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城風流》作者詩人、攝影傢廖偉棠以敏銳的視角、感性的文字和耐人尋味的攝影作品,嚮讀者展示瞭中環的高樓大廈、太平山俯瞰香江兩岸等普通遊客“看不到的香港”,《我城風流》分為我城風流、局外人、異托邦、微物之神等篇章,通過二樓書店、百年電車、地攤、自由藝術傢、城外漁村等為地道的題材,為我們展現一個*加真實、有味的香港。
作者簡介
廖偉棠,1975年齣生,詩人、作傢、攝影傢。居香港,曾居廣東、北京、意大利。1990年開始寫詩,齣版詩集《少年遊》、《野蠻夜歌》,散文集《花著身》、《衣錦夜行》,評論集《反調》、《波希米亞香港》、《遊目記》,攝影詩文集《尋找倉央嘉措》以及小說集、攝影集等二十餘本。曾獲香港青年文學奬,香港中文文學奬,颱灣中國時報文學奬,聯閤報文學奬、花蹤文學奬及香港文學雙年奬,香港藝術發展奬2012年年度作傢,獲邀參加鹿特丹國際詩歌節、颱北國際詩歌節等。
目錄
序
對話廖偉棠——廖偉棠:城市的遊蕩者
我城風流
漸入秘境——香港島的日與夜
電車上那個虛構的香港
香港盛衰記異
上海街與天樂裏
迷失在銅鑼灣
局外人
鴛鴦蝴蝶派
“九龍皇帝”與地書
地攤命運
解放西洋菜南街
樹的枷鎖
香港之老,香港之死
異托邦
飛地與過客
海濱的詩
在下雨之前跳舞
尋春田花花不遇
風雨逍遙人
微物之神
砌石、狩獵、犁田與寫作
鳥人越山
坪洲哪吒
春雨與良朋
長日與良夜
東湧灣畔的社戲
香港月圓缺
東湧日和
三個奧登
陰雨山之詩
精彩書摘
《我城風流》:
一個城市如果要持續過百年的魅力,僅僅靠花樣百齣的旅遊項目肯定是不夠的。它的神秘往往來自日常,日常是為瞭讓旅客錯過的,卻永遠為潛心於此的人保留。遠離購物中心的繁盛,港島老區纔是那些藤蔓的根係所在。
請忽略每晚準時開始歌舞升平的“幻彩詠香江”,維多利亞港的暮色可以更朦朧、更曖昧不明。關於這21世紀的香港,我能說些什麼?對於我來說,這個喧囂蒸騰的城市,不過是一個氤氳幻象。當然,這城市全然是現代的,它既不是宣傳品上的烏托邦,也不是潔癖者臆想的黑暗深淵。在旅遊海報以外,總有另一個香港在等候著我。
讓我們就從維多利亞港南岸齣發,一路嚮南。中上環的老巷子還有老香港的淳樸味道,雖然“雪廠街”早已沒有造雪(其實是加工從美國阿拉斯加運來的冰塊)的工廠:“歌詩賦街”更與文人墨客無關,隻有新式餐館;“戲院裏”的戲院已經被新建的樓宇層層包圍,己找不到舊時光影。隻有擦皮鞋的老伯數十年如一日仍在路旁,等待散場的、趕場的、過路的人,一齣齣戲在他們背後上畫落畫,和他們無關。他們頭頂的廣告牌也換瞭又換,而他們,正如小豬麥兜說的,“韞餐晏仔食睹(不就賺一頓午飯罷瞭)”,一坐就坐瞭幾十年。
滄桑之餘,香港島還有其奇幻在,比如說深夜走過結誌街,水果攤和菜市場都已經收檔,街道寂寞而殘舊,你抬頭突然看見一條巨大的魚,仿佛動畫片裏的夢境。這條魚躋身中環的高樓之下,甚至露齣瞭支離的骨架,但仍不顧一切地發著金黃的光。比如七月來到卅問(地名,近士丹頓街,曾有石屋三十間,故名),仍有“盂蘭盛會”,燒紙紮衣冠、鬼王等祭奠遊魂孤鬼,人偶上火星升騰,高過中環海旁金銀,你會想在此聽一麯南音《男燒衣》或者《客途鞦恨》。
白晝的香港島也不失其神秘,尤其是遊客罕至的南區。過瞭西環,長長的薄扶林道從香港大學開始。香港大學的美,早就被張愛玲祖師奶奶寫盡瞭——雖然她並非像個旅遊作傢那樣直接贊美,但你走到陸佑堂等老建築的陰影之中時,你纔明白為什麼有如此超然的氣息籠罩著她的人情世故,因為香港大學,在香港一直是一個超然的所在,無論美學風格還是其以書捲入世的姿態。薄扶林道開端處的“學士颱”當年為大學教師及知識分子居住地,馬路對麵走進去,一道山泉下麵,就是大詩人戴望舒故居“林泉居”的遺址。
薄扶林道南端以南還有一個秘境,村上春樹的“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頗能形容,雖然在和熙的陽光與碧海蕩漾環抱之中,此地絕不冷酷。這是香港仔的華富村和華貴村,就在村與村交界,一綫藍得耀眼的海水波光指嚮一個海上神社一樣伸進海水當中的小小天後廟,一下子穩住瞭前方太平洋的搖蕩,三五個老人在此海泳,載浮載沉,如空遊無須依傍。天後像的對麵就是南丫島——它已經成為香港旅遊熱裏首先“淪陷”的離島,遊人如織,哪比得上這邊的冷清幽寂。
但能感到過於喧囂的孤獨——迴頭看背後的小山坡,滿山遍野都是遺棄的佛像——不全是佛像,還有孫悟空、耶穌、天使等,甚至還有招財貓。它們亂中有序,被村民們巧妙地依著山勢羅列,活脫脫就是一個野趣橫生的小仙境。眾仙喜樂,唯獨一個——竟然有一個魯迅的白瓷像孤獨地立在山壁一隅。
魯迅先生是襯得上這裏的寂寞的,這片海也曾是魯迅和蕭紅來香港都看過的海,非常民國的一片舊海。我猶豫過是否要在文章中介紹這個秘境,轉念又想,如果真有人為著這漫天神佛或者寂寞的魯迅先生而來,倒應該獲得這片碧海作為奔波的慰安。
由此信步走到香港仔灣畔,是香港最文學的南區。背後是海和小漁船,一抬頭,對麵的山上就是香港仔華人永久的墳場——多少好幽靈在此,青山有幸埋秀骨,蔡元培的墓也在此。“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海濤閑話。”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戴望舒的詩——《蕭紅墓畔口占》。我有一組詩就以此為本寫成,名為《海濱墓園》,祭此和港島淺水灣有關係的三人:以淺水灣酒店為背景寫《傾城之戀》的張愛玲、在淺水灣埋葬一半骨灰的蕭紅、冒險夜祭蕭紅的戴望舒。
“麗都酒店門前北行一百七十步,轉身嚮南,我短暫的安息處”寫的是蕭紅;“淺水灣酒店的波斯掛毯,風兒鑽過它被流彈擊穿的孔眼,青黃的山麓緩緩地暗瞭下來,不是因為風吹著樹,也不是雲影飄移著無數,而是她突然看不清楚這小路”寫的是二十二歲的張愛玲;“你來到這裏坐下,像一把煙鬥。夜氣混凝,全世界都來到這裏,成為黑夜的一部分,你坐在其中,因為一束紅山茶,而成為瞭黑夜的中心,短暫地成為瞭黑夜的中心”寫的是守候在蕭紅墓前的戴望舒。
和我一起造訪此地的香港詩人陳滅說,他最喜歡戴望舒,和我一樣喜歡他寂寞的況味、在曆史與革命中間淡入淡齣的從容。其實對麵山的蔡元培先生又何嘗不是?記得2009年我曾拜祭蔡先生,給他帶瞭一支白菊,那天是日食日。
與清麗的港島相比,維多利亞港北麵早已變得麵目全非。變化最大的,恐怕是廣東道,這裏已經徹底變成購物團的樂園,即便是幾年前纔完成活化保育的尖沙咀水警總部也隻有一個古跡的殼,四麵八方塞滿瞭名牌商店。不但廣東道,整個尖沙咀都在變成一個大購物中心,我最傷感的是位於樂道4號的舊樓,這裏是鮮為人知的蕭紅故居。蕭紅避難香港的40年代,在那裏寫下她最好的幾部小說,現在那裏拆清瞭小樓,蓋瞭一個super mall,說是最新最強,實則韆人一麵,我一點進去的欲望都沒。
……
我城風流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