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套装21册)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套装21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3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4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术引领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64
套装数量:21
字数:5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生物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生物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生物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生物学》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生物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读本。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医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医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医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医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医学》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医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业读本。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海洋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海洋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海洋科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读本。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本书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业读本。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物理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物理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物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物理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物理学》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物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业读本。

目录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生物学》:
总序(路甬祥 陈宜瑜)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生物学总论
第一节 生物学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第三节 我国生物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第四节 我国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布局
第五节 我国生物学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
二、优先发展领域(按微观生物学到宏观生物学排序)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 我国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节 我国生物学领域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植物学
第一节 植物学的战略地位
一、植物学及其分支
二、植物学研究促进了生命科学其他领域的发展
三、植物学是多种应用科学的基础
第二节 植物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植物学的发展规律
二、植物学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我国植物学发展现状
一、植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三、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有多方面进展
四、植物抗逆的分子生理机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五、植物激素的受体和机制研究是优势所在
六、植物代谢和代谢组的研究是发展趋势所在
七、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色
八、植物重要器官与组织的发生发育具有优势
九、植物生殖发育重要环节的分子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
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植物学科情况
十一、学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我国植物学发展布局
第五节 我国植物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 我国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节 我国植物学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动物学
第一节 动物学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动物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动物系统发育及演化
二、动物行为学
三、动物生理学
四、动物种群生物学
五、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六、实验动物学
第三节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现状
一、动物系统发育与演化
二、动物行为学
三、动物生理学
四、动物种群生物学
五、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六、实验动物学
第四节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布局
第五节 我国动物学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领域
一、优先发展领域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 我国动物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节 我国动物学领域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医学》:
总序(路甬祥 陈宜瑜)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医学学科的战略地位
第一节 医学研究的总体战略地位
一、促进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促进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和发展
三、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第二节 医学主要分支学科的战略地位
一、基础医学
二、临床医学
三、预防医学
四、药学
五、中医药学

第二章 医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
第一节 基础医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第二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一、呼吸系统
二、心脑血管系统
三、消化系统疾病
四、血液系统疾病
五、泌尿系统疾病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
七、风湿病和自身免疫病
八、癌症
第三节 预防医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第四节 药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第五节 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与态势

第三章 医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
一、基因组医学(医学基因组学)已成为基础医学研究的主流
二、转化医学研究渐成趋势
三、基础医学各学科领域交叉及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日益加强
四、系统生物学走上历史舞台
第二节 临床医学发展现状
一、呼吸系统疾病
二、心脑血管疾病
三、消化系统疾病
四、血液系统疾病
五、泌尿系统疾病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
七、自身免疫病
八、创伤医学
九、肿瘤
十、精神疾病
十一、分子影像学研究
第三节 预防医学发展现状
一、流行病学
二、卫生(医学)统计学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四、环境卫生学
五、卫生毒理学
六、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七、儿童少年卫生学
八、妇幼保健学
第四节 药学发展现状
……
第四章 医学学科的发展布局
第五章 医学学科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章 医学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章 医学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物理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力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化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空间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能源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工程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数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天文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管理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纳米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农业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脑与认知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信息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生物医学工程学》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物学总论
  第一节 生物学的战略地位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基础和核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所有有生命的个体、群体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生物学研究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和生命现象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学研究更是解决世界范围内长期以来存在的农业、医学和环境问题的需要,在培育高效、优质、抗逆农业新品种,探索新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延长人类寿命,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生物学研究还将为防治人类重大传染病、生物防卫和反恐等提供科学基础和方法,因而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鉴于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一些发达国家将基础研究的重点放在生物学,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促使生物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头学科。据统计,生命科学已连续多年占据美国期刊Science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六成以上的份额;在美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院士占院士总人数的40%以上;根据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2008年的统计,影响因子前20位的期刊中,生命科学期刊有16种,物理学期刊有2种,其他2种为综合性期刊Nature和Science;近10年的时间里,美国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中50%以上用在了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生物技术列入国家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之一。在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也将生命科学列入了重点支持领域。长期以来,生物学的进展推动了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进步,如仿生学、人工智能等。生物学与数学、化学、物理学、光学和电子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又催生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和应用前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生物学研究仍将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最前沿、最需要发展的领域,将在研发高产、优质、抗逆、抗病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研发新的医药产品和治疗手段,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生物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生物学可以分为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根据研究的生物学问题的不同,可以分为进化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等分支学科;根据研究的角度和层次的不同,生物学又派生出了分类学、形态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众多不同的分支学科。生物学与自然科学及技术领域其他学科的结合,衍生了一些交叉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等。
  生物学的发展依赖于技术手段的革新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早期的生物学研究受知识积累和研究手段的限制,主要以形态描述和现象观察为主,如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对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态建成的描述,以及对动物行为的观察。高分辨率显微镜以及一系列生物化学研究方法的问世,使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微观世界,对细胞的组成成分及亚细胞结构和功能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直接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X射线晶体衍射对DNA双螺旋结构的测定、各种先进设备用于精确和高通量的基因测序、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基因组序列和其他生物学实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都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开始有能力解读基因“天书”和细胞内复杂的生物信息网络;超分辨率(单分子)成像、低温电子显微镜三维成像、分子标记等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可以从不同的时空角度观测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分子复合物和亚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及行使功能的结构基础,直观地了解生理状态下细胞生命活动的精细调节机制。另外,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分子、计算机、遥测等技术,大大促进了宏观方向上生态学的发展。
  生物学的发展还依赖于概念上的重大突破。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为研究生物起源、演化和物种多样性建立了基础;孟德尔揭示的三大遗传规律、摩尔根揭示的连锁与互换规律、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开创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新纪元,为人类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进化机理及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生物学已经从描述性研究进入对生命现象机理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并利用对这些机理和规律的了解来服务人类的阶段。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建立,生物学研究更加趋于系统化、规模化和数字化。目前生物学研究的特点是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从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群体及环境等多层次进行整合研究,注重生理及不同环境、病变条件下生命现象的机制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学各传统分支学科的界限已经难以划分,微观生物学和宏观生物学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衍生了一大批新的学科前沿和生长点。
  近年来,生物学继续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建立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一些概念上的创新。这些突出的新进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前言/序言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于2009年3月成立,成员有:陈晓亚、陈晔光、昌增益、杜生明、方精云、贺福初、洪德元、李家洋、林其谁、孟安明、马红、舒红兵、谭华荣、孙兵、唐朝枢、魏辅文、薛勇彪、张大勇、郑光美、朱作言。研究组下设秘书组,由舒红兵兼任组长,杨正宗、申倚敏任副组长。
  研究组于2009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了工作进度与每位研究组成员的调研任务。明确由部分专家牵头,通过召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讨论或通信咨询,分别对生物学学科总体发展战略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二级学科发展战略开展研究。在二级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初稿的基础上,秘书组起草了生物学学科总体发展战略初稿。
  2009年8月,研究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对生物学总体发展战略和各二级学科发展战略初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补充、完善、修改建议,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的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总体报告于2009年11月在贵阳征求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后,于11月向参加院士增选大会的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作汇报和听取意见。2010年4月研究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学学科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会后由舒红兵执笔,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讨论,并于2010年6月再次听取了出席院士大会的院士们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本书。发展战略研究不是原创性研究,也不是领域综述,需要大量地参考各种文献。不可能在书中对每个描述都列上文献,只宜列出少数主要参考文献供读者进一步阅读。由于本书不牵涉撰写人的学术权益,因此我们认为这样做是恰当的。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有多位专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统稿人为舒红兵,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为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和秘书组全体成员;第二章统稿人为马红、陈晓亚,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蔡杰、董爱武、高连明、葛颂、何祖华、黄宏文、黄继荣、孔宏智、李传友、李德铢、李来庚、刘吉开、卢金梅、王学路、王应祥、温明章、杨继、曹晓凤;第三章统稿人为魏辅文,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李明、王德华、张健旭、张正旺、梁爱萍、秦川、陈领;第四章统稿人为谭华荣,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邓子新、黄力、王磊、杨瑞馥、朱旭东、李越中、刘双江、刘杏忠、刘钢、陈士荣、李寅、刘志培、陈三凤、邱金龙、钟瑾;第五章统稿人为方精云、张大勇,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安树青、傅声雷、韩博平、韩兴国、贺金生、李博、李义明、魏辅文、于贵瑞、于振良、余世孝、张德兴、张全国、张知彬;第六章统稿人为昌增益,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郑晓峰、李伯良、金诚、周专、龚为民、蒋澄宇、秦咏梅、纪建国、谢灿、付新苗;第七章统稿人为陈晔光,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方晓红、耿建国、李蓬、林圣彩、肖磊、徐涛;第八章统稿人为薛勇彪,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杨维才、李巍、王文、苏都莫日根、曹晓风、朱大海、王秀杰、陈明生、张博、王沥、杨维才、李巍、王道文、傅向东、谷瑞升、邓向东;第九章统稿人为孟安明,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张建、王海滨、谭铮、陈大华、孙青原;第十章统稿人为孙兵,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田志刚、周光炎、郭亚军、张学光、张岩、李斌、冷启彬、肖晖、孟广勋、王琛、刘小龙、黄锋、于益芝;第十一章统稿人为唐朝枢,主要参与编写的人员有范明、齐永芬、孔炜。此外,还有一些科研教学人员与研究生也做了重要工作,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生物学学科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繁衍与健康、生存条件与环境,是认识自然规律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人类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随着生物学科的进步,农业、医学、生态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在世界各国基础学科的投入中生物学科往往占据首位。生物学科也带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直接造福于人类。
  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新的学术思想与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例如,非编码核糖核酸(noncoding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蛋白质本身具有传染致病性的朊病毒的发现等带来了新思想;结构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分子与活体组织的影像技术、四维(4D)电子显微技术等带来崭新的知识;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也给医学、农学带来巨大的震撼。而各种组学的数据量的指数增长对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套装21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套装21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套装21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套装21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套装21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