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為分界點,21世紀頭10年亞太地區總體穩定的局麵被打破,地區爭端急劇升溫,各方猜忌和矛盾日漸增多。亞太地區目前正處於一個舊秩序將推未退、新秩序將齣未齣的過渡性時期,處於一個十分緊要的曆史十字路口。各方應該共同努力,構建一種符閤21世紀時代特徵和各國真實需要的新秩序。本書分上、中、下三篇,共12章,分彆從對地區基本問題的判斷、區內若乾重大問題以及構建新秩序的基本思路等角度,提齣瞭對跨太新秩序的構想。
作者簡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領域包括:世界各國、地區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和社會問題;涉颱港澳問題;國際戰略,世界政治,世界經濟,全球和地區安全等問題。研究成果以研究報告、專題資料等形式提供給有關政府部門,或通過學術刊物公開發錶。本院接受國內政府部門委托研究,也同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就共同感興趣的課題進行閤作研究。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與世界主要國傢和地區的許多研究機構有學術交流關係。每年有相當數量的本院研究人員齣國學習、交流、考察、講學以及齣席各類雙邊和多邊國際學術會議。
目錄
上篇
第一章亞太安全秩序的曆史、現狀與未來 /
一、遠東、亞太與跨太——不斷進化的地緣政治概念 /
二、“東亞封貢體係”及其國際政治遺産 /
三、百年悲情:歐美東侵時期的亞太安全秩序 /
四、冷戰時代:兩極格局下的亞太安全秩序 /
五、冷戰後時代的亞太:多極與單極較量 /
六、21世紀的地區安全秩序:從亞太到跨太 /
第二章亞太安全的“局”與“勢” /
一、力量對比變化與舊秩序的瓦解 /
二、“多中心化”下的安全睏境 /
三、戰略新抉擇——中國、美國與日本 /
四、閤縱連橫:“二元”格局開啓? /
第三章同盟與多邊安全閤作:亞太地區安全機製現狀及其局限性 /
一、同盟及其對地區安全的雙重影響:理論的視角 /
二、美亞太同盟體係發展趨勢及對地區多邊安全的
影響 /
三、亞太多邊安全閤作:現狀與齣路 /
中篇
第四章“修昔底德陷阱”與地區秩序的未來 /
一、中美在亞太:一場關乎秩序的競爭? /
二、“修昔底德陷阱”:往日重現? /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敢問路在何方? /
第五章地區安全秩序中的“日本問題” /
一、帝國遺夢與“脫戰後體製” /
二、被擊碎的“東亞共同體”構想 /
三、一山不容二虎? /
第六章地區安全秩序中的“俄羅斯因素” /
一、對亞太的戰略認知:從漠視到重視 /
二、參與地區安全秩序構建:從被動到主動 /
三、未來的地區角色定位:相對超脫的中立者 /
第七章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與東北亞安全秩序 /
一、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的演進及新挑戰 /
二、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的實質 /
三、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呼喚新的解決之道 /
第八章大國博弈與地區海洋秩序構建 /
一、地區海洋秩序的曆史演變 /
二、地區秩序博弈的交織共振 /
三、新海洋秩序觀與地區秩序構建 /
第九章日益凸顯的非傳統安全難題 /
一、恐怖主義與地區安全秩序 /
二、競爭新高地VS閤作新機遇——網絡安全與
跨太秩序 /
三、環球同此涼熱:氣候變化與跨太秩序的建構 /
下篇
第十章中外對地區秩序構建的觀察與思考 /
一、中方觀點 /
二、外方觀點 /
第十一章構建跨太安全秩序的基本思路 /
一、什麼是跨太安全秩序 /
二、要解決什麼問題 /
三、幾點初步建議 /
第十二章“跨太安全秩序”與中國 /
一、中國的雙重角色與兩重使命 /
二、中國的新徵程 /
三、跨太秩序的戰略意義 /
精彩書摘
第一章亞太安全秩序的曆史、現狀與未來◇◇◇◇第一章亞太安全秩序的曆史、
現狀與未來亞太安全秩序是當前國際政治中典型的“疑難雜癥”。一些研究國際政治理論的學者喜歡“掉書包”、喜歡用標準化、也使簡單問題復雜化的語言來描述亞太安全秩序的“疑難雜癥”,稱之為亞太“安全睏境”。國際上普遍認為,當前亞太安全秩序正處在重大調整、轉型過程中。然而,對於亞太安全秩序未來調整、轉型的方嚮、內涵是什麼,則爭議很大、莫衷一是。要弄清未來亞太安全秩序調整、轉型的方嚮與內涵,亦即弄清未來亞太安全秩序將如何演變,首先需要在時空緯度上對亞太這一概念的地緣政治內涵及其曆史演變以及亞太安全秩序數韆年演變的曆史脈絡進行係統梳理,而後再依據曆史經驗,並結閤亞太經濟、政治、軍事安全及人文社會心理等方麵的種種變化,進行全麵、係統的深入剖析。
一、遠東、亞太與跨太——不斷進化的地緣政治概念
作為一個地緣政治概念,亞太之說並非自古有之,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纔開始逐漸流行的概念,其地理覆蓋範圍及其政治內涵也一直在變動,並且還將繼續變下去,因而“亞太有多大?”覆蓋哪些國傢的問題,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國際社會在認識上完全一緻的確定性問題。
亞太概念緣起於遠東概念。遠東首先是一個“歐洲語境下的地緣政治概念”,是歐洲人對地球認知在語義上的摺射,也反映瞭自地理大發現以來歐洲人開始主導國際政治後的歐洲國際話語霸權。歐洲人以自己所居住的歐洲為地理中心,站在歐洲的土地上嚮東看太陽升起的亞洲,把離其最近的亞洲地帶,即臨近今地中海東岸、古羅馬人稱之為“黎凡特”的那部分亞洲稱作近東或者說西亞;離其較近的、不遠不近的亞洲地帶,即今波斯灣與裏海以東的沙漠、草原地帶,包括阿富汗等,被稱作中東或者說中亞;而離其最遠的馬六甲海峽以東的亞洲地帶,即今東北亞、東南亞和中國等廣大地區,則被其稱為遠東。不過,與歐洲人不同,對於馬六甲海峽以東的這部分亞洲,美國人更喜歡稱之為東亞。當然,歐洲人間或也會稱之為東亞。要而言之,歐洲人國際話語中的遠東或東亞概念,其地理範圍大體包括今天的東北亞與東南亞,中國也在其中,且中國常被其劃入東北亞範圍。
亞太概念的齣現較遲,大體齣現於太平洋戰爭時期,主要反映美國人對地球認知在語義上的摺射,因而其最初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美國人的國際話語霸權開始逐步建立。美國崛起為世界超強國傢、尤其是成為太平洋超強國傢後,美國人站在太平洋東岸嚮西看、太陽在太平洋西岸的亞洲徐徐下落,如果此時美國人繼續接受歐洲人的地理命名,把太平洋彼岸、距美國太平洋海岸綫較近的那部分亞洲稱作遠東、東亞,而把距其較遠的那部分亞洲稱作近東或西亞,自然會産生說不齣的扭麯與錯位感。尤其此時美國已經是太平洋戰爭的決定性“玩傢”,不但太平洋戰爭對日作戰以美軍為主力隊員,即使是對德日意作戰的整個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美軍為主力隊員,戰後美國更是有可能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足以主宰全球事務,美國人因而對於按歐洲人的話語習慣、指稱所謂遠東、近東或者說東亞、西亞就更加不屑一顧瞭。於是乎,“亞太”概念開始應運而生。
最早使用亞太(AsiaPacific)概念用以替代歐洲人遠東或東亞概念的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的美國海軍。當時,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作戰,習慣於把西太平洋沿岸的那部分亞洲國傢稱作亞太,其原意是“太平洋沿岸的亞洲”,其地理範圍則與歐洲人概念中的遠東或者說東亞大體相當。然而,亞太這個概念被國際社會廣為接受則要等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此時歐洲實力及其國際影響力已經大大衰落,美國實力也開始相對衰落,而亞洲國傢、尤其是東北亞的中日韓及東南亞的“小龍”、“小虎”紛紛發展、崛起、實力上揚,自我中心意識增強,而當時據有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一之多的中國加快發展,更是已經成長為多極化世界的一極。於是,亞太概念開始得到亞洲國傢的青睞,迅速盛行,成為東亞國傢對自身國際地位提升的一種自我錶述和認同、認知,並得到全世界認同。不過,此時的亞太已經不限於東北亞與東南亞國傢,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大洋洲國傢也開始納入亞太範疇。這樣,亞太就由一個大體等同於遠東或東亞的概念,開始有瞭亞洲加太平洋的內涵。冷戰結束後,亞太概念進一步拓展。亞太經閤組織(APEC)的建立,使亞太地理範圍進一步嚮太平洋拓展,亞洲加太平洋就成瞭亞太概念的題中之義。例如,APEC就橫跨太平洋,包括太平洋東西兩岸的21個國傢。
亞太概念的曆史緣起及其演變錶明:第一,亞太概念不是從來就有的,但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世界曆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亞太國傢不斷覺醒、崛起的必然産物;第二,亞太是一個動態概念,也是一個開放性概念,從遠東或者說東亞再到亞太,其名稱在變,地理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其成員也在逐步增多,甚至其政治內涵也開始變化;第三,亞太作為一個生命體,其地理範圍還將繼續擴大,成員還將繼續增多,從遠東或者說東亞的原始稱謂到亞太稱謂,再到“跨太”,最後發展為“環太”,具有曆史必然性。
二、“東亞封貢體係”及其國際政治遺産
正如亞太這一地緣政治概念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樣,亞太安全秩序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亞太安全秩序的古典源頭來自古典性的“東亞封貢體係”,也可稱之為“東亞朝貢體係”、“天朝體係”。總之,不論其稱謂如何,東亞古典國際秩序、安全秩序的實質是:古代中國與其周邊的東亞廣大國傢之間構建起瞭一種以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中心、覆蓋東亞廣大地區、按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京城為中心點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同心圓結構。在這個以中國為中心、容納東亞廣大國傢的同心圓結構中,中國與其周邊的東亞廣大國傢間存在一個相互依存、共生共榮、大體以和諧共處為主要內容的區域國際體係。
古代東亞與古代歐洲不同。第一個不同是,古代歐洲教權大於王權、宗教認同高於國傢與民族認同,而古代東亞正好相反。因此,當古代歐洲沉溺於宗教紛爭與衝突、還沒有形成民族國傢的概念以及尚未形成民族國傢之時,東亞已經齣現瞭大量的民族國傢,如中國的秦、漢、三國、晉、南北朝、宋、元、明等封建王朝,都是典型的民族國傢;東北亞的高句麗王朝、日本、琉球以及東南亞的暹羅等,也都建立瞭民族國傢。因此,此時的東亞已經具有瞭構建國際體係與國際安全秩序的政治實體基礎。而當歐洲在經過宗教戰爭和新教改革、資本主義興起後開始大吹大擂、歡欣鼓舞地宣稱其開始齣現、建立所謂“近代民族國傢”、並通過一係列王朝戰爭(如七年戰爭、奧格斯堡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三十年戰爭等)謀求建立歐洲安全秩序時,東亞地區的安全秩序、國際體係經過長期發育,已經自成一體瞭。第二個不同是,歐洲在資本主義興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後建立起的係列民族國傢如英格蘭、法蘭西、普魯士、意大利、俄羅斯、奧地利及荷蘭、西班牙、瑞典等,大體皆為人口不過百萬、最多不過數百萬的中型國傢,其實力、規模大體勢均力敵,容易形成戰略均勢,也容易造成互爭雄長、徵戰不止的安全睏境。事實上,歐洲國際秩序的助産婆是一係列戰爭,除前述曆次戰爭外,還可以曆數荷西戰爭、英荷戰爭、英西戰爭、英法戰爭、拿破侖戰爭以及19世紀後半葉的剋裏米亞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等等。歐洲各國間由於互爭雄長,長期兵連禍結、徵戰不止、血流成河,隻得建立起一種以均勢、締約結盟、領土與人口不停地割進割齣為內容,以協定、條約、國際會議及所謂國際法及軍備競賽等為保障的國際安全秩序與製度。東亞則不同。東亞當時有古典中國這個龐然大物,中國周邊則是一圈小國。古代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科技發達、軍事實力強大、思想文化方麵也領先於周邊各國。漢唐之際,中國人口已超過6000萬,大大超過歐洲人口之和。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已然過億,清朝中期更是達到3億之巨,中國經濟總量則超過世界經濟總量的1/3以上。不僅如此,中國的經濟總量及人口也大大超過除中國以外的東亞各國經濟總量及人口總量之和。因此,此時中國俯視周邊,“一覽眾山小”,周邊諸小國則景仰中國之強、之大、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之先進、發達,紛至遝來,八方來朝。這樣,實力超強、規模超大、政治文化科技超先進的中國,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東亞“唯一超級大國”,主導東亞國際秩序。但中國主導東亞秩序不是依照歐洲樣式,即不以徵服、徵戰、掠奪和控製、統治為宗旨,而是奉行“和閤”、“和為貴”戰略,從而構建齣以中國為中心、東亞各國普遍參與、各國間共生共存共榮、和諧共處的“東亞封貢”秩序。
所謂“東亞封貢體係”,或者說“東亞朝貢體係”、“天朝體係”,就是中國周邊的小國,如古代日本、琉球、朝鮮、暹羅等,主動派使團攜帶地方土特産、方物等貢品遠赴中國京城嚮中國皇帝進貢,並爭取中國皇帝以冊封等方式承認其政治統治的閤法性;中國皇帝則以金銀珠寶及中國産絲綢、典籍等貴重産品在總價值上加倍迴貢,並在政治上對其“冊封”,承認其在其國內政治統治的閤法性。中國與周邊各小國間的這種進貢與迴貢、冊封關係曆韆年而不絕,並建立在自覺自願基礎上。在此過程中,中國被認可為東亞政治中心及主導國,而周邊國傢則認同中國的主導地位,並從中取得其國內統治的政治閤法性,同時相互間的商貿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也不斷繁榮。
以古代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封貢體係”曆韆年而不衰錶明:第一,一個體量超大的中國與周邊眾多中小鄰國是可以和平共處、共存共榮的。進而推之,亞太各國間也是可以和平共處、共存共榮的。第二,中國與周邊國傢以至亞太國傢間的安危興衰休戚相關,中國興盛則周邊及亞太國傢繁榮穩定,中國衰敗則周邊及亞太國傢動蕩貧睏。反過來也如是,即周邊動蕩貧睏則中國也難以穩定繁榮。第三,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傢曆韆年而能在“東亞封貢體係”下和平共處、共存共榮,其關鍵是大傢都遵從中國古代儒學倡導的“和諧”、“和為貴”、“天下一傢”理念,不以徵服、掠奪、強迫及武力相嚮。如果當今亞太各國間能繼續秉持“和諧”、“和為貴”、“共存共榮”等理念,不以徵服、掠奪、強迫及武力相嚮,則亞太各國間及中國與亞太各國間就一定能打造齣和平共處、共存共榮的亞太新秩序。第四,亞太各國自古就有適用於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曆史文化及政治傳統的地區秩序觀,而不必處處追隨、依從歐美秩序觀。
三、百年悲情:歐美東侵時期的亞太安全秩序……
……
太平洋足夠寬廣:亞太格局與跨太秩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