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6
苏德战争就其规模而言,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为激烈、人员伤亡*大的一场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双方在交锋中伤亡军人便达3000 多万,相当于美英法德在西线作战死伤总数的10 倍。虽然几十年间西方一直抨击苏联并贬低其战绩,甚至把苏军与纳粹并列。尽管苏联已经不存在,斯大林等领导人执政之误也不能掩饰,但尊重历史的人必须承认卫国战争的胜利,对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产生了巨大作用,苏联军民是战胜威胁全人类的*邪恶的法西斯势力主要的希望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军事迷们却从未停止对它的诱因、变化与结局及发生在各个战场的故事的追寻。著名军事专家徐焰将军从战争要素及战史发展的角度,专业客观的史学视角,重新品评了发生在苏德战场血雨腥风。本书既研究了上自克里姆林宫和“狼穴”中的决策,又生动展示了下至斯大林格勒巷战瓦砾堆和库尔斯克堑壕中士兵的搏斗,从多侧面、多角度、多视点做出描述,交织成一面历史的多棱镜,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全面客观的战争全景。历史图片与纪实油画的结合,从视觉上真实再现了战争场面,胜利与死亡,血腥与温存,绝望与坚定,无不一一呈现。
《铁血苏德》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东线战场上红色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残酷厮杀。从德国“巴巴萨罗”计划闪击苏联,势如破竹令苏联背水一战。到斯大林格勒大反击,苏联连续对德发动“十次打击”,并最终攻克柏林,取得卫国战争的*终胜利。5年的艰苦奋战被作者截取为十几个关键点,通过对点的重点描述和连接,贯穿起了整个苏德战场的主线,使作品精炼而有深度,是一部苏德战史“精读本”。作者以其特有的横向思维和深厚的专业积淀,将纷繁复杂的苏德战争加以梳理,使战争背后的那些有关主义、信仰、民族性格、统帅决策、综合国力等诸多要素清晰而明确。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经过“深加工”的通俗军事题材读物,兼顾了专业角度和阅读需求。在形式上,作者甄选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及绘画艺术作品,真实再现战争年代的诸多细节,使作品内容外延得以拓展,信息量巨大。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少将。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先后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延安干部学院等十几所院校的兼职教授;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曾在沈阳军区边防部队任过战士、班长、宣传干事、副指导员。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军事院校工作,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二十多年来单独撰写的学术著作已出版二十多部。有一些还被翻译成日、英文出版,有的著作还获全军科研一等奖、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还撰写过几十部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并发表过一些书法和美术作品。
序言
01 “卍”字旗同红星旗必然走向对决
02 “巴巴罗沙”计划实施令苏军措手不及
03 列宁格勒、基辅的防御战都出现悲剧
04 成为“港口舰队”的苏联红海军
05 莫斯科会战成为卫国战争首座胜利里程碑
06 1942年春夏苏军又出现新败退
07 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挡住两路德军
08 斯大林格勒反攻胜利彻底扭转战局
09 贫困的苏联产出比德国更多的武器
10 苏联以游击战在德军后方开辟了“第二战场”
11 民心士气消长影响苏德战场形势转换
12 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交锋——库尔斯克会战
13 以持续反攻收复乌克兰
14 苏联空军转败为胜最终主宰天空
15 轮到苏军在白俄罗斯合围德军
16 横扫东南欧,再激战北极
17 苏军反攻直捣法西斯德国本土
18 取得战胜德国的最大荣誉——攻克柏林
尾声
每年5 月9 日,是苏联及其后继者俄罗斯最隆重的节日。在胜利日阅兵时的检阅惯例,都是由1945 年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那面红军第150师的军旗为前导,接着是由身着当年红军服装的战士高举着战争结束时10 个方面军的旗帜,以从北至南的顺序标明着当年那几千公里的漫长战线──芬兰- 卡累利阿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第一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击败德国法西斯,是苏联和俄罗斯人民几十年如一日最引为自豪的胜利,同时史学家们也承认,“近现代史上没有一个国家为独立自由付出过如此重大的代价!”
胜利者虽不受审,却应正视自身损失
世人往往是以最后成败论英雄。1949 年12 月毛泽东首次访苏与斯大林见面时就提起以往的历史旧怨。热情的主人只以一句话便终止了对过去是非的探讨──胜利者是不受审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
斯大林说这句话自然有特殊的考虑,却反映出当年苏联历史研究中盛行的一种思维模式,即对复杂的事务只强调概念化的政治评定,重定性分析而不注重定量分析,以简单的宣传需要代替了科学研究。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以死亡2660 万人(俄罗斯《消息报》1998 年6 月25日的数字)、负伤2000 余万人的数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最多的国家。
苏军的损失远大于对手,但这与苏联当年关于自身强大、指导英明的宣传不符,因而长期避而不谈或故意缩小数字。1946年1 月苏联在战后统计人口时因混乱的户籍还未整理,概略算出死亡1500 万人,包括军人750 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战争中共死亡700 万人。1956 年,苏联批判了斯大林,赫鲁晓夫给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中首次承认战时死亡2000 万人,随后苏联却又恢复了歌功掩过的习惯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通过详细查证档案进行统计,于1991 年6 月22 日纪念战争50 周年时由国防部长亚佐夫宣布了军人因战事死亡688 万(加上被俘后遇害者共死亡866 万人),再加上平民的牺牲,全国军民死亡共计2700 万人的数字。
德国进攻苏联时,综合国力并不占优势,在西线同英国的战争还未结束。以德国二号人物戈林为首的一大批军政官员都建议在打败英国前不要再开辟东线战场, 希特勒说服他们的一句名言却是:“苏维埃政权不过是一个摇摇欲倒的破房子,只要向它的门上狠踢一脚,整个社会制度的房子就会倒下来。”
这个恶魔敢于进攻苏联,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认为经过农业集体化、“大清洗”已使苏维埃政权失去下层拥护,同时军队元气大伤已没有多少战斗力。
战争初期苏军的大败,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体制的弊病造成。僵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方式,加上刚因“大清洗”的内耗失去多数指挥人员,苏军兵力和兵器虽多却屡战屡败。更严重的是有上百万身强力壮、拥有武器的军人举手向敌投降当俘虏,这更要从政治原因上解释。幸好斯大林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加上德国要奴役和消灭俄罗斯民族的暴行唤起苏联各族人民抛弃前嫌团结奋战的热情。苏联的全部人力和民力都动员起来,又得到美英的100 亿美元援助(数量只占苏联战费的6%却有许多重要物资),还以大量鲜血作为学费掌握了战争技巧,最终打败了称为“世界头强”的德国陆军。
人们可以想象一下,若是纳粹对苏作战获胜,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也能夺取远东再压向中国关内,英美只能向法西斯阵营妥协,整个世界可能进入不知多少年的黑暗时代。罗斯福、丘吉尔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把意识形态上的敌手苏联当作盟友援助。
苏联战胜纳粹造福人类,胜利却掩盖了体制弊病
苏德战争的胜利者是苏联,斯大林时代就以“一俊遮百丑”的方式大谈胜利辉煌。后来俄罗斯人也承认,实际这场战争是一次惨胜。据卫国战争中的第一副统帅朱可夫回忆,胜利时斯大林曾感叹说:“在我们国内很难找到有哪一个家庭没有失去亲人!”
这位最高统帅本人失去了长子雅柯夫,最高苏维埃主席加里宁的儿子、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的长子、寄居苏联的西班牙共产党领袖黎巴露丽的独生子等,都牺牲于惨烈的战争中。
思想僵化、迷信盛行,这是当年苏联的顽症(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前的重要政治弊端)。反映在历史研究中,就是盛行的一种思维模式,即对复杂的事务只强调概念化的政治评定,重定性分析而不注重定量分析,以简单宣传需要代替了科学研究。
卫国战争时苏联拥有进行正义战争的精神优势,在武器装备数量、质量上也不逊于敌人,战争初期却出现大败,这就不能不反思一下战争准备和指挥的失误,以及作为其根源的斯大林体制造成的灾难。不过战后的苏联对卫国战争采取形而上学的片面总结,只言胜而忌败,对斯大林进行批判时也只限于肃反政策,对经济政治体制上的弊病讳疾忌医,这自然阻碍了国家的改革,也不能实行开放。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人,长期以僵化的观念看待卫国战争,不相信能有持久和平,国家建设的目标不是追求努力改善民生而是准备打大仗,举国成了“大兵工厂”。这种畸形发展必然要以计划经济来保持,成本利润核算、节约资源、力求精巧等现代经济观念在苏联长期不存在,国家自然无法保持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痼疾也无法以改革来解决,最终导致积重难返,国家无法以改革自我完善。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人们对眼花缭乱的苏联局势意外突变而震惊时,再回首卫国战争初期惊人的大败绩时,似乎也能从中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
铁血苏德 [A War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铁血苏德 [A War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
评分好
评分东西很不错是正版的好评
评分货物已经收到了,很多次在京东购买了,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行,图多了,字就少了
评分图文并茂,徐焰的书一直不错。
评分蛮好
铁血苏德 [A War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