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李白研究2016年集》为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的论文集。
《中国李白研究2016年集》共收录近年来李白论文研究30余篇,研究综述2篇,2015年李白研究论目录1篇。书稿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考据准确,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国内外李白研究的高水准,学术价值高。
目录
《李太白全集校注》前言
李杜战争观的异同及原因
李杜诗歌体裁取向及其影响简论
盛唐英灵交往之遗踪——刘复墓志考论
易解李白刍议
五代宋时李白序志之载事辨
李白与王维“骊山交游”说质疑——略评毕宝魁《王维与李白关系臆说》一文
文学研究的创新仍应以文献及其解读为基础——以李白与科举相关问题为例的分析
“不然”试解——从李白诗的用例说起
浅论李白诗歌在唐宋之际的经典化问题——以《蜀道难》为例
再论严羽《评点李太白集》的成书
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宗臣对李白的追摹
胡应麟诗歌创作对李白的接受
论胡震亨对唐诗及李白诗歌的研究
明清时期李白诗意图考论
南羲采《龟硐诗话》解李白诸条辨析
李白诗歌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
永王、李白谋反乎?
李白命名地名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庐山千古毓灵气太白雄笔展诗才——论《庐山瀑布二首》兼及二诗优劣与审美距离
《望天门山》题旨之我见
论裴斐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治学特点
再论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发展李白文化产业弘扬李白文化精神
关于建议成立“马鞍山市中国李白文化研究基地”的几点浅见
附录
在“李白文化与采石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李白文化与采石矶——在“李白文化与采石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与李白同行共赴一个千年的约会——诗城马鞍山的“诗仙寻踪之旅”
碎叶礼白记
李白行旅与大运河江苏段考述(摘要)
从闺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看李白的情感世界(摘要)
诗仙远游:李白诗歌在俄国的译介与研究(摘要)
元代文坛“中流一柱”胡祗通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摘要)
“从磷入幕”罪案与李白暮年的冤愤(摘要)
精彩书摘
《中国李白研究2016年集》:
一、守望:诗赋训练
参加科举走上仕途应该是所有唐代士子的梦想。因此,唐代士人在青少年时期往往有读书山林,准备举业的经历。开元、天宝间举子读书山林寺院的现象已经存在,《唐故郴州刺史赠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洪州刺史张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讳翃,字逸翰,安定人也……童年以门萌补斋郎,立志不就,读书于侯山玉泉寺,道业大成。廿二,国子明经上第,解褐补郏城尉,敬始宦途,缵修绪业。”张翃卒于大历十四年七月,年五十七,则其二十二岁明经上第在天宝三载,而读书玉泉山在开元、天宝间。当然,应举科目不同,其读书和写作的重点就不一样。
李白生活的蜀地,青年学子读书山林寺院的记载并不多,但也是存在的,李白自己就是一例。又如他的同乡前辈陈子昂读书于家乡的金华山。梓州有陈子昂读书处,杜甫参观其遗迹,作《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杜诗详注》注云:“鹤日:宝应元年秋,公自梓归成都迎家,再至梓州。十一月,往射洪,乃是时作。广德元年,虽亦在梓,而冬已往阆州矣。《舆地纪胜》:陈拾遗书堂,在射洪县北金华山。大历中,东川节度使李叔明,为立旌德碑于金华山读书堂,今在玉京观之后。地志:金华山,上拂云霄,下瞰涪江。有玉京观在本山上。东晋陈勋学道山中,白日仙去。梁天监中建观。《唐书》: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常读书于金华山。”诗云:“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称扬陈子昂为“雄才”,并作深深哀悼。
士子读书山林,有诗、赋的写作练习。诗人一生的写作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在讨论诗人诗歌写作时,会发现习业阶段或青年时期的写作风格与作家主导风格并不一致,且习业阶段的诗风有其相似性。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云:“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如果统观岑参诗,这句话是不全面的。所谓“吴何体”应指岑参早期诗歌,而岑参出塞后的诗作,如比拟古人,则更接近鲍照。岑参《感旧赋序》云:“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岑参《丘中春卧寄王子》:“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那能说,王孙去未还。”《南溪别业》:“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交花两色,溪合水重流。竹径春来扫,兰樽夜不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人都》:“中峰炼金客,昨日游人间。叶县凫共去,葛陂龙暂还。春云凑深水,秋雨悬空山。寂寞清溪上,空馀丹灶闲。”如果将这些岑参隐于嵩山读书之作,与他的边塞诗比较,面貌、风格完全不同。
李白早期在蜀诗现存不多,王琦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登峨眉山》诗、《登锦城散花楼》诗,在蜀所作者”。依王琦《年谱》,则为李白25岁以前所作。因此在分析李白早年读书匡山之作时,也要和其出蜀之作区别对待。《唐诗纪事》载:“东蜀杨天惠《彰明遗事》云: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窃从学士大夫求问遗事。闻唐李太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太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稍亲,招引侍砚席。令一日赋山火诗,思轧不属,太白从旁缀其下句。令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太白继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顷之,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二八谁家女,飘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太白继云:‘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令滋不悦。太白恐,弃去。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馀,去。游成都,赋《春感》诗云:‘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
……
前言/序言
李白是最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唐代伟大诗人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他以独特、伟大的成就,把中国的诗歌艺术推上了顶峰。他的许多优秀诗篇,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在先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他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人遗诗逸文,进行校注评笺,使之成为最接近真实的李白作品全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自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他的祖先曾“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据《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记载,凉武昭王李暠字玄盛,乃李广十六代孙,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李暠在敦煌一带被部众推戴为凉公,死后由其子李歆继位。后李歆被沮渠蒙逊打败而死,诸弟奔逃。李白所说当即指此事。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后面均简称《碑》)也都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代孙。而唐朝皇帝也自称是李暠后代,由此可说李白与唐皇室同宗。可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凉武昭王李暠后代各支并没有李白这一支家族。李白在诗文中称李唐皇室的人为从祖、从叔、从兄、从侄,也往往不符合他作为李暠九世孙的辈分。李阳冰还说李白先世曾“谪居条支”,范传正则说隋末“被窜于碎叶”,曾隐姓埋名,中宗神龙初(705)才逃归蜀中,李白出生时才恢复李姓。据李白在至德二载(757)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说当时年五十七,李阳冰在李白临终受嘱写序时为宝应元年(762),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称李白卒时年六十二,都可证知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至神龙初归蜀时已五岁,说明李白并不是生在蜀中。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发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第十卷第一期,1935年1月),认为李白先世“本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说乃“诡托之辞”。近年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亦赞同此说(《李白传记论·李白的出生地和家系》)。后来,张书城又发表《李白家世之谜》(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提出李白不是凉武昭王李暠后裔,而是李陵一北周李贤一杨隋李穆一系的后代。然皆无直接证据。看来,李白的种族、籍贯、家世、出生地等,至今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其实,范《碑》早就说过“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而世系表族谱所记载的辈分,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称呼也未必完全一致。例如,笔者熟知的某氏,以“载锡之光,永世克孝”为世系排序,现今长房长子“永”字辈年已八十多岁,而远房的幼子“之”字辈还只有十多岁,按族谱长房八十多岁的“永”字辈老人应称呼十多岁的“之”字辈小孩为族祖,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只称他的名字。而“之”字辈小孩就叫八十多岁的“永”字辈老人为大哥哥。由此可以想见,李白称从祖、从兄等人与世系表的辈分不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李白研究2016年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