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追溯瞭張愛玲的生平,詳盡地描寫瞭一些關於她的不為人知的遭遇、結識炎櫻、成年後與鬍蘭成的愛情、無光十色的成名經曆、大洋彼岸與賴雅相識相戀、老年孤老他鄉的一生,這一切,讓世人能夠完整地瞭解張愛玲美麗的一生。
目錄
前言:說不盡的張愛玲
落盡繁花
夕陽無限好
掛在斜陽外的命運
沒有時間的鍾
行將奔走的靈魂
背影,記憶裏的香氣
春日遲遲
暮色裏相依為命
父親的饋贈
一刹那的悲與喜
硃紅的快樂
嚮左or 嚮右
我的心像一根木頭
不可挽迴的腳步
晴天霹靂
看不見的網
總有撒手的一日
澌澌流走的青春
該來的總會來
撲朔迷離的前程
月色也癲狂
在你的心裏睡著月亮光
鞋裏的沙粒
一齣沒有結局的戲
一無是處的纔華
西風多少恨
最後一根稻草
人類天生地喜歡浪費
那些觸目驚心的戰事
花至荼
第一爐香
原來你也在這裏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與半個人類為敵
手心裏的月色
韆瘡百孔的愛
隻愛一點點
太平洋的風
背著故事行走的人
另一麵鏡子
漸行漸遠漸無書
人生何處不相逢
寂寞開無主
聚散兩依依
我的心是一座小小的孤島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張愛玲年錶
精彩書摘
硃紅的快樂
到上海,坐在馬車上,我是非常侉氣而快樂的,粉紅地子的洋紗衫褲飛著藍蝴蝶。我們住著很小的石庫門房子,紅油闆壁。對於我,那也是有一種緊緊的硃紅的快樂。
——張愛玲
姨太太走瞭,走得突然,就像她來的時候一樣,說不上悲喜,隻有感慨。姨太太剛走,就有消息傳齣來——黃逸梵跟張茂淵要迴來瞭!
一傢子熱熱鬧鬧,像迎接新年般,下人們告訴她說:“要迴上海瞭!高興嗎?”高興!怎能不高興呢?她還是在那裏齣生的呢,一彆幾年,真不知那庭院的蔓草有沒有瘋長,有她高瞭麼?
後來她纔從七嘴八舌的議論中拼湊齣母親歸來的真相——父親答應不再齣去亂來,攆走姨奶奶,戒煙戒賭——簡直是洗心革麵的樣子!
隻是,老話說人若改常,非死即傷。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多少年來我們聽著這樣的話長大,好叫我們在變幻莫測的命運裏摸到一點兒踏實的規律。
不過,眼下他約莫也是真心實意地悔過,已經三十多歲瞭,他的人生幾乎一眼就看到頭瞭。年輕時候讀的書,還沒等施展就過瞭效用。他領著一張過期的門票徘徊在名利的門口,末瞭,總算受瞭點兒教訓,他纔知道那些學問都是做不得真的。沒有用,還是真刀實槍的日子來得真實。
過日子,就是要有個像樣的妻子。姨奶奶當然不行。妻子對姨奶奶的反對聲言猶在耳,若要她迴來,隻能一瞭百瞭,讓自己做個“新人”,這樣的他,黃逸梵這個擁有新思想的人纔能接納吧?
幾年前她便是那樣一個要求男女平等的人,如今到歐美走瞭一遭,隻怕更甚,他能想象得到。
他已經做好瞭準備。他先行迴上海,找房子,下人們連同兩個孩子一起坐船迴來。
“上海什麼樣子?船要經過什麼地方?”她抬起一張稚嫩的臉問何乾。
老媽子不知從哪兒聽瞭消息,隻告訴她說要經過“黑水洋綠水洋”。
“我八歲那年到上海來,坐船經過黑水洋綠水洋,仿佛的確是黑的漆黑,綠的碧綠,雖然從來沒在書裏看到海的禮贊,也有一種快心的感覺。睡在船艙裏讀著早已讀過多次的《西遊記》,《西遊記》裏隻有高山與紅熱的塵沙。”
黑的似盲人的黑,綠的是瑩瑩的綠,不消許多字眼,好似已經能夠看見那海水——想象裏的海洋。
在這樣嘈雜的環境裏,她還不忘溫習下《西遊記》,日後那樣一下子紅遍天下不是沒有緣故的。
一路上伴隨著沉悶的聒噪與汗津津的刺鼻氣味,在搖晃與顛簸中,在《西遊記》的幻想裏,他們終於到瞭上海。
“到上海,坐在馬車上,我是非常侉氣而快樂的,粉紅地子的洋紗衫褲飛著藍蝴蝶。我們住著很小的石庫門房子,紅油闆壁。對於我,那也是有一種緊緊的硃紅的快樂。”
母親要迴來瞭,下人們個個高興得閤不攏嘴,他們不住地說“這下好瞭”。
——我們中國人總是有一股近乎執拗的天真,以為一個傢有父親母親便是十分完美的,於是纔有瞭寜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
下人們覺得這個傢終於像個傢瞭,有瞭女主人的傢纔像尋常人傢。盡管,太太迴來瞭,他們多少要受到點兒轄製,但中國人喜歡被管,沒人管反而有種走投無路的惶恐感。他們是慣瞭的。
父親派齣瞭最得力的下人去接母親——母親從南京的娘傢陪嫁過來的男傭人,自己也歡天喜地地去瞭碼頭。一傢子喜悅中帶著點兒不安,不知太太四年來的變化,人人麵上都喜形於色。那陣仗與等待的心情活脫脫一個賈府等著元妃省親的模樣——一波三摺,下人開著車去碼頭等瞭一下午,黃昏時候迴來告訴一傢子說太太讓娘傢人接走瞭——去瞭張愛玲的舅舅傢。
白等瞭一天!白白浪費瞭她的心事。
她特意穿著一件自己特彆中意的衣服——橙紅色的絲錦小襖穿舊瞭,配上黑色絲錦褲很俏皮。
吃罷晚飯,暮色裏她們終於迴來瞭!她和弟弟被老媽子收拾停當帶進瞭樓下的客廳。這是一彆四年後他們的第一次見麵,張愛玲在《雷峰塔》裏這樣寫著她眼中的母親與姑姑:兩個女人都是淡褐色的連衫裙,一深一淺。當時的時裝時興拖一片掛一片,雖然像泥土色的破布,兩人坐在直背椅上,仍像是漂亮的客人,隨時會告辭,拎起滿地的行李離開。
原本應當是十分快樂的會麵,然而她卻快樂不起來,原因是她的母親纔見麵就說:“怎麼能給她穿這樣小的衣服?”黃逸梵說衣服太小瞭拘住瞭長不大,又說她的劉海太長瞭,會蓋住眉毛,要何乾把她的劉海剪短。
黃逸梵總是這樣,麵對孩子總有一肚子的話,教育課聽得人頭昏腦漲。但,中國的父母又有哪個不是這樣呢?
愛美的張愛玲對此很有意見,認為短短的劉海顯得傻相——這還不算什麼,最氣人的還是她對那身衣服的批評,因為那是她最喜歡的而且也是最拿得齣手的衣服。憑什麼?
這種委屈和賭氣,很有點兒像一個滿心期待得到誇奬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拿著自己的畫作,滿以為大人一定給個響亮的吻和一連串的“真棒”,哪知卻是劈頭蓋臉的批評與訓斥——其實這原不過是黃逸梵的個性,後來的張愛玲跟黃逸梵在一起的時候,總怕行差踏錯,就此引來一頓無端說教,即便是寫信給她也從不多說生活的細節,隻一味說些“套話”——套話是最無錯誤的話,然而,也是最令人沮喪的話,因為充滿瞭距離和揣測。
這樣讓人神傷的母女關係,想來不僅讓張愛玲頭痛,隻怕更為寒心的還是黃逸梵這個做母親的人。
姑姑覺得纔見麵就這樣批評不太好,於是便轉瞭個話題,大贊弟弟小魁長得漂亮。姑姑總是這樣,一直充當她與父母的黏閤劑。可黃逸梵並不買賬,接過嘴就說:“太瘦瞭——男人漂亮有什麼用?”
若張愛玲能夠體諒她母親個性上的不討喜處,也許會發現黃逸梵未必不喜歡她。黃逸梵喜歡什麼都自己做主,看著不符閤自己意的便要一番理論,就像這個帶給張愛玲“硃紅的快樂”的石庫門房子,她也不滿意,皺皺眉說這樣的屋子怎能住人呢?
張誌沂趕緊說他早知道她必須親自挑瞭房子,這不過是暫時居所罷瞭,迴頭她喜歡哪裏就搬到哪裏。說這話的時候,這個男人對她有著怎樣的包容與愛嗬!
老媽子陪著她們說說坐坐瞭一會兒以後,天越發晚瞭,黃逸梵倦瞭,問瞭句何乾是否準備好瞭床褥,然後拉著當時隻有八歲的張愛玲說:“等你長大瞭,你就會明白——我這次迴來,隻是答應你二叔迴來替他管傢。”
“二叔”就是她的父親張誌沂。
母親算是迴來瞭,這個傢又像個能夠正常運轉的機器,從前缺瞭她這個重要人物,雖然平靜而快樂,卻總有股莽漢亂碰的興奮,到底是沒多少底氣的。
“然而我父親那時候打瞭過度的嗎啡,離死很近瞭。他獨自坐在陽颱上,頭上搭一塊濕手巾,兩目直視,簷前掛下瞭牛筋繩索那樣的粗而白的雨。
嘩嘩下著雨,聽不清他嘴裏喃喃說些什麼,我很害怕瞭……”
姑姑迴來後見到他這個樣子十分氣惱,叫瞭傢裏的下人,又請來舅舅和舅舅傢的門警——原本是舅舅請來保護傢人的,害怕一時戰亂,有人會趁機渾水摸魚,哪知道人高馬大的男人平時沒派上什麼用場,這會子倒是顯齣他的作用來瞭。
張誌沂說死瞭也不肯去,盡管他已經離死不遠瞭,然而還是不願意踏進醫生的門。張茂淵給他請瞭個法國醫生,莫非他心底裏認為洋人醫好瞭他是種侮辱不成?
一個發瞭瘋的作“垂死掙紮”的人總會有無窮的力量,幾個人捆綁著他纔將他送到瞭法國醫生那裏。那一刻,說不定他是恨這個妹妹張茂淵的,甚至懊悔讓她們迴來吧?
不管他喜歡不喜歡洋人,對待嗎啡這樣的“病癥”,洋醫生確實很有一套,住瞭一段時間院,他活著迴來瞭,完好如初。
“不久我就做瞭新衣,一切都不同瞭。我父親痛悔前非,被送到醫院裏去。我們搬到一所花園洋房裏,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傢裏陡然添瞭許多蘊藉華美的親戚朋友。我母親和一個胖伯母並坐在鋼琴凳上模仿一齣電影裏的戀愛錶演,我坐在地上看著,大笑起來,在狼皮褥子上滾來滾去……”
多麼踏實的快樂,觸摸得到的溫馨。
前言/序言
張愛玲一直以來是個說不盡的人物,有著說不盡的話題,她像一部未完的《紅樓夢》一樣引得世人對她進行各種解讀。有人說她是個天纔,纔華橫溢;有人說她性情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說她無情自私,毫無安全感;有人說她癡心,被人傷害瞭卻不知反抗……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中國,她是文藝青年口中的談資,人人都可以發錶自己對她的看法,然而卻沒人敢說自己懂得她、理解她——就像沒人敢說自己讀懂瞭《紅樓夢》一樣。
然而,這樣將她放到“神壇”上,我想她本人倒是未必願意。因為張愛玲曾經講過兩件事,一個是關於她的祖母,另一個則是關於鬍適之先生。她的祖父張佩綸曾經因為馬尾海戰失敗被罷官定罪,因為這個緣故,她的祖母李菊藕曾經跟自己的子女說“福建人最壞”——當時的中國海軍多為福建人——這自然是一個婦人的鬍言亂語,隻是因為衛護丈夫的緣故,然而張愛玲在《對照記》中卻寫道:
“西諺形容幻滅為‘發現他的偶像有黏土腳’——發現神像其實是土偶。我倒一直想著偶像沒有黏土腳就站不住。我祖父母這些地方隻使我覺得可親、可憫。”
後來她在《憶鬍適之》一文中又用到瞭“偶像的黏土腳”這個說法,足見她並不喜歡那樣被神化。她一嚮喜歡標榜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這樣害怕“高處不勝寒”的虛空,反映到她的文章中便是人性的復雜性,沒有一個徹底的人物。
她說人性是一本復雜耐讀的書,一輩子都讀不完。在她看來,我們生於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有著不徹底的道德觀——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她這些對人性的認識使得她的作品裏充滿著各種可悲可憐的人物,他們一個個鮮活而真實,也許這纔是我們熱愛她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個人都能在她的作品裏看見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
因為這些因素,我以為張愛玲自己並不喜歡我們這樣將她神化。她從不見找上門來的讀者,就連狂熱的讀者都感到手足無措,更彆提將她封為一代小資代言人瞭——任何標簽她都反感,說到底張愛玲就是張愛玲,她就是那樣真實的一個人,無須美化亦不必醜化。
正緣於此,我決心寫一本與眾不同的張愛玲傳記,算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那麼多年,我也跟廣大“張迷”一樣,是她忠誠的擁躉。
我第一次讀到她的作品便是一直廣受好評的《傾城之戀》,那一年我纔上大一。她的語言文字仿佛有種魔力,使你在初見的時候便感到一種猝不及防的驚喜。她就像一片無垠的綠色裏突然冒齣來的一朵姹紫嫣紅的花,難怪鬍蘭成日後形容她是“臨水照花人”。
從那時開始,我便嘗試著閱讀她的作品,搜集一切能夠讀到的文字,從小說到散文,從劇本到翻譯作品,從知名作品到散佚作品,我像一條水蛭樣緊緊地吸附其上,捨不得錯過任何熟悉她的機會。
這樣斷斷續續但持久堅韌的愛,距今已經十四年瞭!她的作品陪伴我從懵懂的少女到日漸成熟的女人,是她用通透的智慧教給我許多人世的荒謬與不確定。
從來沒有哪個作傢伴著我那麼多年,像老朋友一樣靜默地陪在我身邊,除瞭曹雪芹,隻有張愛玲。一部作品也好,一個作者也罷,若能陪上我們一生,這纔是對作傢最大的肯定吧。
越是長大,越是明白人世的各種無常、愛情的韆變萬化、婚姻的平淡無奇,等到生老病死已經看過,迴過頭來再看她的作品,看她那珠玉一樣的警句,常常在微笑過後有種深沉的荒涼感。
越瞭解她就越愛她,當我知道她在十二歲的時候說齣“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時,我的激賞與贊嘆簡直無法用語言來錶達——麵對她的天纔,我常常找不到閤適的語言,仿佛再好的語言在她麵前都顯得無力。這使得我在撰寫這本傳記的時候也暗自嘆息,可惜給她作傳的人纔華不及她九牛一毛。若她九泉之下有知,但願看在後輩的一片赤誠之心上,一笑瞭之吧。
麵對鋪天蓋地的關於她冷艷、驕傲、自私的言論,我實在不能無動於衷。當然,我並非否定彆人對她的評價,隻是往往有些人要麼把她說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要麼把她形容成一個感情自私的怪僻天纔。我以為這些隻是她的一麵,她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重視的側麵。
當然,她給人這樣的錯覺也絕非偶然,人們對她的瞭解多半也是從一鱗半爪的作品裏來。往往這一鱗半爪給人各種誤解,這也正是我想不自量力為她作傳的動力之一。姑且不說我們這樣的尋常人對她會有各式各樣的誤解瞭,就連她一生深愛過的男人鬍蘭成也如此。張愛玲曾對他說過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依我看,他未必懂得她。起碼在鬍蘭成作品的《今生今世》裏,我看到的是一個到處撇清責任且鬍言亂語的男人。
怪道張愛玲晚年在給夏誌清先生的信中要埋怨鬍蘭成的“糊塗”,纔隔瞭多少年的情事啊,他竟然忘記瞭——也許,不是忘記,而是鬍蘭成的天性,他天性喜歡傳奇性的故事。因而看他寫張愛玲,常常看得人雲山霧罩,仿佛飄在雲端。他自己也認為,他跟張愛玲是一對神仙眷侶。
比如鬍蘭成說張愛玲自私狠辣,又說她沒有同情布施的心——盡管他有自己看似閤理的解釋,但是,這樣誇張的語言實在讓人駭然,張愛玲白愛瞭他一場。
這樣的觀點我每每看到都要替張愛玲氣結。這說明鬍蘭成隻是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自然,這個男人是學識淵博、外形清秀、討女人喜歡的普通人。
看張愛玲的作品,卻完全感覺不到所謂神仙眷侶的仙氣,處處寫實,說到底不過是一對人間煙火情侶。這不禁讓我感到好奇,一樣的愛情,鬍蘭成的文字反倒像個女人一般,喜歡美化事物,自動屏蔽不太羅曼蒂剋的東西;反觀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留給我們的是一對尋常愛人的淒涼故事罷瞭。
鬍蘭成以為那樣寫法的必定不朽,因為已經成仙,但是料不到我們還是喜歡張愛玲的敘述,因為真實永遠比傳奇更有吸引力。盡管張愛玲寫瞭一本《傳奇》,然而她的傳奇也是普通人的傳奇,她熱愛普通人的生活,因為那是生活的底色。
一位偉大的作傢若沒有悲天憫人的胸懷與氣質,怎能寫齣不朽的藝術作品?這是無法想象的事情。張愛玲自己就說過,對於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她都同情,又說瞭這樣的話:“有時你會發現,再討厭的人若細細思量,原不過是個可憐人。”這麼明顯的悲憫,然而人們看不到,許多人跟鬍蘭成一樣,隻顧著看她傳奇的一麵,隻顧著想她驚艷的時候。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看一看張愛玲的另一個側麵。那一麵也許沒有這麵令人熟悉,但是更為樸素,至少我在那一麵看見瞭她的慈悲與質樸。
她的軌跡並非隻有香港的“傳奇”,上海的“流言”,這些隻是她漫長人生一個輝煌的起點,她還有無盡的美國歲月。她的前三十年像過山車一樣驚險刺激,五彩繽紛,她的後半生卻悠長得像永生的曆史。
上海時期的她是戲劇化的、傳奇性的,有點像小說;美國時期的她更像平平淡淡的散文。前半生她像個小說傢,後半生她更像個學者。
這些林林總總的印象,或許也難免落入“自以為是”的俗套,然而,我願意拋開既定標簽,力圖覓得一個較為像樣的張愛玲。
我自己也清楚張愛玲的偉大,我的再多努力也避免不瞭“盲人摸象”的可能。她像曹雪芹一樣,是一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深井。
韆言萬語,張愛玲是個說不盡的人物。念及我在寫這本傳記時,曾經幾次就張愛玲問題請教過張愛玲研究權威學者陳子善老師,他寫過一本《說不盡的張愛玲》,齣於對兩位的敬重,我姑且藉用一下陳老師的題目吧。
最美張愛玲:我是臨水照花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