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以饱满而真挚的感情,力图通过《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告诉读者:艾思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他的哲学思想有哪些实属珍贵,需要我们用心去铭记,以及他的哲学到底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力量。
作者总结了艾思奇五个方面的哲学贡献,并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一是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推出了催生进步的革命的新哲学;二是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坚决批判和抵制了竭力干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反动哲学;三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四是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实化;五是创造一种新与旧交替的哲学精神和范式。
作者文笔清新,语言优美,以通俗的表达,紧贴生活和现实,深入浅出地阐述哲学问题,拉近了哲学与生活的距离,能够在轻松中给读者以启迪、以收获。
作者还著有《风中的芦苇——人的思维异化与革命随笔录》《从政者真话实说》等著作。
目录
引言 拜谒腾冲
1.腾冲,腾冲,地灵人杰
2.浴血重生的古城
3.和顺及它的图书馆
4.商官世家传奇
第一章 大器早成
1.中西教育和超凡自学
2.哲学种子来自父兄
3.哲学信仰与政治信仰
第二章 推崇新哲学
1.史上的黑暗时期
2.危难之中挺身而出
3.新哲学的开路先锋
4.一场论战的终结者
5.党性鲜明的哲学
第三章 《大众哲学》——干烧的大饼
1.大饼是怎样做成的
2.《大众哲学》都写了什么
3.以一本书划时代
4.坎坷中风雨兼程
5.不仅仅是一本书
第四章 与叶青的论战
1.叶青,何许人也
2.效力蒋介石
3.死心塌地反共
4.理论上的交锋
5.这场论战的意义
第五章 对胡适的批判
1.复杂的民国人物
2.他的思想有些意思
3.批判,再批判
4.“批胡”理由充分
5.戈尔巴乔夫的注脚
6.对胡适现象的反思
第六章 知遇毛泽东
1.从遥遥相望,到惺惺相惜
2.延安的哲学蜜月
……
第七章 更深刻的书
第八章 诠释鲁迅
第九章 中国化
第十章 实践唯物论
第十一章 科学辨证法
第十二章 读书与写作
第十三章 终身在讲课
第十四章 文化拓荒者
第十五章 总结及概况
第十六章 时代的呼唤
精彩书摘
《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1.史上的黑暗时期
艾思奇最初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极端黑暗。但物极必反,黑暗到了底,天也就快亮了。所以,这个时代又是打破黑暗迎接黎明的革命年代。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每当感觉最黑暗的时候,也是黎明就要到来的时候,这是易于理解的辩证法。那么,拿什么来迎接黎明呢?或者说用什么来加快黎明的到来呢?艾思奇的选择是在黎明前用力拉开新哲学的帷幕,在黑暗的中国想方设法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新哲学成为中国人战胜黑暗的思想武器。
如果让我来界定中国的历史,我会给出这样一个有点另类的判断: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段历史是异常黑暗的时期。这个黑暗的时期,可分为两个联系紧密的阶段,前一阶段黑暗的制造者是日本侵略者,后一阶段黑暗的制造者是蒋介石。十多年时间里,两个阶段的黑暗交织在一起,两个黑暗的制造者有时又是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
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气势汹汹的外敌发动侵华战争,几乎把泱泱华夏逼到了族灭国亡的绝路上。史无前例的内外交困,史无前例的生死存亡,就是黑暗时期中国社会危机和中华民族危机的两大背景。掠夺和侵略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侵略从甲午战争开始不断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在他们的大东亚战略中,吞并中国是一个始终不变的目标。1931年九一八事变,彻底暴露了日本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走上全面侵略中国的不归路。这年的12月,南京被日军占领;次年,广州沦陷敌手。日本侵略者迅速侵占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和所有的出海口,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已经成了亡国奴,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局,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仍坚持“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定约”,理由是怕“刺激了日本军人的感情”,结果却是使日本不断侵略扩张的胆子和胃口越来越大。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蒋介石为了维持他的独裁统治,把中国未来的希望——中国共产党,逼上了绝路。从1930年到1934年,蒋介石先后进行了五次反共“围剿”,几乎动用了全国所有的军事资源,围追堵截,就是要置共产党的红军于死地。蒋介石一方面在抗日问题上虚张声势,不动真格,怕损伤他的军事实力,只是做出一些样子给舆论和老百姓看,另一方面,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频下狠手,宁可让大片国土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也不给共产党一寸立足之地。
以上这两大背景,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的黑暗。关于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历史上有两场大屠杀必须正视,即湘江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从中可以看出旧中国到底有多黑暗。
第一场大屠杀,发生在1934年11月底到12月初的湘江两岸。以前对这场屠杀的说法,通常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湘江战斗”。蒋介石集中几十万兵力在湘江一带设下重重合围,短短几天,中央红军就被国民党屠杀了将近6万人,国民党反动派以为消灭红军指日可待了,蒋介石和他的部下在南京弹冠相庆。他们想不到,下一场大屠杀地点就在南京,刽子手是日本侵略者。
……
前言/序言
我不仅相信人民大众的力量,我还相信哲学思想的力量,这是我在研究艾思奇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核心启示。
2016年,艾思奇逝世50周年,他的传世之作《大众哲学》出版发行80周年。为此,我们应该深切怀念和真诚纪念这位杰出的哲人,并借此机会再回顾和思考一番。
艾思奇出生的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群起响应。熟透了的瓜,到了落地的时候,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姗姗来迟的新一轮社会历史进步由此开启。
辛亥革命以降,一百多年的历史恍如昨日。中华民族凤凰涅槃,困苦危难的确结束了,但昌盛富强还走在路上。有些重大往事和关键人物,却被有意无意地忘记了。
今天,我写这本书,就是想告诉读者:艾思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他的哲学思想有哪些实属珍贵,需要我们用心去铭记,以及他的哲学到底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力量。
艾思奇一生执着、一生奉献,传奇而复杂、辉煌而坎坷,难免有些众说纷纭的杂音。有些人瞧不起他,有些人诋毁他,更多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本书并不是要为艾思奇树碑立传,而是要尽心竭力为他作还原历史真实的辩护,作人品和人格的辩护,作哲学力量和精神遗产的辩护。
浏览中外哲学史,我发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历史烙印和政治烙印都很深的人,既易引起争议,又易被人忘记;或者只是作为过去的历史人物而受质疑,不易作为具有长久价值的哲学家而受尊敬。
比如,秦朝的商鞅、宋朝的王安石;还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弗利、巴黎公社时期第一国际的几位领袖人物。
我觉得,对一位哲人的评价,根本在于掂量出他哲学思想的分量,具体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并且还要知道他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很多时候,评价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艾思奇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他不但给民族、给时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而且也给我们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毛泽东了解他、敬重他、信任他,对他的评价是:“一个真正的好人”,“艾思奇是个好哲学家,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
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