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套裝包含:
《關於這顆心》:
《證悟 阿薑查的見道曆程》:
>
《關於這顆心》:
阿薑查不斷地重復強調:修行的道場就是身心,在六根裏,在我們接觸外境中去觀照。我們必須在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的當下,去仔細覺察,心如何被這些外境對象引發齣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又如何構成我們一連串的行為,以及一連串的喜惡分彆的製約反應。
阿薑查以非常淺顯活潑的比喻,讓我們知道如何在這個修行道場裏用功,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光明、清靜與喜悅。他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這三個步驟好像是一個連續、互相關聯的過程。把觀察我們自己的內心作為起始和核心,阿薑查指導我們如何、放下和不執著。
本書是阿薑查的資深弟子保羅布裏特所編譯的阿薑查的教法開示。在其中,阿薑查一教導我們如何活齣佛法、以法為身,並為我們鋪陳瞭一條環環相扣的道路:聞法,思法、修法、見法、證法與傳法。聞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見法而證入,後內心與法閤一,如此方可名為悟道與見道。
南傳佛法僧侶可分兩大流派,一是以學習經典為主的[學問比丘],一是從實修下手的[修行比丘]。阿薑查屬於後者。與[學問僧]的引經據典不同,阿薑查的說法秉承瞭泰國的森林傳統,善用日常生活以及森林雲遊的經驗,進行生動譬喻,使人瞭解外在自然的法則,正足以令人契入佛法,於不經意問將人導入智慧與解脫。它們的直接、清晰與親切,對於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與佛教傳承的人來說,皆可適用。
近代泰國著名的法師之一。9歲齣傢,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托鉢行腳,尋師訪道。1948年,他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薑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啓發,改變瞭他的修行方法。
讀完《無常》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被強行拉入瞭一個全新的思維維度。阿薑查的語言看似平實,卻蘊含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沒有那些故作高深的佛學術語,全是老人傢娓娓道來的生活體驗和體悟。他總是在不經意間點破我們習以為常的執念,讓我這個長期在城市裏為生計奔波的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擁有”與“失去”之間的界限其實是如此的模糊不清。特彆喜歡他描述“當下”的那幾段話,不是那種空洞的雞湯,而是非常具體地告訴你,當煩惱生起時,你可以怎麼觀察它,而不是被它帶著跑。這本書讓我對“放下”有瞭更務實的理解,原來放下不是什麼偉大的犧牲,而是一種迴歸本真的輕鬆。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一直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比如對成功的渴望,對失敗的恐懼,它們在冥想的寂靜中顯得多麼微不足道。這本書是那種需要反復翻閱,每次都有新感悟的“工具書”,不是用來讀完就束之高閣,而是用來指導日常生活的。
評分整套作品集給我的整體感受是“踏實”和“接地氣”。阿薑查的智慧如同清晨的露水,潤物細無聲,卻能滋養心靈的乾涸。我特彆欣賞他對於“慈悲”的詮釋,它不是一種泛濫的情感,而是建立在徹底的自我認知之上的自然流露。如果說很多宗教書籍給人一種距離感,那這套書則像是一位住在你隔壁的、充滿智慧的長者,隨時準備和你分享他的人生經驗。它的力量在於其一貫的自我反思和對簡樸生活的推崇。它沒有承諾給你世俗的成功,而是承諾給你內心的安寜。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對話,而非單嚮的灌輸。這套書對我而言,已經超越瞭“佛教研究”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清醒的人的指南。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厭倦瞭浮躁世界,真正想嚮內探尋的人。
評分《關於這顆心》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內觀的“操作手冊”,對於我這種從小就對心理學很感興趣,但又覺得傳統心理分析太晦澀的人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窗。阿薑查沒有用復雜的理論框架來解釋“心”是什麼,而是直接帶你去看“心”是如何運作的。書中關於“念頭”的描述特彆精妙,他把念頭比作水麵上的漣漪,來瞭又去,而我們常常誤以為自己就是那漣漪本身。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試著像他建議的那樣,隻是觀察自己的情緒波動,不加評判。那種感覺非常奇妙,就像是把自己從一個全息的電影場景中抽離齣來,變成瞭一個冷靜的觀眾。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直接,毫不拖泥帶水,充滿瞭智慧的長者對後輩的慈悲告誡。它不是在提供一個“開心”的公式,而是在提供一個“看清痛苦本質”的視角,這比單純的快樂追求要深刻和持久得多。我尤其欣賞他對“定力”的解釋,認為定力不是僵硬不動,而是一種流動的穩定。
評分讀《這個世界的真相》,我感覺自己像個在迷霧中摸索瞭很久的人,突然被一束強光照亮瞭方嚮。這本書並沒有用宏大的敘事去描繪宇宙終極奧義,而是聚焦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睏境——人際關係中的摩擦、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阿薑查的觀點非常務實,他強調“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痛苦的根源不在於世界變壞瞭,而在於我們期待它應該怎樣。這種“如實知”的智慧,在我處理與同事間的矛盾時發揮瞭奇效。我不再試圖去“改變”對方,而是專注於調整自己“看待對方”的方式。這種轉變帶來的平靜,是任何外在成就都無法比擬的。書裏關於“因緣和閤”的闡述,讓我對生命的無常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一切的聚散都是自然規律,而非針對個人的懲罰或奬賞。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密,但語調卻是無比溫和的,讓人心甘情願地接受那些可能一開始不太舒服的真相。
評分《證悟》這本書的風格,相較於前麵幾本,更偏嚮於對修行路徑的指引,更像是一份禪修營的筆記。它不像理論書籍那樣需要你去分析每一個概念,而是更強調一種“親身體驗”的重要性。阿薑查反復強調,佛法不是用來爭論的知識,而是用來實踐的路徑。書中對“止觀雙運”的描述,讓我對冥想不再抱有神秘感。他把“止”描述成穩固的船身,把“觀”描述成觀察水流的眼睛,沒有船身,眼睛會隨波逐流;沒有眼睛的觀察,船身再穩固也隻是原地打轉。這種比喻極其生動且易於理解。讀完後,我立刻嘗試在日常的行走坐臥中融入這種觀察,哪怕隻有短短幾分鍾,那種精神上的鬆弛感是前所未有的。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給齣瞭一個清晰的路綫圖,讓你知道“證悟”並非遙不可及的仙境,而是每一步腳踏實地走齣來的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