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環境保護領域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閱讀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汙染場地調查評價與修復》係統介紹瞭相關地下水、土壤汙染現狀,汙染場地的調查與監測方法、場地汙染物遷移轉化與模擬,汙染場地的健康風險評價,汙染場地的生態風險評價,汙染土壤修復技術、汙染地下水修復技術,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篩選與修復工程實踐、汙染修復效果檢驗與管理等。《汙染場地調查評價與修復》可供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管理、生態工程等專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參考,還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科學專業的教材使用。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9章,內容主要包括概述、場地汙染過程與模擬、汙染場地調查與監測方法、汙染場地健康風險評價、場地生態風險評價、汙染土壤修復技術、汙染地下水修復技術、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篩選與修復工程實踐、汙染修復效果檢驗與原理。
本書可供環境保護領域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閱讀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楊再福,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主要教學經曆(授課名稱、起止時間、授課對象、授課學時、所在單位等)
1、環境生物技術,2004-2015,本科生,32,東華大學
2、生物工程,2004-2015,本科生,32,東華大學
3、現代環境監測與分析,2008-2015,研究生,34,東華大學
4、現代環境化學,2008-2015,研究生,34,東華大學
目錄
1概述1
1.1汙染場地概述1
1.2土壤汙染狀況2
1.3地下水汙染狀況3
1.4汙染場地發展曆史與相關法律法規5
1.4.1汙染場地相關概念5
1.4.2美國汙染場地6
1.4.3英國汙染場地10
1.4.4日本汙染場地11
1.4.5加拿大汙染場地11
1.4.6荷蘭14
1.4.7德國14
1.4.8國外汙染場地調查修復特點14
1.5我國汙染場地發展曆史與現狀16
1.5.1我國汙染場地發展曆史16
1.5.2我國汙染場地類型17
1.5.3我國汙染場地的現狀與特點19
1.5.4我國汙染場地法律法規的發展過程21
1.5.5我國汙染場地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22
1.5.6我國《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解讀24
2場地汙染過程與模擬27
2.1場地基本特性簡介27
2.1.1土壤基本特性27
2.1.2地下水基本特性32
2.1.3汙染場地的相關參數44
2.2汙染物在場地環境中的遷移44
2.2.1汙染物遷移過程44
2.2.2地下水汙染遷移過程45
2.2.3汙染物遷移原理與模擬48
2.3汙染物遷移數據處理與製圖52
2.3.1離散數據網格化方法簡介52
2.3.2汙染物擴散遷移推薦模型58
2.4汙染場地模擬軟件模型62
2.4.1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62
2.4.2Visual MODFlow63
2.4.3Visual Groundwater63
3汙染場地調查與監測方法64
3.1場地調查的基本程序65
3.1.1國外場地調查基本程序65
3.1.2我國《汙染場地調查技術導則》的場地調查流程65
3.2場地第一階段調查66
3.2.1第一階段調查內容67
3.2.2第一階段調查方法68
3.2.3第一階段調查目標70
3.3場地第二階段調查70
3.3.1場地第二階段調查主要目標70
3.3.2確定第二階段調查測試清單72
3.3.3第二階段調查方法74
3.3.4場地概念模型建立方法75
3.4土壤汙染場地調查與監測方法75
3.4.1土壤樣方設置方法75
3.4.2土壤樣品的采集、保存與運輸83
3.5地下水汙染場地調查87
3.5.1地下水調查內容與原則87
3.5.2地下水監測布點方法88
3.5.3地下水調查方法89
3.5.4地下水取樣與檢測94
3.5.5地下水汙染羽圈定95
3.6場地內其他汙染調查方法96
3.6.1地錶水汙染調查96
3.6.2沉積物采樣點的布設及樣品采集技術97
3.6.3大氣汙染調查采樣點的布設及樣品采集技術97
3.6.4汙染場地樣品分析方法98
3.6.5場地第三階段調查101
3.7數據處理與質量控製102
3.7.1分析結果的錶示方法102
3.7.2質量保證和質量控製102
3.7.3不確定性分析104
3.8汙染場地調查報告及其編製105
4汙染場地健康風險評價106
4.1風險評價程序和基本方法107
4.1.1風險評價程序107
4.1.2危害識彆107
4.1.3毒性評估109
4.1.4暴露評估112
4.1.5暴露量計算114
4.1.6風險錶徵115
4.1.7暴露風險貢獻率分析118
4.1.8汙染物修復目標的計算118
4.2汙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 25.3—2014)簡介121
4.2.1汙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方法簡介121
4.2.2汙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存在的問題123
4.3不確定性分析125
4.3.1不確定性分析模式127
4.3.2模型參數敏感性分析128
4.4人體健康風險評估模型129
4.4.1暴露模型130
4.4.2健康風險評價軟件131
4.5汙染場地修復基準與修復標準132
4.5.1汙染場地修復標準建立方法132
4.5.2國外汙染場地修復標準135
4.5.3中國汙染土壤修復標準138
4.5.4汙染場地汙染物修復目標確定138
4.5.5汙染場地環境風險評價指導值139
5場地生態風險評價140
5.1生態風險評價的發展與基本流程140
5.1.1生態風險評價的發展簡史141
5.1.2生態風險評價基本流程142
5.2生態風險評估方法143
5.2.1汙染區域生態風險評價方法144
5.2.2評估因子法146
5.2.3商值法146
5.2.4物種敏感性分布法147
5.2.5生物有效性評估149
5.2.6土壤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估149
5.2.7專傢判斷法151
5.3場地生態風險評估模型與軟件151
5.4不確定性分析152
5.5地下水風險評價方法153
5.5.1地下水脆弱性評價153
5.5.2外界汙染源種類與危險度識彆155
5.5.3地下水價值功能評價155
5.5.4汙染物復雜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模擬法156
5.5.5地下水汙染風險計算156
5.5.6生態風險管理158
6汙染土壤修復技術159
6.1汙染土壤原位修復技術160
6.1.1土壤混閤/稀釋技術160
6.1.2填埋法160
6.1.3固化/穩定化技術161
6.1.4土壤氣相抽提技術165
6.1.5熱解吸修復技術170
6.1.6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171
6.1.7植物修復技術182
6.1.8氧化還原技術185
6.1.9電動修復技術188
6.1.10土地處理技術191
6.1.11機械力化學修復192
6.1.12生物通風技術192
6.1.13農業土壤修復193
6.1.14其他修復技術194
6.1.15土壤原位修復技術匯總195
6.2汙染土壤異位修復技術195
6.2.1土壤淋洗技術195
6.2.2泥漿相生物處理197
6.2.3化學萃取技術197
6.2.4焚燒199
6.2.5水泥窯共處置技術200
6.3汙染土壤聯閤修復技術201
6.4土壤汙染修復案例202
6.5土壤修復技術的發展趨勢204
7汙染地下水修復技術205
7.1地下水汙染原位修復技術206
7.1.1空氣注入修復技術207
7.1.2地下水循環井技術209
7.1.3可滲透反應牆技術211
7.1.4化學氧化還原技術215
7.1.5電動修復技術217
7.1.6生物修復技術218
7.1.7原位反應帶技術220
7.2抽齣處理技術221
7.3監控式自然衰減223
7.4地下水主要修復技術比較223
7.5地下水聯閤修復技術225
7.5.1土壤氣相抽提-原位曝氣/生物曝氣聯閤修復(SVE-AS/BS)225
7.5.2生物通風-原位曝氣/生物曝氣聯閤修復(BV-AS/BS)226
7.5.3雙相抽提227
7.5.4錶麵活性劑增強修復技術227
7.5.5電動修復+滲透反應牆228
7.6地下水汙染的預警232
7.7汙染場地修復過程管理與次生汙染預防233
8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篩選與修復工程實踐234
8.1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篩選234
8.1.1場地修復技術篩選的程序與原則234
8.1.2修復技術選擇步驟與方法235
8.1.3場地修復技術篩選方法236
8.1.4場地修復的組閤技術方案238
8.2汙染場地修復工程設計與方案246
8.2.1汙染場地修復工程程序246
8.2.2修復工程設計與方案247
8.2.3修復工程實踐248
8.3綠色與可持續修復技術248
8.3.1綠色可持續修復目標與框架249
8.3.2綠色可持續修復原則249
8.3.3最佳管理方法250
8.3.4綠色可持續修復案例分析(Krishna R.Reddy,Jeffrey A.Adams,2015)253
8.4汙染場地修復資金來源267
8.5汙染場地修復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268
9汙染修復效果檢驗與管理269
9.1汙染場地修復標準269
9.1.1修復效果評價指標體係269
9.1.2修復效果評價270
9.1.3汙染土壤修復效果生態學評價270
9.2汙染場地修復驗收272
9.2.1汙染場地修復驗收程序272
9.2.2驗收監測布點要求274
9.2.3汙染場地修復工程驗收監測點位的布設274
9.2.4修復效果評價279
9.2.5質量控製與質量保證280
9.2.6驗收報告編製280
9.3汙染場地修復的環境監理281
9.4目前無法修復的汙染場地管理287
9.5修復終止和場地關閉289
9.6汙染場地風險管理策略290
9.6.1我國汙染場地管理思路290
9.6.2美國汙染場地管理體係290
9.6.3我國汙染場地發展遠景292
參考文獻293
前言/序言
我國正在經曆曆史上規模、速度快的城鎮化與工業現代化進程,而美好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與健康息息相關、與發展密不可分,是産生一切人纔、一切美好事物和美麗傢園的基礎。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産業轉型,以及“退二進三、退城進園、産業轉移、産業升級”等一係列管理政策的發布,每年國內數以萬計的工業企業關停或搬遷遺留下瞭大量的汙染場地。而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和隨之而來的環境公眾事件是汙染場地修復行業發展的重要契機。但當今環境汙染嚴重,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短闆。我國目前耕地土壤質量正逐步下降,工礦業廢棄地的土壤問題也逐漸凸顯,土壤惡化速度加快。發展離不開土壤,土壤修復迫在眉睫。土壤修復是繼大氣治理、水體治理後又一大民生工程,未來我國土壤修復潛在市場將高達數萬億元,其中利潤空間比較大的城市汙染場地修復和耕地修復將成為投資者的,然而,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將成為土壤修復麵臨的難題。
本書在綜閤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傢的汙染場地發展與修復曆史的基礎上,結閤我國的汙染現狀闡述瞭汙染場地調查評價與修復的問題。第1章概述瞭我國汙染土壤與地下水的汙染狀況,結閤國外汙染場地發展史與經驗,提齣瞭我國汙染場地的類型、現狀與發展過程,以及已有相關法律法規的解讀。第2章在場地水文地質分析的基礎上對場地汙染過程、遷移轉化與模擬進行瞭分析。第3章對場地調查、監測方法、場地概念模型與不確定性因素進行瞭詳細分析與總結。第4章對場地健康風險評價方法以及我國汙染場地健康風險評估方法進行瞭係統分析。第5章汙染場地生態風險評價方法與應用,探討瞭目前較為先進的汙染場地生態風險評價方法。第6章在傳統土壤修復方法的基礎上建立瞭土壤聯閤技術及其發展趨勢的探討。第7章歸納總結瞭地下水汙染場地的修復方法與技術。第8章介紹瞭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篩選與修復工程實踐、如何建立全麵而係統的綠色可持續的汙染場地修復技術,歸納總結瞭修復融資策略。第9章進行瞭汙染場地驗收方法、修復標準的製定與汙染場地管理方麵的研究。本書參考瞭一些國內外著名論著與汙染場地評價與修復工程師授課資料,對上述文獻作者以及研究生孫冉冉等,一並錶示衷心感謝!
本書力求內容係統和全麵,體現並突齣新方法與創新特色。但限於編著者的水平,本書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敬請讀者提齣寶貴意見和建議。聯係電話:021-67792551,微信giantman1,E-mail: zzfyang@dhu.edu.cn。
楊再福
2016年1月於上海東華大學環境學院5151室
汙染場地調查評價與修復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