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帕尔曼:我是一个“音乐建议者” 胡越菲
采访
詹姆斯 6 7布朗:与我演奏的音乐“坠入爱河” 爱米粒
“笨拙地努力着的人”——大都会歌剧院乐团第二小提琴首席胡盛华专访 余倩
孙嘉言:妈妈,请让我用音乐“救人”好吗? 紫茵
听乐记
特米卡诺夫的原味俄式大宴 周蓉蓉
音乐会的“结构诗学”——记佐兰 6 7杜科奇古典吉他独奏会 倪本初
乐海博览
十九世纪末的上海公共乐团 赵建中
一个梦境般的世界——德彪西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罗韵啸
双簧两“兄弟”,比翼共高飞——记2016四川双簧艺术周 景作人
弓弦南北,琴韵长流——记第三届“敦煌杯”全国二胡演奏大赛 季秋英
音乐漫话
古典音乐作品诠释中的“修养与品位” 解静娴
被遗忘的角度——另眼看巴赫 何宇轩
音乐之旅
都柏林:利菲河上的生动场景 钱厚琳
赏片评碟
Latcho Drom,一路平安 饶文心
附片档案
悲情素描下的英伦新声——普塞尔与他的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 李汶轩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音乐爱好者》纯属偶然,原本我对音乐杂志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总觉得它们充其量也就是介绍一些明星八卦或者新专辑的点评,对我这种不追星,只关注音乐本身的人来说,吸引力不大。然而,这期的九月号,我被它的一篇关于古典乐复兴的专题深深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古典乐情有独钟,但觉得它有时候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感觉门槛很高。这篇文章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种非常易懂且充满活力的语言,介绍了近年来一些古典乐坛的新趋势,比如跨界合作、年轻指挥家的崛起,以及如何将古典乐与现代科技结合,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我读到一位年轻指挥家是如何通过改编流行音乐元素,让古典音乐的现场变得生动有趣的,这让我非常惊讶。文章还推荐了几位值得关注的年轻演奏家,他们的演奏风格大胆创新,却又不失古典的严谨和深度。最让我惊喜的是,里面还提供了一些入门的古典乐曲目推荐,并且分析了这些曲目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让我觉得听懂古典乐不再是件难事。这本杂志让我觉得,古典乐并非古董,而是依旧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并且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拥抱新的时代。
评分拿到这期《音乐爱好者》的时候,我正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有些心烦意乱,提不起精神。我平时喜欢听一些爵士乐,觉得它的即兴性和变化多端能让我暂时忘却烦恼,但接触得并不算深。这期九月号里面关于一位传奇爵士萨克斯手职业生涯回顾的文章,真的像是及时雨。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他的辉煌成就,而是通过采访他的亲友、合作过的音乐人,以及对他的经典作品进行细腻的解读,勾勒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音乐人形象。我读到了他年轻时为了追求音乐梦想,在街头卖艺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他在面对音乐瓶颈时的迷茫和挣扎。文章特别详细地分析了他演奏风格的演变,从早期受到哪位大师的影响,到后来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式”吹奏技巧,每一个转折都充满了故事性。我最喜欢的是,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爵士乐历史的科普,比如当时纽约爵士乐俱乐部里的氛围,以及不同时期爵士乐流派的特点。这让我觉得,听爵士乐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在品味一段历史,一种文化。读完之后,我感觉心情豁然开朗,仿佛也跟随这位大师的音乐,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与美好的旅程。
评分我对电子音乐一直保持着好奇心,但由于了解的途径比较有限,很多时候只是听个热闹,并不深入。这本《音乐爱好者》九月号里关于电子音乐的深度报道,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像其他一些杂志那样,只关注当下最热门的DJ或者排行榜上的歌曲,而是更注重电子音乐的根源和发展脉络。文章中对早期合成器音乐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那些开创性的音乐家和他们的实验性作品讲起,让我对电子音乐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早期电子音乐制作的技术细节,比如那些笨重的模拟合成器是如何发出天马行空的音色的,以及音乐人是如何用有限的设备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更令我惊喜的是,文章还探讨了电子音乐如何影响了不同文化,以及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的独特风格。比如,文章对比了欧洲的Techno和美国的House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这让我觉得电子音乐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分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影响力的电子音乐流派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和热情,这让我觉得,电子音乐的世界真的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也充满了值得探索的宝藏。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忠实的金属乐迷,平时关注的无非是金属乐杂志或者一些金属论坛。这次偶然翻开《音乐爱好者》九月号,我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但没想到里面关于金属乐的报道,尤其是对一支新兴的黑金属乐队的深入剖析,让我眼前一亮。通常我们看到的关于金属乐的报道,要么是千篇一律的音乐风格介绍,要么就是一些陈词滥调的“反叛”、“黑暗”标签。但这篇文章,作者显然对这支乐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从他们的早期demo,到每一次现场演出的细节,再到歌词中隐含的哲学思考,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乐队成员访谈的呈现方式,没有那种生硬的问答,而是更像一段流畅的对话,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乐队成员的个性和他们对音乐的执着。他们分享的关于创作灵感的来源,比如对某些文学作品的解读,或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都让我对黑金属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往我可能只关注音乐的嘶吼和鼓点的力量,现在我开始思考他们歌词背后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而且,这篇文章还涉及到黑金属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文化基因,这让我觉得非常开阔眼界。
评分哇,拿到这本《音乐爱好者》真是太惊喜了!我一直以来都是个十足的乐迷,但说实话,很多时候只是跟着感觉走,听到好听的就反复循环,对于背后的故事和音乐人的创作心路历程了解得并不深入。这次的九月号,我一口气读下来,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尤其是那篇关于独立音乐人转型路的文章,真的让我感触颇深。我平时挺喜欢听一些小众的独立乐队,他们的歌声里总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但很少知道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才走到今天。这篇文章里,作者深入采访了几个我关注的音乐人,他们分享的不仅仅是音乐创作的技巧,更多的是那种面对市场压力、坚持自我风格的不易。有的人为了不被主流同化,宁愿牺牲一些商业机会;有的人则在坚持和妥协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读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创作时的孤独,也能体会到他们获得认可时的喜悦。这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共鸣。而且,文章里还穿插了一些他们早期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个吉他手的初恋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或是某个乐队早期在地下酒吧演出的青涩时光。这些细节让音乐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我真的觉得,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能让听歌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评分正常阅读,不错,还行。
评分值得买的杂志。
评分好,挺不错的
评分好,挺不错的
评分东西不错,速度还很快呢
评分好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满分好评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