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医林类证集要(套装上中下册)》明代王玺编撰,成书并刊行于明成化十八年,即“春德堂本”。全书10卷,前八卷以各科病证为门,卷一为中风、厉风等16门。卷二为伤风、中寒等16门,卷三为气、痰饮等8门,卷四为伤寒1门,卷五为积聚、脾胃等9门,卷六为胀满、水肿等12门,卷七为痈疽发背、疔疮等6门,卷八为遗泄、淋等17门,凡85门。卷九为妇人门,列月经不调、血气作痛等。卷十为老人、小儿2门,老人门列治法、食戒及酒方、粥方等。小儿门列观形、察色、听声、视手纹等诊法及疾病证治。各门一般先为总论,后列治法、灸法及易简诸方。本次整理以明成化十八年(1482)春德堂刻本为底本。
目录
上册: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三
中册: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下册: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附:正德本郑善夫《医林集要》序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中风门
黄帝问日: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日: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①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②而不能食,名日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人,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③者,有荣卫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日疠风,或名日寒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人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日: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①及其病能②。岐伯日: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自并然③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④,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⑤,四支⑥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⑦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⑧,隐曲不利⑨,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⑩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⑩。
《要略》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喁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即重不胜邪,人腑则不识人,人脏即难言,口①吐涎。
《发明》云:中脏者性命厄②。
《要略》云: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头痛脉滑者中风,风脉虚弱也。又,寸口脉浮而紧,寸口脉缓而迟,皆日中风也。
《脉经》云:浮而大者风。又,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又,滑而浮散者,瘫痪风。又,诊人被风,不仁痿蹶③,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医林类证集要(套装上中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