫的對話》(The DialogueConcerning theExchequer)中對切割符木的方式有如下描述:“符木的zui頂端代錶1000英鎊,刻痕的厚度相當於一個手掌,100英鎊的厚度相當於一根拇指,20英鎊的厚度相當於一隻耳朵,1英鎊相當於1顆飽滿的大麥粒,1先令的刻痕更窄一些。上述全部都要切去一塊木頭,留下一個淺淺的凹槽。但1便士的標記方法僅是劃一道刻痕,而不需要切去一塊木頭。”8償還債務的時候,股和存根會匹配在一起,核實債務數量以防篡改,zui後符木會被銷毀掉。因此,符木體係和古代楔文體係有些相似,隻不過楔文體係用陶土信封保證安全罷瞭。曆史學傢邁剋爾·剋蘭西(MichaelClanchy)指齣,符木是“一種復雜、實用的數字記錄。符木比羊皮紙更加容易保存,製作更加簡單,更不容易僞造”。9符木zui初是作為稅收的收據,後來很快變成瞭債務的普遍形式,並在流通當中充當貨幣對象。例如,國傢可以用一半的符木支付供應商,供應商也可以用從債務人那裏獲得的符木繳納稅款或摺價賣給金匠或討債的掮客。在中國,在相應朝代時期的大部分賬目也是用類似的技巧處理的,隻不過中國的符木是用竹子製成的。10
符木在英國的使用於17世紀下半葉達到頂feng,彼時符木不僅是稅收憑證,還是貸款憑證,儼然成為籌集資金的主要手段,直到1826年纔停止使用。11然而,在貨幣史上,符木似乎注定隻能待在陰影裏。陳舊的符木不如貴重的鑄幣有光彩,而且容易毀壞。1834年,剩餘的符木在英國上議院集中焚毀。但是,笑到zui後的是貨幣之神。大火蔓延,火勢無法控製,於是就有瞭史上著名的“1834年大火”(TheGreat Fire of 1834)。現存的威斯敏斯特宮(Westminster Palace)是依照維多利亞哥特式風格重建的。藉來的時間在12~13世紀,歐洲的統一不是通過單一貨幣,而是通過從穆斯林手中奪取耶路撒冷而凝聚在一起的。基督教騎士加入十字軍(theCrusades)的補償之一就是有機會劫掠一些難得一見的鑄幣。雖然鑄幣是一種便攜的財富形式,但同時也容易被偷走,所以長途運輸鑄幣就成瞭一個麻煩。有關國傢和組織還必須自掏腰包給十字軍東徵提供資金,因此十字軍東徵顯然是一項代價高昂的事業。負責保衛的是一支由苦行僧組成的秘密武裝——聖殿騎士團(theKnights Templar)。聖殿騎士團從伊斯蘭敵人那裏偷師學藝,建立瞭zui早的旅行支票(travelerschecks)。啓程的朝聖者或戰士可以把貴重物品存放在某個城堡,攜帶一張信用證,在沿途的另一個分支取得資金。雖然教會禁止高利貸,但聖殿騎士團還是有辦法通過其他途徑賺錢。比如,貴族可以嚮聖殿騎士團抵押其地産的租用權。城堡zui終變成瞭貴族的銀行。處於巔峰時期的聖殿騎士團開設瞭870個“分支”,雇用瞭約7000人。12但是,聖殿騎士團的成功讓它成為國傢的眼中釘。法王菲利普四世(KingPhilip IV)的財政危機嚴重到將貨幣貶值75%都無法解決,他選擇鎮壓聖殿騎士團,處死瞭騎士團頭目並沒收其巨額財富。
除瞭十字軍東徵,讓教會財政緊張的另外一項花費是修建極其昂貴的大教堂。修建巴黎聖母院(NotreDame)資金的來源為教會撥款、富裕的主教和市民捐款和一種稱為“租稅”(taille)的人頭稅。亞眠(Amiens)等許多城鎮通過大量舉債進行建設。建造往往持續數個世紀,部分原因是籌資總是斷斷續續的,但是這也讓我們瞭解到中世紀人們對待貨幣的態度。大多數現代政府財政緊張,如果傾舉數代人之力大興土木,哪怕這些工程的長期收益再大,也一定會被韆夫所指。時至今日,大教堂成瞭遊覽勝地,前來朝聖的遊客絡繹不絕,即便在今天,大教堂仍然能起到振興當地經濟的作用。高利貸在中世紀被認為是一種原罪,所以至少在原則上人們不必急著償債,對償債時間的要求也不那
人類貨幣史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