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许晖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345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877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伴着人血的腥味而打开的“香料之路”,血腥味被这条距离遥远的路上香料的香气给掩盖了起来,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只顾着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全球化贸易欢呼,并尽情地享用着经由这条道路输入的香料以及其他物品。是的,香料是无辜的,而殖民者的原罪将永远会受到拷问和审判。
  本书选取了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十四种香料,分别是胡椒、丁香、安息香、乳香、沉香、郁金香、苏合香、龙脑香、旃檀、肉豆蔻、肉桂、合欢、没药、龙涎香,详细为读者朋友们讲述它们的传播路线、功用以及在各自文化谱系中的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旅居云南。
  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等。
  著作:《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辑)、《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辑)。
  其语言文字类系列图书曾高踞台湾诚品书店畅销榜40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胡椒:昂贵的“希腊人的热情”
丁香:世界上最早的口香糖
安息香:“外道天魔皆胸裂”的辟邪之香
乳香:来自东方、庆贺耶稣诞生的神圣香料
沉香:散发着宗教和美人的双重香气
郁金香:秬鬯芬芳
苏合香:顶着香料之名的舞蹈
龙脑香:为唐朝人带来了南方的温暖气息
旃檀:把中国女人的嘴唇染成了“檀口”
肉豆蔻:杜牧不是老流氓!
肉桂:凤凰在焚烧肉桂的香气中复活
合欢:罗马人眼中的“丝绸树”
没药:东方公主那苦涩的眼泪
龙涎香:烟缕竟然可以用剪刀剪断!

精彩书摘

  肉豆蔻:杜牧不是老流氓!
  美国汉学家爱德华·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对“豆蔻”做了简要的辨析:“‘豆蔻’是一个集合词,包括中国土生的和外国的品种……但是豆蔻的分类学是一个非常混乱的问题。”
  事实也正是如此,豆蔻的各种类别及其别名简直可说是令人眼花缭乱。为简省起见,本文仅仅辨析与主旨相关的三种豆蔻: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
  “豆蔻”其名,最早出自《名医别录》。学者们多认为《名医别录》成书于汉末魏晋时期,原书早已亡佚,南朝齐、梁时期的药学家陶弘景在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将《名医别录》中的365种药物辑入,这才使得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名医别录》载:“豆蔻,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生南海。”南海属于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这“岭南三郡”管辖,因此有的医学家也称豆蔻产于岭南。
  “豆蔻”再见于典籍,则是西晋植物学家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其中写道:“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
  泰康应为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二年即公元281年,这一年岭南的交州(今越南中北部和两广一带)进贡了一筐豆蔻花,“篚(fěi)”是用来盛物的圆形竹器,晋武帝一试之下,果然可以“破气消痰,进酒增倍”,于是赐予近臣。
  由这两笔记载可知,汉末魏晋时期,豆蔻已在“南海”广泛种植,此后渐渐北移,今天的岭南地区也开始种植。
  北宋药学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引述了比他早三十年完成、但已经亡佚的苏颂的《图经本草》的记载,可以视作对嵇含所做描述的总结和补充:“《图经》曰: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
  苏颂说得非常清楚,豆蔻即草豆蔻。因此,中国古代诗文中凡出现“豆蔻”一词的,无一例外皆为草豆蔻。
  而白豆蔻,则要晚到唐代才被中国人所熟知。晚唐著名的博物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第一次记载了白豆蔻:“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如芭焦,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爱德华·谢弗认为伽古罗国“显然在马来半岛西海岸。这个国家的名字仍然保留在阿拉伯文里,它的意思就是‘豆蔻’(qaqulah)。看来这种植物是从爪哇带来的,而马来半岛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才种植这种植物的”。之所以称为“白豆蔻”,正如段成式所说豆蔻子“熟则变白”的缘故。
  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也就是说,白豆蔻在北宋时期方才移植入广州和宜州(属今广西河池市)等地,但品质远远不如马来半岛的出产。
  最后来说肉豆蔻。用作名贵香料的豆蔻,指的就是肉豆蔻的果仁(豆蔻核仁)和果仁外面一层红色网状的假种皮(肉豆蔻皮)。肉豆蔻的原产地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摩鹿加群岛,即著名的“香料群岛”。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对原产地的肉豆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种树上长有一种像杏一样的球根状橘黄色果实。收货时用长杆打落,收集于筐中。果实在干时爆开,露出其中小而带香味的核仁:亮棕色的肉豆蔻仁被包在朱红色的肉豆蔻皮网中。在太阳下晒干后,肉豆蔻皮与仁剥离,颜色由深红变为棕红。与此同时,里边的带香味的仁变硬,颜色从鲜亮的巧克力色变为灰棕色,像一个坚硬的木头弹子。”
  肉豆蔻在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据杰克·特纳记载:“1248年时在英国一磅肉豆蔻皮值4先令7便士,相当于买3只羊的钱,这对于家境富裕的农民来说也是极昂贵的。大约在同一时期,1磅肉豆蔻可以换回半头牛。”
  中世纪欧洲人对肉豆蔻的想象简直令今天的人们吃惊。杰克·特纳的书中引述了13世纪早期一位无名诗人的诗作《乐土》,其中吟咏道:
  草原上有一棵树,亭亭玉立。
  它的根是生姜和高良姜,芽是片姜黄。
  花是三瓣肉豆蔻衣,而树皮
  是香气熏人的桂皮。
  果实是美味的丁香,还有无数荜澄茄。
  荜澄茄是樟科植物山鸡椒的干燥成熟果实,可入药,也可用作调料和香料。杰克·特纳就此综述道:“这还不是香料的全部,在某个寺院的一口井中储满了香料酒,另一口井中储的是治病用的香料混合物。姜饼房的墙用丁香作钉,花园中的植物也是这位哲学家奇想的结晶,一棵多合一的香料树,根是生姜、高良姜,芽是片姜黄,肉豆蔻为花,树皮是桂皮,果实是丁香。这首诗的另一个流传版本中这样写道:‘生姜和肉豆蔻,都是可以吃的东西,他们用来铺路。’甚至狗的排泄物都是肉豆蔻子。”
  肉豆蔻也是佛教仪式中的名贵香料。比如《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中说,“见者伏法无上成就”的修法,要用“牛黄、白檀香、郁金香、龙脑香、麝香、肉豆蔻、白豆蔻、丁香、红莲花、青莲花、金赤土,以上物等分,用白石蜜和之,此是转轮香,诵咒一千八遍而和合,烧以薰衣、涂额、涂眼睑上、涂身,所去之处,如日威光,众所乐见,若在手者悉皆成就,一切众生若贵若贱,自身及财亦皆归伏”。
  中国古代药典均称豆蔻(草豆蔻)“无毒”,但肉豆蔻却有毒。名中医王瑞麟先生在《中药顺歌》一书中描述了肉豆蔻的毒性:“肉豆蔻油除有芳香性外,尚具有显著的麻醉性能,对低等动物可引起瞳孔扩大,步态不稳,随之睡眠、呼吸变慢,剂量再大则反射消失。人服7.5克肉豆蔻粉可引起眩晕乃至谵妄与昏睡,曾有因服大剂量而死亡的病例报告。肉豆蔻油的毒性成分为肉豆蔻醚,与肉豆蔻粉的中毒症状相似。肉豆蔻醚、榄香脂素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据说爱喝苦艾酒的凡·高就是因为其中的苦艾脑和肉豆蔻的致幻作用所导致的慢性毒害而自杀身亡的。
  肉豆蔻传入中国则要晚于西方世界。最早记录肉豆蔻的是公元八世纪的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陈藏器的话说:“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不过,李时珍又引述五代药学家李珣的话说:“(肉豆蔻)生昆仑及大秦国。”爱德华·谢弗针对这一矛盾的说法评价道:“这种说法并没有告诉我们肉豆蔻的原产地,但是却向我们提供了许多肉豆蔻贸易范围的信息。”
  以上即为豆蔻、白豆蔻和肉豆蔻的区别。
  前段时间曾有网友晒出“肉豆蔻”的玉照(图1),并且欲言又止地声称:“当我看到一个真正的肉豆蔻,我才明白,为什么十三四岁的女孩是豆蔻年华……杜牧你个老流氓!”这位网友的意思无非是说,开裂的肉豆蔻像极了少女的生殖器,但仍未被开苞,而杜牧的名篇《赠别》一诗,明着吟咏豆蔻,实则是形容少女的生殖器。这种联想可谓无知者无畏,同时又反映了极其粗俗不堪的内心世界。
  我们来看一下杜牧的诗作:“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诗人即将离开扬州时所作,赠别的对象是一位扬州歌妓。“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形容豆蔻在二月的初春开了花,后人因此用来比喻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女。
  如前所述,公元八世纪的唐代人才知道肉豆蔻的核仁,而肉豆蔻的植株移植入中国则要晚到十一世纪的北宋初期,北宋药物学家苏颂说:“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正是这一传入时间的最好证明。那么,既然如此,公元九世纪的杜牧怎么可能用开花的肉豆蔻来比喻少女呢?
  况且,肉豆蔻既为热带植物,花期就比较靠后,正如苏颂所说:“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而中国土生的草豆蔻的花期则恰恰在农历二月,正如苏颂所说:“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红色。”杜牧吟咏的二月初开花的豆蔻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再重复一遍:如前所述,中国古代诗文中凡出现“豆蔻”一词的,无一例外皆为草豆蔻。
  至于杜牧为什么会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比作草豆蔻,这是因为:第一,少女的容颜像刚开花的豆蔻一样“初如芙蓉花,微红”,正是如实的写真。第二,草豆蔻开的花与同属姜科的山姜开的花极其相似,籽粒也极其相似,因此人们甚至用山姜子伪装成豆蔻子使用。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苏颂曾引述唐代广州司马刘恂《岭表录异》的话说:“(山姜)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与豆蔻花相似,而微小尔。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所谓“含胎花”,是指尚未完全开放的山姜花,就像含胎欲开一样。
  比较一下图2的山姜花和图3的草豆蔻花,就可以看出二者的相似程度。杜牧正是由此发想,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比作二月初尚未完全开放的豆蔻花。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已经发育成熟,但仍含苞未放,再过一年多就到了十五岁,该举行中国古代少女的成年礼即“笄礼”了。笄(jī)就是簪子,十五岁的女子要把原来的垂发盘起来,绾成一个髻,再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为妻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对少女最为形象的写照,跟那种龌龊粗俗的联想完全扯不上关系。当然,杜牧也绝不是老流氓,对杜牧的误解和调侃,反而反衬了那些人的流氓心理。无知者无畏,信乎此言不诬也!
  ……

前言/序言

  前言: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牛津英语词典》对“香料”一词的解释是:“从热带植物中提取的各种有强烈味道或香味的植物性物质,由于其所具有的香气和防腐性质,通常被用作调料或其他用途。”(转引自杰克·特纳著《香料传奇》)
  这个释义当然非常准确,但它却是现代性的解释,或者说是科学化了的解释。香料因其散发出的强烈的香气,最初的用途是祭献于神灵,供神灵欢娱。以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卷正生为首的27位专家、教授合作编写的《香料科学》一书,从词源学上追溯了“香料”这一词语的本义:“现在在英语词汇中香料被译为‘perfume’。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与英语类似。它们的语源都来自拉丁语‘PerFumum’。它含有‘throughsmoke(熏烟)’之意,可见香料最初的使用目的是以熏香为主。”
  熏香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先来看《旧约·出埃及记》中的一段记载:“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要取上品的香料,就是流质的没药五百舍客勒,香肉桂一半,就是二百五十舍客勒,菖蒲二百五十舍客勒,桂皮五百舍客勒,都按着圣所的平。又取橄榄油一欣,按做香之法,调和做成圣膏油。”这圣膏油用来涂抹一切圣物。
  然后:“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要取馨香的香料,就是拿他弗、施喜列、喜利比拿,这馨香的香料,和净乳香,各样要一般大的分量。你要用这些加上盐,按做香之法做成清净圣洁的香。这香要取点捣得极细,放在会幕内法柜前,我要在那里与你相会。你们要以这香为至圣。”很显然,这种精细制成的熏香正是奉献给耶和华的。
  因此,《香料科学》一书总结道:“香料据说起源于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之中,由此可见它和宗教发祥关系之深。从那里传入印度后分别传入中国和埃及,然后传到希腊和罗马。当时香料是宗教用品并且是为贵族阶层所喜爱的嗜好品和奢侈品,直到近代才逐渐用于给人类生活带来优美情趣这一目的,而且用于这种目的的比重正日益增加。”
  现代英语中还有一个表示“香料”的词spice,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认为:“香料(spice)这个词带有一种独特、无可替代的含义。说香料是特殊之物(special)是同义语反复,事实上这两个词是同根词。正如它们的名称中蕴涵着非寻常之义,这名称也与魅力诱人相连。”
  在中文世界里,现代意义上的“香料”一词出现得很晚,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处,应该是十五世纪明代书画家马愈所著的《马氏日抄》一书,该书有“回回香料”一条,其中详细记载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民族对香料的使用方法:“回回茶饭中,自用西域香料,与中国不同。其拌俎醢,用马思答吉,形类地榭,极香。考性味苦香无毒,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又有咱夫兰,状如红花,味甘平无毒,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令人久食心喜。其煮物用合昔泥,云即阿魏,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症瘕,下恶除邪解蛊毒。其淹物用稳展,味与阿魏同,云即阿魏根,味辛苦温无毒,主杀虫去臭,淹羊肉香味甚美。面中用回回豆子,状如榛子,肉味,及香美,磨细,和于面中,味香,去面毒。”
  马愈提到的几种香料都是译音。“马思答吉”即本书即将写到的乳香,可以用来拌“俎醢(zǔhǎi)”,即肉酱;“咱夫兰”即藏红花;“合昔泥”即阿魏,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汁液凝固后即称“阿魏”,可入药;“稳展”则是阿魏的根名;回回豆子又称胡豆、鹰嘴豆,尖如鹰嘴,故有此称。
  不过,古代中国将包括香料在内的所有芳香之物一概称之为“香”,而且,从这个字的造字过程中即可看出香料的最初用途。
  早在甲骨文时代,“香”字就已经被中国的先民们造出来了。我们来看看“香”字的甲骨文字形之一(图1),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禾穗下垂之形,下面是盛禾穗的器具。甲骨文字形之二(图2),上面下垂的禾穗还散落了很多颗粒。谷衍奎在《汉字源流字典》一书中的释义非常准确:“甲骨文是器中盛禾黍形,小点表示散落的黍粒,会新登禾黍芳香之意。”小篆字形(图3),上面根据甲骨文字形定型为“黍”,下面是“甘”,因此许慎认为“从黍从甘”,虽然也可以会意为黍稷等粮食的芳香,但“甘”其实是盛黍稷之器的讹变。我们现在使用的“香”字则只保留了“黍”上部的“禾”。
  《说文解字》:“香,芳也。”不过“香”和“芳”还有更细致的区分。清代学者王筠说:“香主谓谷,芳主谓草。”张舜徽先生则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草之芳在花,谷之香在实。在花者其芳分布,在实者必熟食时然后知之。”这就是为什么“香”的甲骨文字形中禾穗下垂的缘故,成熟才会下垂,成熟也才会散发出谷物的香味。
  《尚书·君陈》篇中写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虽然认为黍稷并不馨香,而是美德馨香,但这不过是比喻义。前半句的“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馨香”是指用作祭品的黍稷,“馨”是“香之远闻者也”,用成熟的黍稷做祭品,香味可以远远地被神明闻到。
  据《左传·僖公五年》载,晋国要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面对大夫宫之奇的劝谏,虞君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宫之奇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意思是神凭依的是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吞并虞国之后,修明美德,并将黍稷献祭给神明,神明难道还会将祭品吐出来吗?黍稷成熟之后,古人要先将这些谷物祭献给神明和先祖,这就叫“荐”,是指没有酒肉做供品的素祭。“荐馨香”,可见“馨香”的确是用作祭品的黍稷等谷物。
  由此可知,“香”这个字被中国的先民们造出来的时候,最初用途就是用黍稷等谷物祭献于神灵之前,以其香气供神灵欢娱,只不过使用的并不是熏香。
  而如果按照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的释义,则祭献神灵的意味更浓。在《常用字解》一书中,他认为“香”字下面的器具乃是“置有向神祷告的祷辞的祝咒之器”,而这个器具中间的一横表示“祷辞已然置入之状”,因此“‘香’义示供献黍谷,诵读祷辞,向神祈愿”。
  这就是汉字“香”的最初用途。除了中国文明之外,在世界其他文明形态中,香料的最初用途也毫无二致。藤卷正生等人所编《香料科学》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富有说服力的总结:“古代埃及人向太阳神祈祷时,口中念诵‘借香烟之力,请神明下界……’并且逐渐变成一种风俗习惯了。寺院为此,由司祭在日出时焚树脂香,日中时焚没药,日没时焚烧由几种香料混合而成的调合香料。”这是古代埃及的熏香场景。
  “古代巴比伦人和亚述人(Assyria)在纪元前1500年时,为了驱散恶魔所搞的焚烧香料、念诵咒语等宗教活动,在他们记在黏土板上的楔形文字中有很多记载。每年当祭祀太阳神时,在巴比伦寺院的祭坛上要供奉大量乳香。”这是古代东方民族的熏香场景。
  “古希腊人喜爱香料可以一直追溯到他们的文明创造期。从希腊神话来看,使用香料的有各种神……他们用香料敬奉神和有名望的死者。”这是古代希腊的熏香场景。
  “古罗马初期,人们用野生的花草供奉神明,希腊文明传入后才带来了香料方面的有关知识。及至公元五世纪左右香料的使用才普及起来,到罗马帝国时代,香料的使用达到顶峰。”毫无疑问,古代罗马使用香料的最初用途也是供奉神明。
  古代东方则更不必说:“印度人自古以来在宗教仪式和个人生活中广泛使用由各种树脂和香木制成的熏香……印度教徒在建造寺院时,用白檀木建造神坛,礼拜时也要供奉白檀和郁金。”“伊斯兰教徒用白檀、沉香、安息香、广藿香等制作熏香。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白檀浸制的香油。”“日本在六世纪中期,从中国传入佛教,与此同时传入熏香。天平时代更把佛教作为镇护国家的宗教信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文化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香料的用量大为增加。寺院自不必说,朝廷举行典礼时也必定焚香。”
  综上所述,最初用于娱神的香料,由神而人,由神界而人间,由宗教礼仪一变而为人类的世俗享受。比如“在埃及的全盛时代,香料和香油的消耗量极大。几乎人人身体涂香油,用香料熏衣服。在比较富裕的人家,室中更是香气弥漫。女人在放有香料的水中洗浴。每逢大的节日,街上焚香,整个街道都在香雾笼罩之中。各家邀请客人,并派奴隶在门口迎接。奴隶用香油涂在客人头部,同时为他(她)们祝福。桌子上、地板上撒满香气强烈的花朵”;而在古代罗马,“罗马贵族一天三次带着奴隶去浴池,让奴隶把香油涂在自己身上”(《香料科学》)。
  但在古代西方世界,贵族们享用着丝绸和香料,只知道它们来自神秘的东方,而东方的所有知识,对他们来说都属道听途说。虽然有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著名东征,但也不过是为西方世界打开了认识东方之门而已。而且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香料贸易,中间还隔着精明的阿拉伯人。正如威廉·涅匹亚所著《世界探险史:香料、珍宝的探寻》一书中所说:“1400年末期,欧洲冒险家们,都认为若可发现直抵东方的航线,即可破除阿拉伯的市场垄断,进而与东方各国进行较廉价的交易。当时欧洲人士为寻求贵重物质的原产地,遂开始不屈不挠地进行危险的探险活动,并与数世纪来独占东方市场的阿拉伯商人展开一场血泪交织的竞争。”
  这就是所谓的“地理大发现”的伟大时代。从十五世纪开始,以葡萄牙亨利王子、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为代表的探险家,一代一代开始了开辟新航线的远洋航行,并最终发现了所谓的“新大陆”,并彻底打通了通向印度和中国的东方新航线。而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写道:“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三位大发现时代的开拓者在成为地理发现者之前实际上是香料的搜寻者。尾随他们而来的是那些不太出名的后来者,沿着他们在未知领域里的探索之路,航海家们、商人、海盗,最后是欧洲各列强的军队,一齐开始了香料的大搜寻,他们为占有香料而拼死争斗,有时付出血的代价。”
  杰克·特纳的描述未免过于温和,为争夺贸易的主导权而开启的所谓“地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严谨

评分

不错严谨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