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4
l 如果说,菲茨杰拉德创造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文学史上的不朽形象,奏响了“爵士时代”的挽歌;那么,布莱森则通过以“万历十五年”式的叙事手法,将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让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和美国社会的特质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l 《那年夏天》亦堪称威廉·曼彻斯特的传世之作《光荣与梦想》的“前传”。后者细致勾勒了从1932年至1972年美国社会整整四十年的社会巨变,而前者则见微知著,聚焦风暴来临前的“那年夏天”,将“浮华时代”的天鹅之歌演绎得惟妙惟肖。
l 我们还为《那年夏天》特别制作了一本“小册子”,其中囊括了图书、报纸、杂志、法律文件和网络资源等各种图文信息,将书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一网打尽。如果你不满足一知半解,读这本小册子,你定会满载而归!
l 《那年夏天》英文版刚推出(2013年10月)就成为网站当月zui佳图书。收获的其他奖项还包括:“苹果”系统应用软件“iBooks”2013年“zui佳非虚构类图书”;Goodreads网站(“美国豆瓣”)由网友票选的“读者选择奖”。《那年夏天》在西方主要媒体的图书排行榜上也表现不俗,《星期日泰晤士报》将其选为“年度zui佳图书”,《芝加哥论坛报》推选该书为“当年zui值得关注的图书”。
l 湛庐文化出品
在那年夏天,美国的股票市场欣欣向荣,总统每天只工作4个小时,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生了大洪灾,还有一场举世哗然的大审判。在那年夏天,美国人还见证了有声电影的诞生、电视的发明和一个黑帮头子的盛极而衰。当然,那年夏天还与两位“凡人英雄”密不可分:一位是单人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航空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另一位则是“棒球史上伟大的球员”贝比·鲁斯。
在这本“轻历史”作品中,布莱森用“万历十五年” 式的写史手法,将各种人物和事件巧妙地拼接为一面“叙事之镜”,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让我们在幽默睿智的文字后见识到了喧嚣的冒险、盲目的乐观和狂热的谵妄。布莱森不仅带我们回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生活的“那年夏天”,还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历史叙事的优雅之美。
1927年的美国已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将开创被后人称为“美国世纪”的新时代。但是,国家的成长也伴随着烦恼和彷徨,社会机制的失调虽然凸显了各种“人性之恶”,但也为反思和改革创造了空间。
比尔·布莱森
布莱森是享誉世界的非虚构作家,因旅游文学而声名鹊起。他擅长描写世界各地的日常琐事,风格诙谐幽默,构思举重若轻。其面向大众的历史作品有些“批判色彩”,但绝不会夸张到道德说教的地步。
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2004年,作品《万物简史》荣获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安万特奖”。2005年,英国杜伦大学为了褒奖布莱森“对社会有重大贡献”,遴选他为 “校监”,在他卸任后又将主图书馆命名为“布莱森图书馆”。2013年被英国皇家学会选为荣誉院士,成为了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
布莱森还被英国人票选为“受欢迎的美国佬”。布莱森的其他作品有《布莱森英语简史》《趣味生活简史》,以及《"小不列颠"札记》等“布莱森旅行随笔系列”。
2001年,先师 陆公讳谷孙先生借原版书给我,乃是比尔?布莱森的《东西莫辨逛欧洲》。2016年,先师辞世的夏天,《那年夏天》汉译本寄到了我主编《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办公室。十五年来,身为忠实读者,我见证了这位美国大胡子作家的风格转变,从无厘头游记升级到了大众历史的挖掘。我依然记得,某年冬夜,在北静安的老破小里,一边用沐足机泡脚一边读《万物简史》,常常笑出声来吵醒家人。这份“穷读”之乐依然可在《那年夏天》中轻易寻得,只是作者或因年事渐高,段子收敛了,对往昔文明的遐思增多了——不知有没有细心的读者拿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来作一番笔法对照。
——朱绩崧
微博、微信公众号“文冤阁大学士”
《那年夏天》是大众读者可以“捧起来读下去”的优秀通俗历史著作。作者将1927年夏天各种人与事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生动地讲述了“大萧条”前美国的社会百态。如钱穆先生所言,“初看好像说故事,到家却须大见解”,这本书对专业读者也有参考价值。
—— 徐以骅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主任
比尔·布莱森详细记述了1927年夏天的美国故事。读后你会发现,这些往事和今日美国正在发生的诸多事件惊人的相似。和布莱森的其他作品相比,《那年夏天》的主旨更宏大,研究更深入,读者可以在睿智风趣的文字背后收获更多东西。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多年前读比尔·布莱森的回忆录《闪亮的日子》时,他搜集和化用史料的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布莱森生于1951年,1927年的往事他未曾亲历,写那年的事很能看出他研究和整合材料的功力。这将近400页的书有长达119页的参考资料,真是热情和用功的典范。
——贝小戎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那年夏天》是一本妙趣横生又通俗易懂的书。布莱森的写作对象并不局限于一年的时间。人性的本质就潜藏在稀奇古怪又出人意表的事件组合中。
——《芝加哥论坛报》
布莱森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学者,他叙事精确、文笔轻快。如果你觉得教科书太干瘪,就赶快入手一本《那年夏天》或者布莱森的其他著作。它们会使你增广智识、愉悦心灵。
——《赫芬顿邮报》
比尔·布莱森重述了美国历史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时段……他绘声绘色地勾勒出那个如坠云里雾里的夏天——其实是整个时代。
——《波士顿环球报》
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时间之旅,既有爵士时代的丑闻,也有棒球时代的英雄……布莱森让你在1927年夏天的漫漫旅程中得到心灵的疗愈……一旦全书进入尾声,你将发现他对美国历史的批判力度超过了之前的所有预想。
——《金融时报》
读历史可以如此享受吗?比尔·布莱森确实是一位面向大众的叙事大师。《那年夏天》再一次证明他可以同时抛接不同的球,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手法而不使其中一个球落地。他非常擅长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寥寥数语就传递出大量信息。
——《每日邮报》
楔子
5月
01 情欲·出轨·凶杀
02 “圣路易斯精神号”的诞生
03 一颗政界明星在大洪水中冉冉升起
04 坏天气带来了好运气
05 一个疯子在校园里引爆了炸弹
06 “那孩子”:飞越大西洋的第一人
08 “耶稣复活以来最伟大的事件”
6月
08 “问题男孩”是个棒球天才
09 棒球运动的“本垒打时代”
10 第二名也是英雄
11 神奇的无线电广播
12 政府毒死了自己的公民
13 媒体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7月
14 “毫无作为”也是一种治国之术?
15 他们埋下了“大萧条”的引信
16 大洪水的意外遗产
17 福特汽车一家独大的日子结束了
18 亨利·福特的乌托邦之梦
19 登普西卫冕了“世纪之战”
8月
20 “激进分子就是杀人犯”
21 杠杆手段撬起的商业帝国
22 征服太平洋,征服全世界
23 《爵士歌手》才是第一部名副其实的有声电影
24 几十年后仍余波荡漾的案子
25 人人都爱纽约洋基队
9月
26 三K党与“优生学”运动
27 谁是真正的电视之父?
28 全民热捧《人猿泰山》的时代
29 黑帮老大要倒霉了
30 创纪录的第60记本垒打
尾声
致谢
译者后记
“那孩子”:飞越大西洋的第一人
作为普通人在世界上自由走动的最后一晚,林德伯格接受了理查德· 布莱斯的建议,一起去城里观看一场演出。
从上演的剧目数量(姑且不说质量)上来看,这是百老汇有史以来最好的年景。当年上演了264 出戏剧,多过此前及之后的任何时代。这一天,可供林德伯格和布莱斯选择的音乐剧和滑稽剧共有75 出。他们决定看一出上下两幕的音乐喜剧《里奥· 丽塔》(Rio Rita),这是个很好的选择,不光音乐剧本身是红极一时的大热门,也因为它在第六大道上的齐格菲尔德剧院演出。这家剧院是新修的,相当奢华,本身也很值得一去。
剧院三月份开张,室内装饰极尽铺张华丽。剧院老板夸耀自己拥有全世界最大幅的油画。油画描绘的是历史上诸多的爱侣情伴,画幅比西斯廷大教堂天花板上的壁画还大,欣赏起来也更令人愉悦。《纽约客》记者语带讽刺地评论说:“至少你不用面朝上躺着欣赏它。”许多观察家说,新剧院太豪华了,座椅的前后都包裹着长毛软垫。
《里奥· 丽塔》的情节荒唐得有趣。故事背景设在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主要人物包括一个名叫里奥· 丽塔的爱尔兰裔歌手和一个得克萨斯州游侠,他们在寻找绰号为“蜜熊”的匪徒(“蜜熊”可能是丽塔的哥哥,但也说不准)。剧中有一个犯了重婚罪的肥皂推销员名叫“鸡豆”,还有一个人物,叫“蒙特苏马之女”。这几个人和其他一些同样离奇的人物之间发生了一连串有趣的误解,中间穿插着跟前后情节完全不搭调的歌曲。演员多达131 人,还有一支完整的交响乐队,演奏出一大堆欢乐的噪音——虽然不见得有什么丰富的情感。
现在看来,20 世纪20 年代的观众们对“合乎逻辑”这一点看得不怎么重。前一星期在达利剧院开演的《是凯蒂做的》(Katy Did),按剧情梗概所说,一个女服务员爱上了“一个洗碗工兼走私贩,结果那人其实是索维亚的流亡国君”。多罗西娅· 曼利(Dorothy Manley)和唐纳德· 达夫(Donald Duff)联手演出的《污名》(Stigma)讲的是寂寞的教授太太爱上了英俊的房客,却发现房客跟黑人女仆有染,结果就发了疯。沃尔特· 埃尔伍德(Walter Elwood)出演的《意乱情迷》(Spellbound)讲述了一位母亲因为想阻止两个儿子喝酒,就
在其咖啡里下了毒,结果很不幸,一个儿子瘫痪了,另一个儿子左脑受损。这位可怜的母亲在绝望中逃跑,做起了传教工作。就算按1927 年的宽容标准,这出戏也糟糕得够呛,上映3 天以后就落幕了。
但说到空洞和喧闹,上述剧目都还排不上号。1927 年,尤金· 奥尼尔(Eugene O’Neill)排演了情节最密集、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该戏剧表演历时5 小时,观众在紧锣密鼓、精疲力尽的状态下观看了一场事关疯狂、流产、心碎、私生子和死亡的大戏。他们从下午5点15 分到晚上7 点观看本剧的第一部分。吃饭休息后,晚上8 点30 分再回来,在可怕的阴郁中再度过3 个半小时。
当天晚上,林德伯格一行人根本就没进剧院。他们赶到曼哈顿时,林德伯格决定听听那天最后一次天气预报怎么说。一场小雨落了下来,周围摩天大楼的尖顶被阴沉黑暗笼罩着,所以打电话其实只是走走形式罢了。出乎林德伯格的意料,海上放晴了好天气预计很快就会出现。他们立刻返回长岛,准备第二天一早起飞。
林德伯格有很多工作要做,还得把飞机从柯蒂斯机场运到罗斯福机场。林德伯格围着飞机张罗及唠叨了几个小时,到了夜里很深的时候,机械师劝他回花园城大酒店睡一会儿。在酒店,林德伯格遇到了等候在大厅里的记者,这些记者知悉了他的起飞计划,想弄到些猛料登在早间版,他们拦住林德伯格问了半个小时的问题。等林德伯格终于上了床,时间已过午夜。他正要脱衣服,门突然打开了,在门外把风以免有人打扰林德伯格的乔治· 斯顿夫走了进来。“你走了,我该怎么办?”他伤心地问。这是个奇怪的问题,因为他们两人才认识一个星期。林德伯格耐心地跟斯顿夫说了一两分钟话,把他送了出去。可为时已晚,他太兴奋了,以致于这晚他彻夜未眠。
凌晨3 点刚过,林德伯格回到罗斯福机场。空中飘着毛毛雨,但天气报告说,早晨天气就会晴朗起来。给飞机加油用了大半夜时间——这是个烦琐的过程,因为燃料必须隔着粗棉布加进去,以过滤一切杂质。而且,所有的系统都必须进行检查。林德伯格心里很紧张,但他丝毫没表现出来。最后的准备阶段,他的状态一直平静而开朗。他打包了5 块火腿鸡肉三明治,尽管只吃了一个,还是在到了法国上空的时候。他还带了约1 升的水。
早上7 点,林德伯格把自己瘦高的身躯塞进了驾驶舱。飞机带着嘶哑的隆隆声启动了,它咳出一团蓝色的烟雾进入了有节奏的轰鸣——震耳欲聋但稳得叫人宽心。过了一会儿,林德伯格点点头,飞机开始向前爬行。
连续几周的大雨使跑道泥泞且布满水坑,“圣路易斯精神号”起飞时就像是在柔软的床垫上翻跟头。其他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差不多都赶来围观了。福克开着装有灭火器的蓝旗亚轿车驶往跑道的尽头,就在他前方,9 个月前丰克坠机的地方还布满烧焦的痕迹。
林德伯格的飞机缓缓提速,但似乎“黏在了地上”,福克后来回忆道。飞机一点一点地逼近跑道尽头,却还未能表现出任何升空征兆,这就越发令人担忧了。驾驶舱里的林德伯格还有另一桩烦心事要对付。此刻他意识到自己看不到前方的路况,他无法判断是不是应该笔直前进——而这正是他此刻亟须的。这架飞机此前从未负担过这么大的重量——事实上是莱特旋风引擎从来没尝试过负担这么大的重量。
“离跑道终点只剩150 米了,它还跟大地拥抱着。”福克在回忆录里写道,“在他的面前横着一辆拖拉机,机场的电话线悬在半空。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一如勒布尔歇机场的南杰瑟和科利,林德伯格的飞机短暂地腾空,接着又笨拙地落回地面,接着再腾空,再落地。终于,在第三次尝试时它飞起来了。一些旁观者说,就像是林德伯格把意志力注入了飞机,硬生生地将它扯离了地面。就连林德伯格自己也认为这是个奇迹。“2.3 吨的飞机靠着一阵风稳住了。”他在《圣路易斯精神号》里写道。
飞机起飞得如此笨重,似乎不大可能躲过眼前的电话线——林德伯格自己大概没看见。如果失败了,他只能从电线缠绕带来的突然响动中知悉,紧跟着恐怕就是一场无人幸免的坠机。站在跑道一旁观看的伯恩特· 巴尔肯本已肯定林德伯格要出事,却不料飞机躲过了电线,他宽慰地叫出了声:“这轮起飞太悬了。”钱伯林说:“我的心跳到了喉咙里。看起来这不可能做到,这得要多大的胆子。”福克预测林德伯格能飞到巴黎,但实际上把握并不大,因为一个人驾驶无法进行导航。伯德尤感舒心。“他的起飞是我见过所有飞行员里最娴熟的。”他对记者说,“他是个了不起的小伙子。”
事后,大多数围观者只是沉默。随着“圣路易斯精神号”飞向天空,地面上没有欢呼,只有不安的沉默:林德伯格离电线曾经那么近,而此刻他在那架布料覆面的小飞机里又是多么孤独。按正式记录,起飞时间是上午7 点52 分。人们守在现场直到飞机消失在视野里,而后沉思着静悄悄地散去。
林德伯格从罗斯福机场出发后便掉头向北,途经长岛北岸的豪宅,前往杰斐逊港长岛海峡灰蒙蒙的水面。飞过海峡就是56 千米以外的康涅狄格海岸。他要飞越的水面之长远超此前的所有经历,或许这最能说明他面临的挑战有多艰巨。
那个星期五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相当靠谱地跟踪到林德伯格的飞行进展。“圣路易斯精神号”飞过康涅狄格州、罗得岛州和马萨诸塞州时,都有人报告确认他的位置,看起来他做得很不错。到了中午,他来到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上空,午后掠过了布雷顿角岛。在华盛顿,国会中断听证会改为定期播报林德伯格的飞行进展。各地的报社外面都聚集着人群,他们想知道林德伯格的近况。在底特律,林德伯格夫人和平常一样在卡斯技术高中教化学。她不愿去想林德伯格飞行的事儿,但学生和同事们不断带来最新的消息。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点过后,林德伯格越过了北美洲大陆的尽头——纽芬兰省阿瓦隆半岛,一头扎进了开阔的海洋上空。
现在,如果一切进行得顺利,他会完全失联16 个小时。如果稍有闪失,就是永久失联。
[楔子]
1927 年复活节前夕,一个温暖的春夜,纽约城里住在高楼大厦上的人们惊呆了:包围在雪莉荷兰酒店公寓(Sherry-Netherland)塔楼外的木质脚手架着火了,而消防员们又无法把水送到那么高的地方去。
第五大道聚满了来围观的人群,这是近几年来纽约城最大的一场火灾。总高38 层的雪莉荷兰酒店公寓是当时最高的住宅建筑,尚未拆卸的脚手架覆盖了最高处的15 层塔楼,足够让楼顶燃起壮观的火焰。从远处看,大楼颇像一根刚被点燃的火柴。30 公里之外仍能清晰地看到浓烟。快结束时场面更为戏剧化,脚手架燃烧的部分大约有15 米那么高,从150 米高的地方落了下来,带着阵阵的火花“噼啪”作响地落在大街上,引得围观者发出惊叹的叫声,也为正在街上劳累的消防员们带来不少危险。燃烧物落到邻近建筑物的屋顶,点燃了另外4 座大厦。消防员将水管对准雪莉荷兰酒店公寓的楼顶喷射,但这多多少少是种象征性的姿态,因为水流最多能射三四层高。好在大楼尚未竣工,无人居住。
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人特别喜欢看大场面,到上午10 点人群已经聚集到大约10 万人,作为自发性活动来说这真是场盛大的聚会。为了维持秩序,现场来了700 名警察。按《纽约时报》的说法,一些有钱的围观者刚从晚上的狂欢活动里抽身,就到街对面的广场酒店订了房间,举办即兴“火灾派对”。市长吉米·沃克(Jimmy Walker)也抽空来看了一眼,途经耷拉着消防软管的街面时被弄了一身泡沫。片刻后,一块3 米长燃烧着的木板掉在他脚边,他立刻接受了撤回的提议。火灾让雪莉荷兰酒店公寓的上半截遭受了大面积损失,但好在并未往下蔓延,大火在午夜时分自己熄灭了。
火焰和烟雾为克拉伦斯·钱伯林、伯特·阿科斯塔(Bert Acosta)带去了有趣的消遣,那天早晨9 点30 分,两人从长岛罗斯福机场驾着一架小飞机起飞,在空中兜起了圈子。他们试图打破两年前两名法国飞行员创造的世界耐力飞行纪录。这一方面是国家荣誉问题——美国本是航空业的发源地,而今却无可救药地落在了欧洲小国后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证明飞机能在半空中待足够长的时间,完成真正的长途飞行。
钱伯林事后解释,这次演习的技巧是通过调节节流阀和燃料混合物,让飞机刚好能够飞起来(钱伯林说,这就叫靠着“饿不死也吃不饱的口粮”维持它),从而实现长途飞行。起飞后的第三天下午快1 点时,他和阿科斯塔终于降回地面,那时候燃油彻底消耗一空,他俩真正是靠着“空气”在飞。他们连续飞行了51 小时11 分25 秒,比此前的纪录长了将近6 小时。
他们面带笑容地从飞机里钻出来,向地面欢呼的大批群众致意。(20 世纪20 年代人们对于任何事情都很喜欢凑热闹。)两名凯旋的飞行员又累又僵,还非常口渴。原来在出发前地勤因太兴奋而分了心,给他们的水壶里装满了肥皂水,所以两人整整两天滴水未进。撇开这点不说,这次飞行大获成功—— 4 月15 日耶稣受难节的《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长篇报道,标题横跨整页:
飞行员创造了51 小时的飞行纪录
没有食物和水的日与夜
在 那年夏天:美国1927 [one summer: America 1927]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那年夏天:美国1927 [one summer: America 1927]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那年夏天:美国1927 [one summer: America 1927]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我最喜欢的作者的书。必买
评分很好,很喜欢,感觉不错。
评分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以跨洋飞行为主线,写出了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百相!!
评分非常不错的非常不错的
评分是正品值得推荐性价比高物美价廉价格便宜
评分很好
评分书真的很赞。很喜欢啊。
评分好好好好好,凑满十个字。
评分不错的,搞活动买的,物流也很快 包装也结实
那年夏天:美国1927 [one summer: America 1927]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