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至今确凿无疑地记得,是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写作,引发出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欲念。这部后来写到八万字的小说,是我用心着意颇为得意的一次探索。”
只身劝退二十万大军,白鹿原大咖朱先生(刘佩琦饰演)的前世今生
收入陈忠实极具代表性中短篇小说,装帧精美,便于携带。
本书收入陈忠实《蓝袍先生》《康家小院》《李十三推磨》等5部优秀中短篇小说。在这些小说中,陈忠实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人文景观、乡土风物、雅俗美风,以闲话桑麻的方式娓娓道来,能使读者徜徉于关中大地,感受其厚重而独特的魅力。
陈忠实(1942-2016),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等。《白鹿原》初版于1995年6月,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曾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从1985年创作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起,陈忠实便开始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他花费两三年的时间作了周密的准备。1988年清明,开始写作《白鹿原》。6年后,《白鹿原》出版。在写完《白鹿原》的那一刻,陈忠实失声痛哭。我想,这一哭不仅是艰难跋涉后抵达峰顶的激动,更包含着一个自觉承担着书写民族秘史的责任的作家面对民族的苍茫历史和壮阔灵魂的百感交集。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读了《蓝袍先生》这篇作品,我被主人公徐慎行活了60年只幸福了20天的巨大人生反差所震撼,曾撰写了《人性的压抑与人性的解放》一文予以评论。我认为,这篇作品在陈忠实的小说创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在艺术的洞察力和文化的批判力上,作家都在向更加深化和强化的层次过渡。——文学评论家白烨
对陈忠实来说,他在解析蓝袍先生的精神历程并揭示其人生轨迹时,也在解析自己;他以蓝袍先生为参照,也在透视自己的精神禁锢和心灵感受的盲点和误区,为的是“打开自己”,进行“精神剥离”。——《陈忠实传》作者、陕西作家、文学评论家邢小利
《康家小院》
《李十三推磨》
《梆子老太》
《猪的喜剧》
《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
引子
我的启蒙老师徐慎行先生,年过花甲,早已告退,回归故里,住在乡下。他前年秋末来找我,多年不见,想不到他的身体还这样硬朗。
他住在源上的杨徐村,距我居住的小河川道的村子,少说也有二十里远,既不通汽车,也不能骑自行车。他步行二十余里坡路,远远地跑来,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我帮他什么事情。他接过我递给他的茶水和卷烟,坐稳之后,首先说明他没有什么事,只是找我闲聊。他确实只是闲聊。整整一个下午过去,天色将暮时,他顶着一只细草帽又告辞了。他说他在三个多月前埋葬了老伴,过了百日,算是守完了节,心里实在孤寂得受不了,才突然想到来找我聊聊的。我信了他的话。老伴初逝,女儿出嫁,男娃顶班在县城小学教体育,屋里就剩下他一个人,怎能不感到孤独和寂寞!我心里也有一缕悲怜的气氛了。
腊月里,入冬以来的头一场好雪,覆盖了源坡和河川,解了冬旱,大雪封锁了道路,跑小生意的农民挂起秤杆,蒙住被子睡觉了。大雪初弄的中午,奇冷奇冷,徐慎行先生又走进我的院子,令我惊叹不已,他的身上和胳膊时上,膝头和屁股上,粘着融雪的水痕和泥巴,两只棉鞋灌满了雪粒,湿溜溜的了,可以肯定,他在坡路上跌翻过不知多少回,又是孤独和寂寞得受不了了吗?
“我有一件事,要跟你商量。”
徐慎行先生呷了一口茶,就直截了当地开了口。他的脸上泛出红光,许是跋涉艰难累得冒汗的原因,而眼里却泛出一缕羞怯的神色,与六十岁人的气色很不协调,他终于告诉我,说是别人给他介绍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婆,他已见过一面,颇以为合宜,可是两个女儿和儿子均是一口腔反对,没法说服他们。他自己当然不好直接与女儿商议,只好托亲友给儿女做解释。他的大女儿嫁到小河川道的周村,与我的住处相距不远,人也认识,于是就想让我去给他做大女儿的解释工作。
我不假思索,一口应承下来。
第二年春天,草木发芽了,一直没有见他的面,不知他的婚事进展如何,我倒有点惦念不下。我和他的大女儿以及女婿都是熟人,话可以敞开说,我说了许多条该办的好处,譬如徐老先生的吃饭穿衣问题,生病服药问题,家务料理问题,统都解决了,对于儿女们,倒是少了许多负担。又解释了儿女们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老汉退职薪金的使用,会不会被那个老婆子揽光卡死了?终于使她们夫妇点了头,表示不再出面干涉,我也算是给启蒙老师尽了一点心。我随之就担心他的二女儿和儿子的思想通了没有?据说主要阻力在二女子身上,她不出面,却纵容唆使弟弟出面闹事……
徐慎行先生来了,时在河川和坡源上的桃花开得正艳的阳春三月。他一来,我从他的眼里流露出来的羞怯神色就猜出了结果。
“我想忙前把这事办了。”他说,“到时候,你能抽空来坐坐。”
我很乐意地接受了老师的邀请。
他坐下喝茶,抽烟,说那个老婆的脾气和身世。从他的语气里可以听出来,他是很满意的,说到她的人样,她的长相,他说能看出她年轻时很俊……
我实在想不到,夏收之后,他第四次来到我家的时候,又是一脸颓唐的神色,先哀叹了三声,说那件事最后告吹了!
我很惊诧,忙问他,到底哪儿出了差错?谁又从中坏事了?
“谁也没有坏事,也没有啥差错——”他淡淡地说,“是我不办了!”
“为——啥?”我不得其解。
“唉——”他摇摇头,叹息着,不抬头,“我事到临头,又……”
既然他觉得不好开口,我也就不再强人之难,于是就聊起闲话。他轻轻摇着扇子,眯着眼,扯起他三十多年教书生涯中的往事,一阵阵哀叹,一阵阵动情……
我送他走之后,心里很不好受,感到压抑,一种被铁箍死死地封锁着的压抑,使人几乎透不过气来,而他却在那道无形的铁箍下生活了几十年,至今不能解脱……
读耕传家
南塬上的村庄,不论是千二八百户的大村,抑或是三二十家的小庄,村巷整齐,街道规矩,家家户户的街门沿街巷开设,坐北一律坐北,朝南一律朝南,这一家的东山墙紧紧贴着那一家的西山墙,而自家的西山墙又紧挨着另一家的东山墙,拥拥挤挤,不留间隙。俗话说,亲戚要好结远乡,邻居要好高打墙。家家户户在自家的庄院里筑起黄土围墙,以防鸡刨狗窜引起纠纷和口角。院墙临街的中间开门,门上很讲究修一座漂亮的门楼。
那儿的农民十分注重修饰门楼。日子富裕的人家修建砖木门楼,多数人家则是土木门楼。无力修建门楼的人家,就只好在土围墙上凿开一个圆洞,安一个荆条编织的篱笆门,防贼亦挡狗,生人进入任何一个村庄,沿着街巷走过去,一眼溜过两边高高矮矮的各姿各式的门楼,大致就可以划出各家的家庭成分了。不过,这是解放初期的旧话。现在,门楼的规模和姿式,已经与土改时定的那个成分关系不大了;如果按着旧的习惯去猜度,准会闹出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来。
门楼正中,一般都要挂门匾,门匾上镌刻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的选择,实际是这个门楼里的庄稼主人的立家宣言。解放后,庄稼人心劲高涨,对门楼上的门匾的选择,免不了受时风的影响,土地改革时,好多人喜欢用“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合作化时又时兴“共同富裕”、“康庄大道”;三年困难时期又流行起“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及至“四清”和“文革”运动接连不断的十余年中,诸如“红日高照”、“万寿无疆”、“斗争为纲”、“真学大寨”等政治口号,确实风靡一时。
解放前门楼题匾的内容,可就单调得多了。凡是能修建得起砖木门楼或稍微像样的土木门楼的殷实人家,题匾上的立家宣言,十之八九都选用“耕读传家”四字,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杨徐村,在南源上的稠如星海的乡村里,只算个中小型村庄,二百多户农家中,门楼修葺得最阔气的是大财东杨龟年家的。水磨青砖,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俨然一座富丽堂皇的四角亭子。门楼下蹲着两只青石雄狮,墙上刻着飞禽走兽。门楼正中,在象征着吉祥永久的鹤鹿图像中,刻下四个篆体“耕读传家”的题字,与团团祥云相谐调。杨龟年的大儿子在咸宁县政府作官员,家里有百余亩河川水浇地,整整两槽高骡大马,真是有耕有读,宣言与实际相一致。其余那些虽然也能修得起土木门楼的殷实户,也东施效颦地题下“耕读传家”的门匾,却大都是有耕无读,名实不符,甚至一家老少尽是些目不识丁的粗笨庄稼汉子。但作为立家宣言,自然主要是照亮后世,无读书人的缺憾,必当由后辈人来弥补。
杨徐村另一户能修得起砖木门楼而且名副其实的“耕读传家”的人家,当推我家了。
我爷爷徐敬儒,对“耕读”精神的尊崇,甚至比杨龟年家还要纯粹。杨龟年的大儿子在县府供职,主要是为官而不从读了,二儿子从军耍枪杆子而鲜动笔杆子了;家里的庄稼全靠长工和短工播种和收割而无需杨龟年动手抬脚。我爷爷徐敬儒,那才是“耕读”精神的忠诚信徒和真正的实践者。
我爷爷徐敬儒,人称徐老先生,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就在杨徐村坐馆执教,直到鬓发霜染,仍然健坐学馆,也不知出于什么的思想影响,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字是我爷爷亲笔写的,方方正正,骨架楞蹭,一笔不苟,真柳字体,再由我父亲一笔一划凿刻下来。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爸爸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更有一件蹊跷的事。我爷爷垂老之时,对我父亲兄弟三人做了严格分工,一人继承他坐学馆,体现“读”;二人做务庄稼,体现躬耕;世世代代,以法累推。这样的分工,兄弟三人还勉强接受得了,临到爷爷咽气时,又留下严格的家训,可以归纳为“三要三不要”的遗嘱。其训示曰:教书的只做学问,不要求官为宦;务农的要亲身躬耕,不要雇工代劳;只要保住现有家产不失,不要置地盖房买骡马。
兄弟三个瞪大眼睛,你瞅瞅我,我瞪瞪你,不知所措了。他们三个正当成年,早就想着齐心合力一展宏图,在杨徐村与杨龟年家争一争高低。近几年间,杨家兵强马壮,置田盖房,百业兴旺,已成为方圆十里八村新兴的富户。眼看着杨家小河涨水似的暴发起来,兄弟三人对父亲拘拘谨谨的治家方针早已多所不满,又不敢说,想不到老先生活着时限制他们的手脚,临走前还要把他们死死地捆绑在这点小家业上。老先生似乎早已揣摸算计到三个儿子的心数儿,怕自己走后儿孙们有恃无恐,干脆一句话说死:不遵从父训者,孽种也!不许给他上坟烧纸。兄弟三人只好委屈隐忍,不理解的也要执行,遵循老先生的遗训,耕田的亲身躬耕垄亩,坐馆的潜心静气研读圣贤诗书。村里人把我爷爷这种古怪的治家训诫编成顺口溜:“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当作笑话流传。
……
还有一本是关于家族恩怨和记忆重构的长篇巨制。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迷宫里探险。作者的时间线处理得极其高明,过去与现在反复交织,真相被层层包裹,你以为抓住了核心,下一秒又被拉回更早的某个场景。它探讨的主题很宏大——遗产、秘密以及血脉中无法逃脱的宿命。我最佩服的是作者构建人物群像的能力,几十个角色,个个鲜活,他们的矛盾冲突推动着情节前进,张力十足,丝毫没有混乱感。那种家族成员之间微妙的权力斗争和爱恨交织,处理得既有戏剧性,又极其真实可信。读到最后揭示核心秘密的那一刻,那种恍然大悟的快感,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代表着它所承载的复杂信息量,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小说丛书,我通读了好几本,每一本都像一扇通往不同人生命运的窗户。印象最深的是那本讲述上世纪中叶江南水乡变迁的那个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仿佛能闻到青石板上苔藓的湿气,听到船桨划破水面的轻响。他着墨于一个小人物的挣扎与坚守,通过他几十年的人生轨迹,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洪流。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沉甸甸的思考。特别是对人物内心复杂性的刻画,绝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每个人物都有其难以言说的苦衷和闪光的瞬间。读完之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反思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伟大。文字的韵律感也极佳,像是老旧留声机里放出的老歌,带着岁月的沉淀和特有的韵味,读来不紧不慢,却字字珠玑,回味无穷。
评分另一本让我着迷的是那部聚焦于现代都市边缘人群的作品。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截然不同,语言是碎片化的,充满了现代人的焦虑和疏离感。作者用一种近乎冷峻的旁观者视角,描绘了在大城市里漂泊的年轻人的精神困境——他们渴望连接,却又习惯于自我封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都市景观的描摹,那些钢筋水泥的丛林,在她笔下不再是冰冷的背景,而成为了某种情绪的载体。那种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下,隐藏着无数次擦肩而过的机会和永恒的孤独,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像是拼图一样,需要读者自己去捕捉那些散落的线索,拼凑出人物关系的真相。读完后,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审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那种被猛烈撞击后的清醒感,是很多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它要求读者付出注意力,但回报却是精神层面的巨大震撼。
评分不得不提的一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心的挣扎与妥协。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克制。作者并没有用激烈的语言去控诉或歌颂,而是通过大量内心独白和细微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艰难地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人物的痛苦往往是沉默的,体现在他如何选择一本书的摆放位置,如何对待一封信件,或者如何处理与同事的一次不愉快的交谈。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非常强大,它逼迫读者去解读那些未说出口的部分。全书的情感基调是忧伤的,但这种忧伤是理性的、富有深思的,它探讨了“良知”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在残酷现实面前的弹性与底线。读完后,你不会感到宣泄的快感,而是萦绕心头长久不去的、关于“如何做人”的深刻叩问。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以一种近乎神话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偏远山区部落的兴衰史。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他将民族志的严谨与民间传说的浪漫主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里的语言充满了异域色彩,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原始情感的直白书写。读起来的感受非常奇特,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观看一部色彩浓烈、充满仪式感的史诗电影。那些关于祭祀、图腾和古老契约的描写,充满了神秘的张力,让我这个城市里的读者,感受到了久违的与土地的连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保存和发扬了一种濒临失落的文化记忆,它不仅仅是叙事,更像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考古。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慢下来,细细咀嚼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不错 ,太便宜了,希望京东多搞活动 。。
评分此书包装点赞!
评分书是好书,出版社比较一般
评分不错书籍很好,百看不厌赞
评分书是正品,就是有点小瑕疵
评分正在看,不错
评分书写的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