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通行本
☆ 李大钊、林语堂、胡适、毛姆等中外名家力荐
☆ 辜鸿铭亲授英文儒学课
☆ 带读者走进儒学阅读的另一种语境
《民国双语译丛》包括由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 中庸》两种,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对儒学的翻译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的儒学英译读本。
辜鸿铭(1857.7.18-1928.4.30),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大儒。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李大钊 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罗家伦 辜鸿铭的《论语》版本,用字和造句的深刻和巧妙,真是可以令人拍案叫绝。
林语堂 (辜鸿铭)英文文字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 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
毛姆 这里还住著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辜鸿铭,前去拜会这位哲学家是我这次可算是艰苦跋涉的旅途的目的之一。他研究西方哲学目的就是为了佐证他的一贯观点:即儒家学说已经囊括了所有的智慧。他对儒家哲学深信不疑。儒家哲学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精神需求,这就使得所有的西方学问变得毫无价值可言。
日本汉学家清水安三 辜鸿铭的国学功底在于具有高瞻远瞩地批判、理解中国思想的眼光,他探究其精髓、 特征及伟大功绩之所在,并指陈它的缺失,是相当充分的。在比较衡量西方文化及其思想的领域中,他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他并非纯粹的国学家,但他只要具备理解、批判中国文化并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的能力,就足够了,因为除此之外的研究,对他来说都是多余的。
哈佛大学博士艾恺 在战时与战后欧洲悲观与幻灭的氛围中,与泰戈尔、冈仓等成为东方著名的圣哲者的,是辜鸿铭,不是梁漱溟或梁启超。在那时代,辜氏极受欢迎,他的书是欧洲大学哲学课程所必读,译成了多种欧洲语言。西方客人竞相走访,敬聆教诲。
出版说明
从古至今,“四书”在中国的地位自不待言。在层出的注、疏、译、解诸多版本中,有一位大儒的诠释不同以往——他用英文注译《论语》《大学》《中庸》,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
这位大儒姓辜,名鸿铭,人称“清末怪杰”,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辜氏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致力使西方人了解孔孟哲学,尊重中国文化。他先后翻译了儒学经典著作“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大学》,自称该译本是为“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而译,其译作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
近代中国典籍外译数量不少,然而受读者欢迎的并不多见。较为著名的英译作品,如翟里斯《聊斋志异》《长恨歌》、理雅各《诗经》《楚辞》等,大多是由西方的传教士完成的。但是,外籍汉学家英译的中华经典并不能正确地阐释中华文化。辜鸿铭认为,“他们(汉学家)的文学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不但误解了中国文化,而且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为了消除这种偏见,辜鸿铭决定翻译儒家经典,从而开启了中国人自己翻译典籍的历史。
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以评注的方式对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不管是中国读者,还是西方读者,均能从辜氏译本中找到与自身语言相适的阅读方式,并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辜鸿铭以高深的英文造诣释译儒经,堪称两种语言的经典合流。此次出版将《论语》《大学》《中庸》的原本与辜鸿铭英译本集于一体,并将辜译本中的英文评注翻译为中文。双语互应,为读者阅读经典“四书”之《论语》《大学》《中庸》提供另一种语境。
崇文书局
2017年4月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直接点出了“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所蕴含的道理对于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有价值的。我一直对儒家思想的精髓非常感兴趣,但碍于古文阅读的难度,一直未能深入理解。看到“汉英对照”这个字样,我立刻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前景。双语对照的模式,意味着我不仅可以对照着原文去理解那些深奥的词句,还能通过英文的阐释,从另一个文化视角去审视和吸收这些思想。这对于我这种英语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双重福音。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打通古文的隔阂,真正领略“明明德”、“止于至善”等核心思想的时代意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导我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大学生活中,去践行这些古圣先贤的智慧。例如,如何培养自己的德行,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我相信,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能够帮助我跨越语言和时代的鸿沟,触碰到那些永恒的真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大学 中庸(汉英对照)”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略有了解的海外留学生,我一直渴望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这两部经典。然而,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翻译不够地道,让我望而却步。而“汉英对照”的模式,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他们的经典文本。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照,我不仅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原意,还能在翻译中体会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差异。这对于我理解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我特别期待这本书在翻译上的严谨性和学术性,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权威的解读和注释,帮助我理解那些在现代社会可能已经有些模糊的概念。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当下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我们这些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身上,如何去塑造健全的人格,如何在追求学业的同时,也注重内在的修养。
评分这本书名“大学 中庸(汉英对照)”简直是一股清流,在琳琅满目的图书中脱颖而出。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至简”之处深感着迷,而“大学”和“中庸”无疑是其中的代表。这两部古籍,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内涵却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哲学。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它们的解读,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到核心。这次看到“汉英对照”的版本,简直是眼前一亮。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可以在沉浸于原文韵味的同时,通过英文译文来巩固理解,甚至借鉴西方学者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中国古代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翻译的信达雅,既保留原文的精髓,又让现代读者,无论是中文母语者还是英语学习者,都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摸索前行的人们,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何在“大学”的求学阶段,就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并以“中庸”之道,在人生的大道上稳健前行。
评分这本书名“大学 中庸(汉英对照)”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着许多超越时空的智慧,而“大学”和“中庸”正是其中的瑰宝。它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更是指导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理论。然而,古文的阅读门槛,尤其是对于一些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常常令人望而却步。正因如此,“汉英对照”的版本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我可以对照着原文去体会字句的精确,同时又可以通过英文翻译来辅助理解,甚至从另一个语言体系的视角来解读这些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我特别希望这本书的翻译能够严谨且富有洞察力,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精髓,同时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注释和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启发我思考,如何在当今的大学生活中,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去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平衡,从而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智慧的人。
评分这本《大学 中庸(汉英对照)》的书名,一语道破了它所包含的核心价值。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指代一座学府,更象征着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是知识积累、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中庸”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强调适度、和谐与平衡,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的重要指导。我对这两部经典的敬仰由来已久,但古文的晦涩常常让我止步。这本书的“汉英对照”设计,对我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透过原文的古朴与译文的流畅,去感受东方智慧的脉络。我期望这本书的翻译能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可读性,让我在领略古人思想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此外,我更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如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去内化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并以“中庸”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