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是依據中國地勢第二、三階梯地理分界綫上的太行山和冀、晉、豫三省界綫進行區域範圍劃分的。
介紹太行山峽榖係的發育過程:綫榖、嶂榖、斜榖、懸溝、甕榖、峽榖……
闡述當地人利用呈階梯狀下降的地勢所營造形成的豐富地貌發展齣來的多種經濟生産形態。
多方麵呈現“燕趙大地”核心區的曆史文化:商周以來,超過100個古國在此齣且沒,凝結成一條狹長的文明走廊。
展示太行山中不同性質的村落建設:防禦性村堡、避世型田園村落。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太行東麓》即把雄踞於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的太行山一分為二,嚮讀者展示河北境內太行山東麓的自然麵貌,呈現嶂石岩地貌、大理岩構造峰林、太行八陘和眾多夾雜其中的山間“暖盆”。同時,書中還介紹瞭巍峨的太行山如何為人類在華北平原的定居生活與農業生産提供保障,從而成為華北平原生態的捍衛者和中原政權的“神京右臂”。依托以太行八陘為代錶的太行山峽榖群和廣布的山緣衝積扇,這裏形成一條狹長的文明走廊:磁山文化成形於此,商邢都、燕下都、中山王城、趙邯鄲王城、曹魏至北朝鄴城等多個古都匯聚於此,凝結成的燕趙文化閃耀至今,包括太行民居、蔚縣八大碗、春鞦祭扁鵲、打樹花、祭颱戲、抓黃鬼、迎神賽戲等傳統民俗特色在書中都有精彩的呈現。
內頁插圖
目錄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華北平原大屏障 2
一 自然地理 掀斜式斷塊山 9
嶂石岩地貌 9
冀西山地 11
淺山丘陵帶 11
大理岩構造峰林 12
"暖盆"密集 13
太行山峽榖係 13
季節性河流 14
阜平群 14
片麻岩 15
太行山隆起帶 15
紫荊關-靈山深斷裂 16
恒山山脈(東北段) 16
" 河北屋脊" 17
駝梁 19
鳳凰山山脈 19
北方最長的不凍河 20
滹沱河(平山-鹿泉段) 20
磁河上遊 21
邯邢式鐵礦 22
東麵迎風區 22
暖流"二次爬坡" 23
緻災暴雨中心 24
焚風效應 24
水土流失 25
褐土 25
石質土 26
天橋山 26
趙傢蓬河 27
南山山地 27
西甸子梁 28
茶山 28
麻田嶺 29
石門峪 29
王喜洞 30
暖泉 30
野三坡地質公園 31
金華山 34
白草畔冰川 34
十懸峽 35
魚骨洞 35
拒馬河麯 35
"涼城" 36
白石山地質公園 37
南甸子梁 39
鳳凰颱 39
東團堡盆地 40
仙人峪 41
冰洞 41
拒馬源 41
摩天嶺 42
五迴嶺 43
五峰寨 43
白龍澗 44
青龍潭瀑布 44
清源河 45
太乙峰 45
白草坨 46
後暖榖 46
大石湖瀑布 47
唐河中遊 47
歪頭山 47
黃落傘 50
大派山·小派山 50
阜平天生橋 51
華北最大瀑布群 52
蒼海湖 52
大沙河(阜平段) 52
胭脂河 53
北流河 53
三角界 54
嘉山 54
響水閘 55
三會暗河 55
唐河故道 56
王快水庫 56
雲濛山 57
牛王寨 57
行唐東南山前平原 57
孔雀湖 58
郜河 58
麯河 59
五嶽寨 59
磨子坨 59
王母觀 60
魯柏山 60
橫山嶺水庫 60
沙湖濕地 61
鬆陽河 61
天桂山 61
天颱山 64
"樹裂石" 64
沕沕水榖地 65
冶河濕地 66
營裏河 66
柳林河 66
五峰嶺 66
掛雲山 67
抱犢寨 67
蓮花山 68
龍鳳湖 68
洨河上遊 69
太平河 69
玉筆堖 69
仙颱山 72
雪花山 72
掛雲山冰臼 72
水龍洞 73
井陘盆地 73
鴨子灣濕地 74
綿河 74
甘陶河 75
磨寨山 75
封龍山 76
蟠龍湖 76
北沙河 76
嶂石岩地質公園 77
南北寨 79
黃沙嶺 80
野湖泉 80
槐河 81
濟河 81
西水泉掌 81
三峰山 82
白馬堖 82
魚脊嶺 83
崆山白雲洞 83
岐山湖 84
泜河 84
簸籮坑山脈 85
寒山堖 85
小馬河 86
滄眼山山脈 86
九龍峽 86
野河 88
宋傢莊川 89
老爺山 89
西五指山 89
大寨山 90
硃莊水庫 90
小摩天嶺山脈 90
橫行諸山脈 91
十八盤 91
青崖寨 91
京娘湖 93
長壽泉 93
羊大堖 95
左權嶺 95
韓王山 95
涉縣盆地 95
玉泉湖 96
清漳河 97
爐峰山 97
漳河三峽 98
黑龍洞泉群 99
靈山植物群化石 99
刺槐林 99
荊條灌叢 102
南寺掌森林 103
大茂山次生林 103
小壁林場 104
王坡藤海 104
河閤蘆葦蕩 105
白草畔森林公園 105
蠍子溝森林公園 106
漫山自然保護區 107
臭冷杉 107
毛白楊 107
紅樺 108
鵝耳櫪 108
栓皮櫟 110
杜鬆 111
側柏 111
青檀 111
臭椿 112
黃櫨 113
野皂莢 113
銳齒鼠李 116
中華柳 116
草麻黃 117
北桑寄生 117
太行白前 118
軟棗獼猴桃 118
緣毛太行花 119
迎紅杜鵑 119
錦帶花 120
雪絨花 120
薹草 121
抱犢寨古生物化石 121
雪花山動物化石 122
阜平中華鱉保護區 122
華北豹 122
原麝 123
青羊 123
麅 124
豺 124
貉 125
石貂 125
飛鼠 126
黑鸛 127
白尾鷂 127
褐馬雞 128
細嘴鬆雞 128
白額雁 129
石口魚 129
二 經濟地理 耜耕農業發軔 133
戰國手工業 134
屯田與墾殖 134
修灘造地 135
小流域治理 136
片麻岩山地綜閤開發 136
北方白瓷源頭 137
磁州窯係 138
虎山淘金洞 138
麯陽石雕業 139
四省旱碼頭 140
飛狐古道 141
升仙橋 142
天長市集 142
武安商人 143
南茶北移 143
西大洋水庫 144
引崗渠 144
張河灣蓄能電站 145
靈壽碎雲母礦 146
" 鈣鎂之鄉" 146
木吉村銅礦 147
井陘煤田 147
闆岩 148
武安山羊 148
太行山兔 149
虹鱒魚 149
"石榴之鄉" 150
涉縣花椒 150
榖傢峪香椿 151
紙皮核桃 151
贊皇大棗 152
邢棗仁 152
北柴鬍 153
青砂器 153
棗杠子 154
活水熏醋 154
割髭嶺粉條 155
缸爐燒餅 155三 曆史地理
淶水智人 159
磁山文化成形 159
商族東南行 159
曼國 160
中山國 160
恒山郡 162
背水之戰 163
濛古兵破紫荊關 164
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 164
東元村遺址 165
靈山聚龍洞遺址 165
新橋遺址 166
水簾洞遺址 166
萬坡頂遺址 166
先人洞 167
蚩尤墳 167
王處直墓 168
秦皇古驛道 169
平山古長城 169
淶源長城 170
三世中樞石牌坊 170
段傢樓地道 172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173
中山國都城 173
蔚州古城 174
皇寺鎮 174
於傢石頭村 175
暖泉西古堡 175
上蘇莊村堡 176
四 文化地理
太行民居 181
嶺底王傢大院 181
插飛門樓 182
樂樓 183
蔚縣"八大碗" 184
平山"苦纍" 184
"下營" 184
"離娘麵" 185
麵素席 185
"五月十三送羊" 186
春鞦祭扁鵲 186
打樹花 187
祭颱戲 188
跑燈 188
媧皇宮 188
北嶽廟 190
淵靜觀 191
幽居寺 191
治平寺石塔 191
修德塔 192
韆佛岩石窟 192
封龍山碑碣石刻 193
楊傢坪聖母神慰院 194
絲弦 194
"抓黃鬼" 195
迎神賽戲 197
井陘拉花 197
淶源梆子 198
武安快闆 198
窗花 198
《李遐叔文集》 199
《元和郡縣圖誌》 200
藺相如 200
贊皇六宰相 201
韓重贇 202
楊瓊 203
王老賞 203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中國地理百科從書 太行東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