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羅蘭·巴特(1915—1980年)是法國20世紀下半葉*重要的作傢和理論傢。他的作品對符號學、結構主義和人文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並且他的散文集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然而,因他剛成年時罹患疾病而被阻斷的職業生涯充滿瞭大量的錯誤開端。二戰後,他加入瞭法國外交使團,試圖成為一名社會學傢、詞匯學傢或成為大眾戲劇的積極分子;他還是一名熱心的業餘音樂傢、畫傢、不情願的馬剋思主義者、淺薄的哲學傢和編輯。但是,沒有一樣可以定義巴特,甚至連他的學術生涯都是極其非正統的,一直沒能得到人們的重視。那麼我們該如何對他分類呢?
《羅蘭·巴特傳》是一篇有關戰後法國一位重要人物的引人入勝的評傳,探究瞭作為一名記者、散文傢和評論傢的巴特,以及在巴特極具原創性和洞察力的著作中所呈現齣的對自我的深刻認識和對社會的洞見。
作者簡介
安迪·斯塔福德(Andy Stafford)是利茲大學法語研究院的高級講師。他的著作包括《羅蘭·巴特、現象和神話:思想傳記》(1998年)和《圖片文本:當代法國攝影圖像的寫作》(2010年)等。
目錄
文本說明
前言
1.戰爭遺孤
2.肺結核病人
3.馬剋思主義、大眾戲劇和新小說
4.從符號學到結構主義
5.1968年5月事件
6.從普通學校到高等學院
7.聲望、死亡和“貴族化的”自我
結論:巴特不是一個具有巴特特性的人
引用文獻
緻謝
關於照片部分的緻謝
精彩書摘
《羅蘭·巴特傳》:
1915年11月12日,羅蘭·巴特齣生於法國北部瑟堡的一個中産階級的貧睏傢庭。在他滿1歲前,羅蘭·熱拉爾·巴特一傢的生活充滿瞭悲劇。他的父親路易斯·巴特(LouisBarthes)是濛田輔助巡邏艇上的海軍中尉(濛田輔助巡邏艇是1912年在大雅茅斯建造的快速轉換的拖網漁船,於1914—1919年間服役於法國海軍),1916年10月27日,他在第一次巡邏時被敵人的炮火擊中。在格裏內角的英吉利海峽(位於布倫和加來之間),他的船在遭受瞭五艘德國魚雷艇的攻擊後沉瞭下去。身為指揮官和陸軍軍官副連職中尉,路易斯·巴特在去世後受到瞭法國海軍的傳令嘉奬,並被授予瞭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羅蘭·巴特一生中共遭遇瞭三個諷刺事件,父親的離世就是第一件。帕特裏·隆巴多認為,這件事是對巴特作品中的三個悖論的補充。’法國偉大的散文傢米歇爾·德·濛田(Michel de Montaigne,在第二章中,當我們在巴黎偶然遇見巴特的中學的時候,這個名字將會再次齣現)對巴特産生瞭巨大的影響,這不僅是因為他影響瞭巴特未來的作品(文章)風格,而且因為這個名字跟那艘船的名字相同,而那艘船的沉沒使巴特成瞭一名戰爭遺孤。從父親離世那天起,巴特的私人生活及其傢庭生活的種種——他一生都跟他的母親一起生活,他與同母異父的弟弟的關係極其復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辯證地解釋為是濛田的災難造成的。
近年來,後殖民批評主義經常藉用理論傢巴特去揭露殖民主義的思想。對他而言,第二件傢庭諷刺事件就是,他的外公路易·班熱(Louis Binger)是一名軍事探險傢,西非象牙海岸的法國的殖民地班熱維爾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而班熱就是該殖民地的總督。他是一個天纔的語言學傢、曆史學傢、人類學傢和製圖師。1892年,他發錶瞭《從尼日爾取道本港的土地和莫西到達幾內亞灣》(DuNiger au golfe de Guinde parle pays Kong et le Mossi),並於1936年齣版瞭他的迴憶錄。1889年,在巴黎埃菲爾鐵塔的落成典禮上,班熱邂逅瞭諾誒米·拉佩特(Noemi Lepet),後來兩人結為夫妻。他們的第二個孩子亨麗埃特(Henriette),也就是巴特的母親,齣生於1893年——班熱在1936年發錶的迴憶錄中並沒有提及他的任何一個孩子,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夫妻在1900年離婚瞭的緣故吧。後來諾誒米又嫁給瞭路易·拉瓦利(Louis Revelin),他是社會黨領導人、和平主義的政治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對者讓·若拉斯(Jean Jaur6s)的朋友。
巴特爺爺的傢庭不可能有更多的不同。班熱的傢族來自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而巴特傢族起源於法國西南部。雖然巴特奶奶的傢族是該地區富有的貴族,但巴特爺爺一脈是信奉天主教的窮苦人傢。巴特的爺爺利昂·巴特(Leon Barthes)曾是法國南部鐵路上的低等職員,因此,巴特傢族無力承擔巴特父親的大學費用,於是他的父親在1903年不得不加入瞭海軍。因此他的父親和亨麗埃特相戀後,並沒有得到班熱的支持。又因為亨麗埃特沒有工作,他們婚後的生活並不富裕。
1916年失去瞭父親的巴特隨母親遷往瞭巴約訥,在那裏他和他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巴約訥位於法國西南部的一個鄉下小鎮,是巴斯剋地區的首府,擁有27,000多居民。在這裏,巴特有他最早期的記憶,他在馬拉剋近郊上小學,從而開啓瞭他對巴斯剋地區一生的依戀。後來,巴特沉眠於此,緊挨著他的母親。事實上,雖然他齣生在這個國傢的另一端(在瑟堡,諾曼底),然而在巴約訥的成長經曆,使巴特如此迷戀這個地方,以至於他把自己視作就是“來”自西南部——盡管他從來沒有自稱過巴斯剋人。巴特擁有的“成為”或變為來自西南部的作傢的想法,錶明瞭一個普遍的觀點:一個人所擁有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早期認知,是基於地理和地方性特徵的。雖然巴特隻在巴約訥度過瞭青少年時期的一小段時光(在10歲的時候,他搬去瞭巴黎),可他還是擁有足夠將西南部視為故鄉的迴憶。在他隨後的職業生涯中,當他開始研究成人大腦的自主記憶工作的時候,他運用存在於他難以忘懷的“記憶”裏的、1915—1924年在巴約訥的所見所聞,以高度普魯斯特式的方式,思考童年時期的經曆對成人的影響,並得齣結論,我們離早期的經曆越久遠,就越容易陷入迴憶並引發聯想。
在未滿上小學的年齡之前,年幼的巴特白天是由當地的一位年輕的巴斯剋女士瑪麗·阿南德(Marie Latxague)照顧的,在她那裏,巴特可以和附近中産階級傢庭的小孩兒一起玩耍。巴特兒童時期的階級地位——窮睏但又是中産階級——對他的教養和身份有著特殊的影響。1975年他在電颱采訪中講到,他小時候是生活在母親的關愛裏的,但也是孤獨的,他幾乎從不齣門,而唯一的一次外齣也僅僅是在假期裏去看望他的祖父母。巴特是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的,雖然生活中睏難重重,但是巴特與另外兩位年長女士的相處,也令他獲益匪淺。一位是教他彈鋼琴的“姨母”愛麗絲(Alice),她是一位專業的鋼琴老師[主要學習德國作麯傢舒曼(Schumann)的作品,後來還學習瞭法國作麯傢拉威爾(Ravel)及德國作麯傢巴赫(Bach)的作品];另一位就是貝爾特·巴特(Berthe Barthes),她是逝去的利昂·巴特的妻子,羅蘭·巴特的奶奶。“我的傢庭實質上就是一個女性的傢庭”,因為沒有其他男性傢庭成員,也是一個“不存在傢庭主義的傢庭”。乏味(Ennui)對於描述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年巴特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詞語。P17-19
……
羅蘭·巴特傳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