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端硯收藏傢、端硯愛好者、文化學者、各大博物館及圖書館 這是一本曆時三年、動員百位業界知名專傢協助完成采編的巨著,被稱為“博物館”,當之無愧。本書是集國傢博物館珍貴藏品、民間藏傢的精品和當代大師的作品的大成之作,讓您足不齣戶就領略故宮、國博等博物館的端硯精品,讓您瞭解端硯發展的曆史,讓您知曉曆代名傢與端硯的不解情緣,也讓您看到當今端硯的發展和變化,更讓您探究端硯的鑒賞與收藏知識。
要想進入端硯收藏的領域,本書是你精準的導師和領路人。
內容簡介
紙上端硯博物館以全新的編輯理念,精美高清的大幅圖片,為讀者呈現一個紙上的端硯博物館。本書圖文緊密結閤,采用以圖證史的形式,呈現瞭韆百年來中國硯颱文化發展演變之概貌。本書介紹瞭曆代端硯研製的技藝,解讀瞭端硯各坑口的特點,敘述瞭端硯的質、形、紋、色及其人文內涵,彰顯瞭古賢誌趣的品位,突顯瞭端硯銘文之韻味及其文化內涵。讓讀者清晰瞭解端硯文化的發展、傳承、創新的全過程,提高讀者對端硯的人文美學價值的認識。
一、全麵性。本書分為上下捲,上捲收錄瞭古硯337方,古硯拓片48幅,可謂精華薈萃,均為佳作。很多古硯兼具史、料、工、銘。其中包括故宮收藏的40方古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44方古硯,乾隆禦題硯,阮元、蘇東坡、曾國藩、吳昌碩等人收藏的古硯,其中還有一些從日本藏傢手中迴流的古硯精品。下捲收錄瞭國內五十位省級製硯大師的現代新硯228方。以其精美的石品花紋和精湛的雕刻技法詮釋瞭現代硯的風貌。其在造型、構圖、題材、立意上都有新的突破,創造瞭端硯實用之外的新藝術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二、專業性。專傢鑒定委員會由端硯鑒定專傢組成,入選的端硯都經過專傢鑒定委員會鑒定,以保證其正統性、傳承性。專傢包括:劉演良、蔡鴻茹、張淑芬、華慈祥、阮華端、王建華等。
三、精美性。本書圖文並茂,圖片十分清晰,色彩還原與端硯原作無異,可清楚明辨其石質之佳,欣賞品味花紋之美,領略不同朝代端硯的形製、刀工技法。本書的圖片清晰度極高,雕刻細節和銘文等局部都清晰可辨,其中用肉眼很難觀察到的細微處,通過高清圖片的呈現,為藏傢和製硯大師提供瞭學習和臨摹名傢的機會。
四、可讀性強。書中既有端硯鑒賞的知識,又穿插引人入勝的曆代文人與端硯的逸事,既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又有閱讀趣味。本書符閤當代社會對時尚、精美的需求,同時也可幫助讀者提高端硯文化的鑒賞水平。
作者簡介
劉演良,中國文房四寶製硯藝術大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高級顧問、《中國文房四寶》雜誌顧問、端硯協會名譽會長、端硯鑒定專傢、高級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傢,是我國德高望重的文房四寶學者,硯颱理論專傢。其主要著作有:《端溪名硯》、《端溪硯》、《端硯全書》等。
蔡鴻茹,天津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是知名的古硯研究專傢、古硯鑒賞傢。其主要著作有:《中國名硯鑒賞》、《華夏五韆年藝術叢書·文房集》、《中華古硯100講》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此書的齣版是繼清乾隆《西清硯譜》後,依四大名硯之首端硯係統記錄、介紹的21世紀《西清硯譜》中端硯的傳承創新。是嶺南人智慧傳承創新的楷模,是國傢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産的傳承創新的榜樣。望我們走在當今文化創意之前列而不斷努力。為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瞭傳統文化的弘揚事業貢獻一份社會責任。使我們在品鑒收藏中得到靜心修身,得到美的享受和收藏的愉悅。書籍的齣版是一件可敬、可感、可喜之事,願以知音者互相交流交友為振興硯文化貢獻餘熱。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聯閤會常務副會長、專傢:張淑芬
目錄
古代捲
003 第一章 中國的硯颱
019 第二章 中國的四大名硯
029 第三章 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端硯
035 端硯産地
041 端硯名坑
051 端硯的石質、石品
060 端硯的鑒賞與收藏
077 第四章 館藏曆代名硯
089 唐代端硯
095 宋(遼金元)代端硯
117 明代端硯
173 清代端硯
407 近代端硯
455 第五章 民間藏曆代名硯
635 附錄
641曆代端硯著述
645 曆代製硯名傢錄
647 端硯銘文選錄
現代捲
001 第一章 中國現代端硯發展概況
007 端硯行業發展及製作技藝傳承模式變化
009 舊硯坑的重開和新硯石的發現
011 端硯性質轉型及樣式發展演變
017 第二章 現代製硯名傢及其作品
029 製硯老人
035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091 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傳承人
095 中國文房四寶製硯藝術大師
407 附錄
精彩書摘
唐代端硯
端硯始於何時,過去曾引起議論。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齣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元年是618年。根據此說,端硯問世已近1400年的曆史瞭。
唐代之時,齣現瞭許多歌詠、贊美和論述端硯的詩文,從中可見當時端硯和人們的密切關係及在文化藝術中的重要作用。李賀《楊生青花石硯歌》詩雲:“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鬆麝薰,乾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鞦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頑寬碩何足雲。”劉禹锡的《唐秀
纔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端州石硯人間重,贈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休的《以紫石硯寄魯望兼酬見贈》“樣如金蹙小能輕,微潤將融紫玉英”。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捲下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此外,端硯甚至引起帝王和達官貴人的注意,從而有瞭所謂“貢硯”“賜硯”的說法。據傳唐太宗甚喜愛王羲之書法,曾把褚遂良臨寫的《蘭亭序》銘刻在端硯上,賞賜給功臣魏徵。宋代歐陽修《硯譜》中曾記載稱此硯是一塊像紫雲在飄浮的紫與綠色相間的奇石。據說此硯是貞觀七年(633)端州第一批貢品之一。《硯譜》還記載瞭唐武則天聖曆三年(700)把刻有“日月閤璧,五星聯珠”圖紋的端硯賜給名臣狄仁傑,狄仁傑受賞後,得知采石工人勞動的艱辛,便上奏請武後下旨減去貢品數目。可見,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都樂而為之,甚至民間還流傳瞭不少關於端硯的傳說,更給端硯抹上瞭一層神秘的色彩。
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舉人赴京會試,考試那天適逢京城降大雪,冰天雪地,應試者被這突然而來的壞天氣搞得束手無策,因為研磨齣來的墨汁很快凝結成冰,無法再寫字,唯獨這位來自端州的舉人,用傢傳的端硯研磨的墨汁不結冰。但當他用完墨汁再想掏點水研墨時,發現水壺中的水已經結成冰,梁舉人失望地邊揉手,邊對著端硯喃喃自語:“端硯啊,都說你是文房四寶之一,如今你寶在何處?”話音剛落,硯堂中齣現一片水蒸氣,梁舉人絕路逢生,拼命嚮著硯堂“嗬氣”,端硯幫助他做完試捲,使他如其所願地考取瞭進士。端硯“嗬氣成墨”佳話從此傳開瞭。
……
前言/序言
序
端硯,古稱端溪硯,因其硯石采自端州斧柯山之端溪水一帶坑洞中,故名之。端溪硯更因其石質比其他硯細膩、嬌嫩、滋潤、緻密、堅實,故前賢稱之曰“細膩如玉”“溫軟嫩而不滑”“貯水不耗,發墨不損毫”。並有多彩多姿,獨具一格的石品花紋。故自唐以來端硯被譽為四大名硯(端、歙、洮、澄泥)之首,文房四寶(宣紙、湖筆、徽墨、端硯)之一。有近1400年曆史的端硯不僅是文房器具,而且早已演變和發展為融文學、曆史、書畫、雕刻於一體的綜閤性藝術品。
為瞭更好地傳承、發揚端硯文化,讓人們更實在、更精確、更科學地認識、理解端硯,鑒彆、欣賞、使用和珍藏端硯,雅昌文化集團和廣東教育齣版社聯閤編輯齣版瞭《紙上端硯博物館》一書,此書有幾個獨到之處:其一,既全麵又突齣重點。遴選瞭自唐至今曆代端硯,可謂精華薈萃,均為佳作。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彆是文人雅士、製硯名傢之端硯都一覽無餘。其二,入選之端硯大多按原尺寸放置正麵、背麵、側麵圖片及部分拓片等。其三,遴選之端硯以時間脈絡為序排列。其四,在入選之端硯中囊括端溪各大名坑,特彆突齣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之名硯。其五,遴選入選作品的做法公平、公正、閤理、科學。因為對端硯的鑒彆和審定較為復雜,有一定難度,也沒有絕對標準,故采取專傢投票入選的做法。在處理端硯鑒彆和審定學術上有爭議的曆代端硯作品時必需經70%以上專傢投票通過,方可入選。
本書圖文並茂,圖片十分清晰,色彩還原與端硯原作無異,可清楚明辨其石質之佳,欣賞品花紋之美。它對傳承和發揚端硯文化、對端硯的開拓創新與端硯業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對文房四寶的愛好者、端硯的愛好者、鑒藏傢、硯學研究傢提供瞭極富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圖文資料。為此,本書的齣版確實是硯林盛事,可喜可賀!
劉演良
2015年10月8日
紙上端硯博物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