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玉函经》,唐代杜光庭撰,宋代黎民寿注。杜氏原著仿《王叔和脉诀》形式,为七言歌诀体。全书重点论述了脉证关系及脉象反映的生理病理情况,并以死脉为中心,兼论各脉主病,论脉理,辨五色,察五气,辞简而义深,对于临床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黎民寿注解,则征引《内经》《难经》《伤寒论》《脉经》等脉学理论,并以“七表八里九道脉”为系统,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对《玉函经》逐句疏释,多有发明,从而为阅读理解杜氏原著提供了极大方便。本次整理以清代阮元《宛委别藏》本为底本。
目录
生死歌诀上
生死歌诀中
生死歌诀下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玉函经》:
五土者,以气候言之也。凡人身五行与天地惟一③,以天地论,即人身可知;天地人三才既可知,即万物可知矣。五行既通,无所不往。且如立春节后五日,东风解冻,此乃五日五行足,一候变也。又五日蛰虫振,又五日鱼上④冰。三五一十五变,三才五行足,即雨水节也。一年七十二候,凡遇五日,即一候变,土足也。五日未足,土之未来,候不变也。如此一年七十二日⑤,土可见也。五日虽五行足,而候不变者,土气不全,即一候生灾。若人身一候不调,即百疾①生。五日五行,所谓五土者如此。夫四时一岁,日日有土;百骸九窍,处处有土;十干十二支四维,方方有土。即荡荡然太虚之外,载于毫厘朕兆者,皆有土焉。万物王②由土而出,万物休由土而归。四时各有一季月,春属木,至三月木王极。木之还气,故三月为季辰土,木之休也。夏属火,至六月火王极。火之归神,故六月为季未土,火之休也。秋属金,至九月金王极。金之还元,故九月为季戌土,金之休也。冬属水,至十二月水王极。水之反本,故十二月为季丑土,水之休也。五行相生而成岁。春木也,木生火,故季春木休而变夏。夏火也,火不能生金,故于小暑之后,丙丁退听,逢庚即伏,乃于火中生土,土中生金,而变③秋候。秋金也,金生水,故季秋金休而变冬。冬水也,水生木,故季冬水休而变春。此乃土在四时之中。天有五星,镇位乎中④;地有五岳,中⑤岳居中;人有五脏,脾主中州。五土既皆居中,故知万物之中,四时之中,七十二候之中,皆以土为主也。天若失土,则万象亡⑥次序而不能圆覆于上;地若失土,则万物无变化而不能轸载于下;人若失土,则随禀受不备也①。以此数论②,则知天地万物,皆以土为要论。有阳土,有阴土。艮为阳土,而③坤为阴土。艮者,东北之卦也,时为十二月正月之交,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坤者,西南之卦也,时为六月七月之交,万物盛④极,还元气归神伏也。一阳生于子,六阳极于巳;一阴生于午,六阴极于亥。四月阳土,育生万物,至此无乎不盛,而土力已衰绝矣。故日“阳土须知不过阴”也。十月阴土,收藏万物,至此不生不化,而土力将旺矣。故日“阴土遇阳当细数”也。《内经》日⑤:“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老子日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大抵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长。阴阳和合,则生生化化之道⑦不穷矣;阴与阳相离,则生生化化之理绝矣⑧。孟子日⑨:“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孤阳纯阴者,与鳏夫寡妇之义同也。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玉函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