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从原始歌舞开始,逐渐融入综合发展中的歌舞百戏、参军戏和说唱艺术等各种伎艺,最后形成完整的戏曲艺术的过程,和在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后,历朝历代直到清末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介绍了各种声腔、剧种的特色和各时期的作家、作品、演员及演出情况等。
作者简介
李啸仓(1921~1990),知名戏曲史研究专家;曲艺、俗文学研究专家。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工作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第四野战军宣传部和文化部、中南部队艺术学院、中央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戏曲研究院。“”中遭受迫害,1972年脑溢血于五七干校,导致瘫痪。1984年离休于文化部老干部局。1990年逝世。李啸仓一生治学严谨,笔耕不辍,文风生动易懂;尤其注重考证、调研和一手资料的搜集,讲求学术研究质量,著述中也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学术成果长期以来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和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参考文献,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重大学术价值。
目录
第一编 戏曲艺术的萌芽时期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左右)到
北宋末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从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谈起
第二节 戏曲艺术形成前的三条线索
第二章 歌舞百戏向戏曲的演变
第一节 歌舞百戏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歌舞百戏向戏曲艺术演变的几种形态
第三章 从“优孟衣冠”到宋杂剧、金院本
第一节 优的出现到参军戏
第二节 宋杂剧与金元院本
第三节 杂剧院本向着戏曲艺术的演变
第四章 说唱艺术向戏曲的演变
第一节 说唱艺术的悠久传统
第二节 鼓子词与诸宫调
第三节 陶真、崖词与傀儡、影戏
第五章 各种技艺的现实主义发展与戏曲艺术的形成
第一节 从总的方面来看戏曲艺术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三种技艺的特色与戏曲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
第三节 戏曲舞台艺术的出现
第二编 戏曲艺术的形成时期
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到
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后)
第一章 南戏的出现
第一节 第一朵戏曲之花——温州杂剧的出现与成长
第二节 南戏的演出形式
第三节 南戏的社会作用
第二章 宋元南戏的戏文
第一节 宋元南戏的演出剧目
第二节 现存的戏文三种
第三章 元杂剧的突起
第一节 元杂剧的出现和繁荣
第二节 元杂剧的演出形式
第三节 风起云涌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第四章 元杂剧的演出剧目
第一节 元杂剧的题材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两种态度、两种表现
第五章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上)
关汉卿和他的作品
第六章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下)
第一节 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
第二节 其他作家和作品
第七章 宋元戏曲扮演情况
第一节 宋元戏班的组织和活动情况
第二节 宋元戏曲演出场所
第三节 宋元时期戏曲的化装、服装、砌末
第三编 戏曲艺术的发展时期
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后)到
明朝万历末(公元1620年)
第一章 南戏的新发展
第一节 杂剧的衰落和南戏的复兴
第二节 高则诚和他的《琵琶记》
第三节 这一时期的其他优秀剧作
第二章 四大声腔的争胜与昆山腔的兴起
第一节 四大声腔的出现与争胜
第二节 昆山腔的兴起
第三章 明传奇的艺术形式与搬演概况
第一节 传奇的艺术形式特点
第二节 搬演概况
第三节 表演艺术家
第四章 明传奇的作家和作品
第一节 海盐腔盛行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第二节 四大声腔争胜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第三节 昆山腔兴盛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第五章 弋阳腔在民间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弋阳腔的演变与流布概况
第二节 弋阳腔在发展中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弋阳诸腔的演出剧目
第一节 弋阳诸腔的传奇
第二节 连台大戏
第三节 改编的传奇
第七章 明代杂剧
第一节 明代杂剧总的趋向
第二节 明初的杂剧作品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杂剧作品
第四编 民间戏曲艺术的繁盛时期
明朝天启(公元1621年)到
清朝同光年间(公元1862~1908年)
第一章 昆腔戏的新发展
第一节 大动荡的年代与昆腔戏
第二节 昆腔戏的艺术发展概况
第二章 传奇剧作的新繁荣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期的传奇概况
第二节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第三章 昆腔戏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昆腔戏在艺术上的成就
第二节 表演艺术家
第四章 地方戏曲的繁盛与五大声腔系统的形成
第一节 民间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
第二节 梆子、皮黄、弦索的兴起与五大声腔系统的形成
第三节 在残暴统治下的成长
第五章 梆子诸腔的演出剧目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梆子诸腔的演出剧目
第二节 梆子诸腔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京剧的兴起
第一节 京剧的形成和初期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京剧的演出剧目
第三节 京剧的艺术成就
第七章 清代的案头剧
第一节 清代的杂剧作品(上)
第二节 清代的杂剧作品(下)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序
李啸仓同志生于1921年,研究中国戏曲史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在1939年高中毕业前,便陆续在《中国文艺》和《国民杂志》上发表了《昆曲盛衰史略》和《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史的进展》等论文。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戏曲史、小说史、俗文学和音韵学。大学期间和毕业以后,曾发表《合生考》《醉翁谈录小说名目述考》《谈宋人说话四家》《释银字儿》《宋金元杂剧院本体制考》《辨今存《裴度还带》杂剧非关汉卿作》等多篇有关戏曲史和小说史方面的专论,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在四野宣传部工作时,应中南文化部之邀,带队在中南各省系统考察了在当地一直繁盛并存活的古老剧种的演出情况之后,发表了《赣剧的宝藏》和《赣剧诸腔的来源与演变》等文章,对研究从古老弋阳腔派生出来的中南地区诸多剧种声腔源流及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1956年他调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先是搞剧目研究工作,这期间他发表了共十章的《戏曲音乐史话》。1958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了戏曲史研究室,张庚院长亲兼主任,任命啸仓同志为副主任。从此,他才又回到本行,继续进行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与著述。
1958年正是高举三面红旗搞“大跃进”的年代,张庚院长责成他负责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创建了中国戏曲史陈列室,并任命他兼任陈列室主任。这是我国第一次把中国戏曲形成和发展的情况用实物史料,并精制成具体形象展示出来。直到90年代末,接待了大量中外学生、研究人士,为介绍宣传中国戏曲古老历史和精湛艺术起了很大的作用。改称陈列馆后,其中部分展品曾被借到港澳地区办展览,并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
1959年初,张庚院长让李啸仓摆脱了日常领导工作住到西山,专心编写一部完整的戏曲发展史。于是他潜心写作,于1960年夏完成该书全稿,就是现在出版的这部四编本的《中国戏曲发展史》。当时恰逢中国戏曲研究院抽出部分人力成立了三年制的中国戏曲学院,各专业都招收了学员。这部书稿完成后便立即印成了中国戏曲史授课教材,并由李啸仓同志主讲,同时,被南开大学戏曲史专家华粹深教授选作戏曲史研究生授课教材,并邀请李啸仓同志主持过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如现在的著名学者宁宗一、黄克教授等,当年都是学的这部教材。同时这部教材也为之后集体编写《中国戏曲通史》奠定了基础。李啸仓在《中国戏曲通史》中又执笔撰写了各编《综述》和《汤显祖及其四梦》。
这部《中国戏曲发展史》系统地阐述了从原始歌舞开始,逐渐融入综合了发展中的歌舞百戏、参军戏和说唱艺术等各种技艺,最后形成完整的戏曲艺术的过程,和在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以后,历朝历代直到清末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介绍了各种声腔、剧种的特色和各时期的作家、作品、演员及演出情况等。通篇叙论详细清楚,资料丰富。为了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戏曲史的发展脉络,他还绘制了一张完整的《中国戏曲发展源流简表》,把从原始歌舞到近代各剧种形成发展的脉络渊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技艺融入的过程,把戏曲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全部情况,利用该表形象清晰地展示了出来。这是其他戏曲史著述中所没有的。同时,这部著述中还有一些他在对各剧种调查中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其他戏曲史著述中所没有的。从总体上来说,这是一部比较系统全面、资料翔实丰富又通俗易懂的戏曲发展史,适合各群体的读者阅读、参考或研究。
在“文化大革命”中,李啸仓同志受到严重迫害,在团泊洼五七干校连续发生三次脑血管意外,终因脑出血导致瘫痪。51岁的他,正是在学术研究上最出成果的年龄,却完全失去了写作功能,再也不能彻夜执笔著述了。今年啸仓同志已经逝世二十周年,我也已是米寿耄耋之龄,重新阅读他这部著述,觉得还是有他的创见,作为“一家言”对学界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加之文字通俗生动,对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戏曲发展概况也有其独到的吸引力,因此我又对全书进行了校正和修订。如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他再版这部著述,让他能把倾注了一生心血研究的成果贡献出来,为今后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这是对他最大的慰藉,也是对作为同学、同事和妻子的我最为安慰的事,我由衷地感谢出版社的同志们!
刘保绵写于2011年4月12日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