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0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概论,内容主要包括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郭的表面解剖、常见耳郭形态、常用耳穴分布、国际标准耳郭分区、耳穴定位和主治六个部分,简述了耳穴诊病的历史、原理以及正常耳郭的生理特点;中篇为耳郭视诊法,主要介绍了耳郭视诊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用颜色、形态为主线,归纳、整理耳郭常见病理反应的特点规律;下篇为常见疾病的耳郭病理反应,通过大量翔实的临床耳诊图片,重点展示临床常见疾病的耳郭病理表现和诊断特点。
陆汎,女,1952年出生,北京人。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任福建省针灸学会理事、厦门市针灸学会会长。在《中国针灸》《中医杂志(英文版)》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经络辨证概论》《针灸学概论》《医学心理学》等教材。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及抑郁症的研究等工作。
陈少东,男,1977年出生,福建晋江人,医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医杂志(英文版)》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观舌养生》《临床实用舌象图谱》著作两部。
上篇·概论
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经络的关系
2.耳与脏腑的关系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
三、常见耳郭形态特殊变化
1.耳轮
2.耳轮结节
3.耳轮脚
4.对耳轮
5.对耳轮上、下脚
6.耳舟
7.三角窝
8.耳甲艇
9.耳甲腔
10.耳屏
11.对耳屏
12.耳垂
13.其他
四、常用耳穴分布规律
五、国际标准耳郭分区
(一)耳轮
(二)耳舟
(三)对耳轮
(四)三角窝
(五)耳屏
(六)对耳屏
(七)耳甲
(八)耳垂
(九)耳背
六、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一)耳轮
(二)耳舟
(三)对耳轮
(四)三角窝
(五)耳屏
(六)对耳屏
(七)耳甲
(八)耳垂
(九)耳背
(十)耳根
中篇·耳郭视诊法
一、耳郭视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1.环境
2.光线
3.操作方法
4.注意事项
二、耳郭病理反应特点
(一)颜色改变
1.白色
2.红色
3.青紫色
4.褐色
5.灰色
6.黑色
(二)形态改变
1.凸起
2.隆起
3.凹陷
4.脱屑
5.丘疹
6.皱褶
7.囊疱
下篇·常见疾病的耳郭病理反应案例
第一节·内科疾病案例
一、呼吸系统疾病案例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慢性支气管炎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4.肺内多发囊性改变
附:肺部钙化点
二、消化系统疾病案例
1.食管炎
2.呃逆
3.急性胃炎
4.慢性胃炎
5.肥厚性胃炎
6.上消化道出血
7.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8.急性胰腺炎
9.脾肿大
10.急性肠炎
11.慢性肠炎
12.肠息肉
13.痔疮(内痔)
14.痔疮(外痔)
三、肝胆系统疾病案例
1.脂肪肝
2.肝硬化
3.肝硬化腹水
4.胆囊结石
5.肝肿大待查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案例
1.糖尿病
2.甲状腺结节
3.甲状腺囊肿
4.垂体肿瘤
五、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案例
1.焦虑症
2.失眠
3.头痛
4.眩晕
六、心脑血管疾病案例
1.脑动脉硬化
2.脑梗死
3.冠心病
4.心肌供血不足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案例
1.前列腺炎
2.前列腺结节状增生
3. IgA肾病
4.泌尿系结石
第二节·骨科疾病案例
1.颈椎病
2.腰肌劳损
3.腰椎退行性变
4.前臂骨折
5.胸椎压缩性骨折
6.胸背肌筋膜炎
7.肥大性脊椎炎
8.腰椎间盘突出症
9.骶髂关节炎
10.坐骨神经痛
11.股骨良性肿瘤
12.隐形脊柱裂
13.髋关节外伤
14.退行性膝关节炎
15.膝关节外伤
16.踝关节损伤
17.痛风结石
第三节·妇科疾病案例
1.痛经、月经失调
2.盆腔炎
3.急性输卵管炎
4.输卵管粘连
5.附件炎
6.子宫肌瘤
7.卵巢囊肿
8.阴道炎
9.葡萄胎
10.乳腺增生
11.外阴白斑
附:排卵期生理变化
第四节·五官科疾病案例
1.屈光不正
2.龋齿
3.扁桃体炎
4.咽炎
第五节·肿瘤案例
1.食管癌
2.贲门癌
3.胃癌
4.十二指肠肿瘤
5.肠癌
6.直肠癌
7.肝癌
8.宫颈癌
9.卵巢癌
10.卵巢癌术后盆腔转移
11.前列腺癌
第六节·术后瘢痕案例
第七节·其他案例
1.下肢水肿
2.下肢血肿
3.过敏性皮炎
附1:性格内向
附2:肝阳点
第八节·观耳诊病图例
在中医学浩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中医诊断学方法为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审视病情及辨证论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观耳诊病则是中医诊断学望诊方法中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系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紧密联系在一起,机体各部协同努力,共同维持和完成生命活动的各项功能。因此,生理状态下,脏腑组织器官相互合作、相互为用;发生疾病时,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也会相互传递、相互影响。由于这种内脏与外在器官相互联系的特点,在机体相应的特定体表部位就可以通过“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规律表现出来。
耳郭是人体相对独立的外在器官,虽然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左右,但却是最能敏感反映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信息的窗口。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灵枢·师传》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因此,通过观察耳郭色泽、形态、皮疹、脱屑等变化,分析、辨别脏腑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以辅助诊断疾病,这样的“望耳诊病”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应用。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概括介绍观耳诊病的历史渊源,通过古医籍记载的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引经据典,说明观察耳郭可以了解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理论依据,并且通过彩色图片,更加形象地呈现耳郭解剖定位、耳穴的脏腑分布规律及常用耳穴分布,特别是选择了一些临床上正常耳郭的特殊变化图片,避免影响初学者对正常耳郭的判断。中篇详细介绍耳郭视诊的方法、视诊的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并展示了常见耳郭颜色、形态病理反应的各类图片,直观地描述耳郭细微的异常变化,指导初学者认识阳性反应物,并从阳性反应中辨别脏腑功能的变化,进一步辅助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下篇精选大量临床常见疾病真实案例的耳郭反应图片,客观显示疾病过程中耳郭的病理反应,体现耳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点:
1.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选用图片全部来自临床病例,在近万张照片中精选约400张作为样图。
2.力求文字简练、内容少而精,避免繁杂叙述而造成学习者困惑难解。
3.增强实用性,注重实践,利用形图再现,直观明了,易学易懂。
4.首次采用临床综合耳诊例图,举例说明耳诊综合判读方法,旨在帮助初学者掌握耳诊整体判断思路。
5.观耳诊病虽属中医望诊范畴,但只是临床辅助诊断的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时,应与触诊、电阻测定、压痛等各种方法相配合,并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必要的理化检查,相互印证,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不应片面追求或夸大耳诊作用。
6.耳穴虽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点,但由于个体差异,反应点的表现部位、形式也有所差别;有时同一阳性反应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或不同阳性反应显示同一疾病;甚至同一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表现。
7.为了规范和提高耳诊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水平,本书在耳穴分区、定位和主治方面的描述,基本遵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的相关内容。
虽然我们极尽努力、力求完美,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诚请同道谅解。谨愿以此书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浩领企业有限公司、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在本书编写及资料采集过程中给予的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
观耳诊病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观耳诊病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观耳诊病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