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的一生只和学校有缘。在四所学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充满了我的全部记忆。我在北京大阮府胡同小学读完四年初小,在北京育英学校读完两年高小和六年中学,大学则在北大上了四年本科。毕业后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其前身)工作了一辈子。我的家族也与学校有缘。我父亲在清华工作了十八年,二伯父也在清华工作多年。我的四个姐姐出生在清华园。我曾两次报考清华大学,虽然曾被录取但没有去报到,而是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完成了大学的学业。
目录
一我的根在“天堂”
二上小学和“七七事变”
三中国现代养殖农业的先驱虞振镛
——“七七事变”后南迁亲友之一
四西南联大教务长樊际昌
——“七七事变”后南迁亲友之二
五我国现代数学的开山鼻祖冯祖荀
——“七七事变”后留京的亲友之一
六我国现代速记法的创始人汪怡
——“七七事变”后留京亲友之二
七“七七事变”后留京的其他亲友
八北京沦陷后的家
九育英学校
十育英的教学和老师
十一我的“不治之症”
十二我的两个台湾姐夫
十三上大学
十四我的大学老师
十五大学生活
十六大学毕业参军
十七镇反运动
十八向苏联学习和部队正规化
十九1957年公私两件大事
二十学校搬迁
二十一学校分家
二十二转业和文革
二十三三次下乡
二十四复课和科研
二十五改革开放
二十六寻亲
二十七国际学术交流
二十八解体前夕的苏联
二十九欧美印象
三十生平第二次住院
三十一八十岁生日
三十二丰收的二十年
三十三旅游杂谈
附录一主要著译及论文目录
附录二荣誉称号及获奖
附录三工作经历
附录四年表
参考文献
跋
精彩书摘
《樊昌信教授校园纪事:清华、北大、育英、西电与我》:
除了我外,茅於宽教授也积极建议。于是,学校成立了一个煤气小组,将我和茅於宽两人吸收进由后勤部门干部为主组成的小组,一起研究如何落实。
当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联合附近的6个单位集资共同建立一个煤气发生炉,为这6个单位供应煤气。除了我校外,其他5家是: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隔壁的导航研究所和在边家村附近的光机所及计算所。把这个方案提交给西安市政府后,西安市政府回复的建议是:把这6家的集资交给西安市政府,政府将把天然气从陕北输送至西安管道的敷设计划,改为优先敷设到我们6家附近的城西南郊区。这样的计划变化能使我们提早约十年使用上天然气。
多年的封闭锁国使我国的国情和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多方面的差距。这次去美国访问,陪同的一位华人说很想带我们去参观一下超级市场,但是没有时间了。我也非常想一开眼界,以为那是非常神奇的事物。今天在中国超市已经是遍布各地了。在两年后我又一次赴美国开会时,住在酒店中要发一封信。美国信封的封口处和邮票都预先涂有胶水,只需将其弄湿就可以粘上了。我用的从中国带去的信封的封口处是没有胶水的,所以只好跑到酒店前台想借用胶水。前台的服务员听我要借用胶水,一脸愕然。前台没有胶水,经过我解释后,他借给我透明胶带用来封口。这件小事也使我感到中外的差别。今天,电子邮件被广泛使用,人们已经很少使用传统邮政通信了。加上短信、微信等的快速发展,中外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不存在了,甚至中国早已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在十多年前一位美国教授来我校访问时,惊讶地对我说,他发现当时在中国即使在三星级酒店房间内大多都有因特网可免费使用,而在欧洲许多国家的酒店中还没有因特网可用。
……
樊昌信教授校园纪事:清华、北大、育英、西电与我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