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动态重构与协作通信技术

物联网动态重构与协作通信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德干,李涛,李骏 著
图书标签:
  • 物联网
  • 动态重构
  • 协作通信
  • 网络技术
  • 无线通信
  • 边缘计算
  • 移动通信
  • 协议设计
  • 网络安全
  • 智能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77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66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字数:3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物联网动态重构与协作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压缩感知的数据收集、节能MAC协议、网络安全信任测度、动态重构系统的重构方式、可重构资源管理、硬件任务的调度与布局以及软硬件划分、单源/单宿/多中继协作通信、两源/两宿/单中继的协作组播网络、两源/两宿/任意中继的协作组播网络等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动态重构与协作通信技术》可供物联网、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学习和参考,也适合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德干,男,湖北黄冈英山县人,博士(后),教授,博导,天津市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移动计算、智能控制、无线通信等技术。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等十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等有影响的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50余篇SCI索引)。出版学术专著多部。获得专利多项。获得科技奖励多项。是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
  
  李涛,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并行与分布式计算、GPU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计划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在SCI和EI索引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教材多部。获得发明专利多项。担任多项学术兼职。
  
  李骏,男,安徽六安市人,博士(后),教授,博导,江苏省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物联网等技术。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在IEEE Transactions等有影响的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基于压缩感知的数据收集技术
1.3 物联网的节能MAC协议
1.4 物联网的安全信任测度技术
1.5 可重构技术
1.5.1 可重构系统相关技术基础
1.5.2 重构方式
1.5.3 模块布局
1.5.4 软硬件协同设计
1.6 协作通信技术
1.6.1 简介
1.6.2 容量与性能分析
1.6.3 编码协作
1.6.4 节点资源分配

第2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数据收集技术
2.1 压缩感知相关技术简介
2.1.1 预备知识
2.1.2 压缩采样
2.1.3 测量矩阵的构建
2.1.4 信号恢复
2.2 基于压缩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方案
2.2.1 稠密随机投影数据收集
2.2.2 稀疏随机投影数据收集
2.2.3 混合压缩感知数据收集
2.3 基于sVD稀疏测量矩阵的WSN压缩感知方法
2.3.1 相关技术
2.3.2 基于稀疏随机间距托普利兹矩阵的优化
2.3.3 基于压缩感知的链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
2.3.4 示例应用场景设置
2.3.5 实验仿真
2.3.6 基于稀疏SVD循环矩阵的链式结构网络能耗仿真分析
2.4 WSN中基于稀疏混合Cs的分簇结构数据收集技术
2.4.1 相关工作
2.4.2 基于混合压缩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
2.4.3 基于混合压缩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算法
2.4.4 网络能耗分析
2.4.5 算法完整描述
2.4.6 仿真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占空比低碰撞节能MAC协议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技术
3.2.1 传感器节点能耗分析
3.2.2 功率控制技术
3.2.3 结构控制技术
3.2.4 数据融合技术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各层分析
3.4 低占空比低碰撞节能MAC协议设计
3.4.1 相关MAC协议
3.4.2 算法设计
3.4.3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物联网的分布式自适应信任测度方法
4.1 概述
4.2 网络模型
4.2.1 网络拓扑场景
4.2.2 节点能耗模型
4.2.3 网络攻击模型
4.3 分布式自适应信任测度方法设计
4.3.1 信任模型结构
4.3.2 直接信任计算
4.3.3 推荐信任计算
4.3.4 单跳模块中综合直接信任计算
4.3.5 多跳模块中间接信任计算
4.3.6 信任值更新
4.3.7 集成描述信任计算方法
4.4 协议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联网中的动态重构方法与系统
5.1 动态重构系统结构
5.1.1 静态模块
5.1.2 动态区域
5.2 FPGA的动态部分重构
5.3 FPGA部分重构及分析
5.3.1 FPGA配置结构
5.3.2 配置RAM结构
5.3.3 配置控制器
5.3.4 配置端口
5.3.5 基于模块的部分重构
5.3.6 总线宏
5.3.7 实现流程
5.3.8 基于差异的部分重构
5.3.9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FPGA动态模块重定位
5.4.1 快速重构方法
5.4.2 重构方式描述
5.4.3 动态模块重定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VirtOXll的可重构资源管理系统
6.1 可重构资源管理
6.1.1 可重构资源及分类
6.1.2 段页式资源管理
6.1.3 管理模型
6.2 原型系统设计
6.3 原型系统实现
6.3.1 整体结构
6.3.2 通信网络
6.3.3 控制模块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资源管理与2D任务布局
7.1 系统模型
7.2 资源管理方法与2D任务布局策略
7.2.1 相关研究
7.2.2 资源管理
7.2.3 MER查找操作
7.2.4 MER更新操作
7.2.5 布局算法
7.2.6 碎片评价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7.3.1 参数设置
7.3.2 实验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面向动态重构系统的软硬件划分
8.1 考虑布局的软硬件划分
8.1.1 系统模型
8.1.2 任务模型
8.1.3 软硬件划分描述
8.2 软硬件划分与调度
8.2.1 基于遗传算法的软硬件划分
8.2.2 动态优先级调度算法
8.3 性能分析与讨论
8.3.1 参数设置
8.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单源单宿多中继协作通信系统的吞吐量一可靠性分析
9.1 系统模型
9.2 基于AF协议的吞吐量一可靠性权衡分析
9.2.1 数学模型及引理
9.2.2 吞吐量一可靠性权衡分析
9.2.3 基于吞吐量一可靠性权衡的误帧率分析
9.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9.3 基于DF协议的吞吐量一可靠性权衡分析
9.3.1 基于网络信息论的模型分析
9.3.2 吞吐量一可靠性分析
9.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双源双宿单中继协作组播网络的性能分析及优化
10.1 系统模型
10.2 分集一复用权衡分析
10.2.1 数学模型及引理
10.2.2 基于NRNC协议的分集一复用权衡分析
10.2.3 基于RCNC协议的分集一复用权衡分析
10.2.4 基于RGNC协议的分集一复用权衡分析
10.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10.3 节点功率分配优化
10.3.1 基于发射端统计信道信息的功率分配
10.3.2 基于发射端瞬时信道信息的功率分配
10.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10.4 本章小结

第11章 双源双宿多中继协作组播网络的预编码设计
11.1 系统模型
11.2 基于NRNC协议的性能分析及预编码设计
11.2.1 数学模型
11.2.2 系统误帧率分析
11.2.3 预编码设计
11.3 基于RCNC协议的性能分析及预编码设计
11.3.1 数学模型
11.3.2 系统误帧率分析
11.3.3 预编码设计
11.4 基于RGNC协议的性能分析及预编码设计
11.4.1 数学模型及误帧率分析
11.4.2 预编码设计
11.5 仿真结果与分析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展望
12.1 数据采集与节能技术展望
12.2 动态重构技术展望
12.3 协作通信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定理证明
A.1 定理9.1 的证明
A.1.1 TIT表达式的下界
A.1.2 TRT表达式的上界
A.2 定理9.2 的证明
A.2.1 逆定理证明
A.2.2 可达性证明
A.3 定理9.3 的证明
A.3.1 TRT表达式的下界
A.3.2 TRT表达式的上界
A.4 定理10.1的证明
A.4.1 分集增益的上界
A.4.2 可达性证明
A.5 定理10.2的证明
A.5.1 分集增益的上界
A.5.2 可达性证明
A.6 定理10.3的证明
A.6.1 分集增益的上界
A.6.2 可达性证明
A.7 缩略语表

前言/序言

  物联网有助于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连,提供普适服务。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会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VLSI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以FPGA为代表的可重构硬件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具有动态部分重构能力的可重构硬件的出现,使得可重构计算成为当前物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物联网中的协作通信系统在能量和带宽归一化的情况下,通过中继协助转发信息,可以获得更高的系统分集增益。作为一种新的空域分集技术,协作通信系统对物联网通信设备的天线数目没有要求,而是通过搜集物联网中的空闲天线作为中继,从而实现空间上的分集。对于多源/多宿的协作组播网络,在物联网中继节点实施无线网络编码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本书主要阐述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压缩感知的数据收集、节能MAC协议、网络安全信任测度、动态重构系统的重构方式、可重构资源管理、硬件任务的调度与布局以及软硬件划分、单源/单宿/多中继协作通信、两源/两宿/单中继的协作组播网络、两源/两宿/任意中继的协作组播网络等物联网技术。
  本书共12章。第2~4章由张德干撰写,第5~8章由李涛撰写,第9~11章由李骏撰写,第1章和第12章为三人共同撰写。全书由张德干策划和统稿,张晓丹研究员和宁红云教授审阅。
  本书得到国家863计划项目(No.2007AA0121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61170173、No.61571328、No.610033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No.NCET-09-0895)、教育部科技计划重点项目(No.208010)、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10JCYBJC00500)、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13JCZDJC34600)、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No.15ZXDSGX00050,No.16ZXFWGX00010)、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计算及软件新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视觉与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关基金、天津市“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科技创新团队基金(No.TD12-5016)、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基金(No.TD2015-23)的资助。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多位教授和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得到了韩静、赵德新等同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汪翔、宋孝东、马震、刘思、牛红莉、周舢、李文斌、明学超、朱亚男、赵晨鹏、郑可、潘兆华、戴文博、康学净、刘晓欢、王冬、胡玉霞、刘朝敬、梁彦嫔、董丹超等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真诚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跨越时空的图景: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传承与解读》 引言 历史的长河中,古籍善本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宝贵纽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张的脆弱、墨迹的褪色,以及古籍本身的稀缺与珍贵,都使得其保存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数字化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存储、传播与处理能力,为古籍善本的保护与活化开辟了前所未有的道路。本书《跨越时空的图景: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传承与解读》正是聚焦于这一前沿领域,深入探讨古籍善本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修复、检索、分析与活化利用等关键环节,旨在为古籍保护工作者、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专家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详实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第一章 数字化传承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本章将首先阐述古籍善本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分析其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思想启蒙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当前古籍善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如物理损毁、保存环境苛刻、信息孤岛、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详细论证数字化技术介入古籍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剖析数字化转型如何为古籍善本带来“第二次生命”,实现信息的高效传播、跨地域共享与深度挖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价值。我们将强调数字化传承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文化记忆的抢救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古籍善本的数字化采集:精细化与高保真 数字化采集是古籍善本传承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章将详细介绍古籍善本数字化采集的各项技术与流程。我们将从图像采集技术入手,重点探讨不同类型扫描设备的优缺点(如平板扫描仪、书籍扫描仪、大幅面扫描仪等),并针对古籍善本的特殊性,如脆弱的纸张、精美的装帧、丰富的色彩等,提出精细化的拍摄参数设置建议,包括光照、分辨率、色彩空间、景深控制等。我们将深入讲解无损或低损采集的理念与实践,强调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古籍原件的物理接触和光照损害。 此外,本章还将重点关注图像预处理技术。这包括对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色彩校正、亮度对比度调整、去噪、畸变校正等操作,以还原古籍原貌,并为后续的文字识别和图像分析奠定基础。我们将介绍多种图像增强算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其在古籍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在采集过程中,元数据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同样不可忽视。本章将详细阐述古籍善本元数据的构成要素,如书名、作者、版本、收藏单位、卷数、页码、装帧方式、纸张材质、墨色特点等,并探讨如何采用国际通用的MARC、Dublin Core等标准进行元数据描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互操作性。 第三章 数字化存储与管理:安全、高效与可追溯 海量的古籍数字化图像数据需要安全、高效、可扩展的存储与管理方案。本章将聚焦于数字化存储架构的构建,介绍当前主流的存储技术,包括光盘(CD/DVD/Blu-ray)、硬盘(HDD/SSD)、网络附加存储(NAS)、存储区域网络(SAN)以及云存储等,并分析它们在成本、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我们将重点探讨长期数字档案的保存策略,包括数据备份与冗余机制、数据校验与迁移、存储介质的寿命预测与更换等,以确保古籍数字化信息的永续保存。 在数据管理方面,本章将详细介绍数字图书馆系统(Digital Library System, DLS)的设计与实现。我们将探讨DLS的核心功能,如信息索引、检索、浏览、借阅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特别地,我们将深入分析数据库技术在古籍数字化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 PostgreSQL)与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的选择与优化,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数据模型来存储古籍图像、文本、元数据以及相关的研究信息。 此外,数字版权保护也是古籍数字化存储与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本章将探讨数字水印、访问控制、加密解密等技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止古籍数字化成果被非法复制和滥用,保障知识产权。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也将贯穿本章,强调从数据生成到归档的全过程管理,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与完整性。 第四章 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修复与增强 古籍善本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破损、污损、褪色等现象,这给数字化图像的还原带来了挑战。本章将专注于古籍数字化修复与图像增强技术。我们将介绍多种图像修复算法,如基于内容感知的填充(Content-Aware Fill)、去污渍算法(Despeckling)、去划痕算法(Scratch Removal)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算法来“修复”古籍图像中的物理破损。 色彩校正与还原是另一个核心议题。我们将讲解如何利用色彩模型(如CIELAB, HSV)和色彩空间变换,以及基于色彩参照的校正方法,来准确还原古籍原有的墨色、纸色以及其他颜色信息,克服因光照、相机白平衡等因素造成的色彩偏差。 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如对比度增强、锐化、降噪等,也能显著提升古籍图像的可读性。我们将分析不同增强算法的原理及其在古籍图像处理中的适用性,并讨论如何平衡增强效果与信息失真。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3D扫描技术在古籍善本修复中的应用潜力,例如通过高精度3D模型来记录古籍的形制、装帧结构,为未来的实体修复提供参考。本章强调,数字化修复并非要“伪造”古籍,而是要最大程度地还原其历史信息,使其更易于研究和欣赏。 第五章 古籍善本的智能识别与信息挖掘 随着古籍数字化成果的积累,如何从海量图像和文本中高效地提取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与深度信息挖掘,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章将重点介绍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在古籍文字识别中的应用与挑战。我们将深入分析传统OCR技术在识别古籍中的局限性,如字体多样、书写潦草、纸张不平整、字迹模糊等,并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OCR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的结合应用,如何显著提高古籍文字的识别准确率。 本章还将探讨版式分析与区域识别技术。这包括对古籍页面进行结构化分析,识别出标题、正文、注释、插图等不同区域,为后续的文字识别和信息提取提供依据。 除了文字识别,图像识别与内容分析也是信息挖掘的重要手段。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来识别古籍中的插图、印章、纹饰等,并结合OCR结果,实现图文并茂的检索与分析。 信息挖掘方面,本章将介绍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应用,如关键词提取、主题建模、命名实体识别(NER)、关系抽取等,用于从古籍文本中挖掘出关键信息、人物、事件、地理位置等,构建古籍知识图谱,支持更深度的研究。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古籍中隐藏的规律与联系。 第六章 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平台与交互式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古籍善本的价值,构建用户友好的数字化平台并开发创新的交互式应用至关重要。本章将探讨古籍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包括前端界面设计、后端服务支持、数据库集成等。我们将分析优秀古籍数字化平台的设计原则,强调用户体验、信息组织、检索便捷性等方面的考量。 检索技术是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本章将深入介绍多模态检索技术,即结合文字、图像、元数据等多种信息维度进行检索,实现更精准、更灵活的查找。我们将探讨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图像相似度检索、基于语义的检索等不同检索方式。 交互式应用是提升古籍阅读与研究体验的关键。我们将介绍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在古籍展示中的应用,例如通过VR技术构建虚拟古籍展厅,让用户身临其境地“翻阅”珍贵善本;通过AR技术,在现实场景中叠加显示古籍信息、注解,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在线协同研究平台的设计理念,支持多位研究者共同对古籍进行注释、比对、分析,打破时空限制,促进学术交流。用户生成内容(UGC)在古籍数字化平台中的作用也将被探讨,鼓励用户参与古籍的解读与传播,形成社区化的知识共建模式。 第七章 古籍善本数字化传承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数字化技术为古籍善本传承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章将系统梳理古籍善本数字化传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包括: 技术挑战: 随着古籍数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存储与处理的成本日益高昂;OCR技术在识别古籍中的一些特殊字体、变体字、破损字时仍存在瓶颈;图像修复与色彩还原的精度仍有提升空间。 成本与资源: 高质量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修复及平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支持。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不同机构、不同项目的数字化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难以共享与整合。 数字版权与伦理问题: 如何在保护古籍原件的同时,平衡公众的获取权与知识产权,以及如何应对数字时代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 人才队伍建设: 既懂古籍文献,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尽管面临挑战,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传承前景依然广阔。本章将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AI将在古籍文字识别、图像分析、信息挖掘、智能推荐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更智能化的古籍研究与应用。 大数据与知识图谱的构建: 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海量古籍信息,构建庞大的古籍知识图谱,为古籍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保障古籍数字化数据的安全、可信与溯源,解决数字版权的难题。 跨媒体融合与创新应用: 将古籍数字化成果与文学、艺术、影视、游戏等多种媒体形式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全球化合作与共享: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构建全球性的古籍数字化资源库,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开放获取与公众参与: 推动古籍数字化成果的开放获取,鼓励公众参与古籍的研究与传播,让历史文化真正走进大众。 结论 《跨越时空的图景: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传承与解读》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展示数字化技术如何为古籍善本的保护、传承与活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本书不仅深入探讨了各个环节的技术细节与实践方法,更着眼于古籍善本在数字时代的新使命与新价值。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当下的分析与未来的展望,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创新,古籍善本所蕴含的千年智慧,必将在数字化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当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的,毕竟“物联网”这个词近些年实在太火了,感觉不了解点什么就好像跟不上时代似的。拿到书后,翻了几页,发现内容确实如书名所示,聚焦于物联网的“动态重构”和“协作通信”这两个核心技术点。动态重构,顾名思义,就是物联网设备和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够根据环境、需求的变化进行实时的调整和优化。这一点在实际应用中太重要了,想象一下,智能家居系统,当有人在家和无人时,网络的连接方式、设备的响应策略都应该不一样,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智能。而协作通信,则让我看到了物联网设备之间不再是孤立工作的,而是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更强大、更高效的整体。比如,在智慧交通领域,车辆之间、车辆与路侧单元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能够极大地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似乎提供了很多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探讨,虽然初读时有些概念需要反复琢磨,但能感受到作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和智能化的物联网未来。

评分

不得不说,《物联网动态重构与协作通信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物联网领域深入理解的空白。过去,我总觉得物联网就是把各种传感器联网,然后收集数据,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连接”,更是关于“连接的智能性”和“连接的协同性”。动态重构这个概念,简直就是为物联网的“进化”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有活力的物联网系统,应该是能够自主学习、自我适应的,而不是僵化的。至于协作通信,更是将物联网的潜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觉得,物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协同”,在于不同个体之间能够发挥出“1+1>2”的效果。这本书恰好就深入探讨了如何实现这种协同,从技术原理到实现路径,都给出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尽管书中有一些章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稍显晦涩,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但总体而言,它所展现的物联网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绝对是值得花时间去探索的。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动态重构”和“协作通信”听起来就很有科技感,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读完之后,确实感觉自己对物联网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物联网系统如何应对变化,如何实现高效的互联互通。动态重构这一部分,让我对物联网的灵活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设想一下,在复杂的工业场景中,设备故障、环境突变都是常态,如果物联网系统能够动态地调整自身,绕过故障节点,优化资源配置,那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稳定性。而协作通信,则让我看到了物联网的“集体智慧”,它不再是单个设备的单打独斗,而是能够形成一个高效的网络,相互支持,协同工作。虽然书中的一些数学模型和算法推导我看得有些吃力,但其背后的思想和逻辑是清晰的,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技术深度上的追求。

评分

初次翻阅《物联网动态重构与协作通信技术》,我便被其前沿的视角所吸引。书中关于“动态重构”的探讨,让我意识到物联网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能够根据实时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灵活调整的动态实体。这种思想在应对物联网爆炸式增长的设备数量和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时显得尤为重要,它预示着未来物联网将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化,能够主动优化自身性能,提升用户体验。而“协作通信”章节的深入分析,则让我看到了物联网设备间协同工作的巨大潜力。传统的通信模式往往是点对点或者广播式的,而协作通信则强调设备间的智能互助,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数据传输和任务执行。书中对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阐述,虽然涉及不少专业知识,但其核心思想对于理解物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极具启发性,让我对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和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我深入了解物联网领域的过程中,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直以来,我对物联网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表层的应用层面,比如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等。但《物联网动态重构与协作通信技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物联网背后更深层的技术驱动力。“动态重构”这个概念,简直是为物联网的“活”注入了灵魂,它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指令的系统,而是能够主动适应环境、优化自身,就像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这对于解决物联网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受限、网络拥塞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协作通信”则让我看到了物联网的“联”,是如何真正发挥出“合力”的。不同设备之间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这在一些大型的物联网应用中,比如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书中的技术细节可能需要我反复阅读和琢磨,但其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和技术方向,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物联网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