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国内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国家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作者简介
汪永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物局专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1994年赴美留学,获建筑设计硕士学位,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回国,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建筑系主任、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藏式传统建筑研究”(50478004)、“西藏藏传佛教建筑研究”{50678082)、“西藏藏东乡土建筑研究”(50878104)、“西藏苯教建筑研究”(51078181),主持江苏省内多项古建筑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发表古建筑保护与建筑教育论文50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日喀则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人文历史
第三节 人文环境
1.文学创作
2.艺术创作
3.民间歌舞
4.藏式艺术
第四节 传统节日
第五节 宗教文化
第六节 历史建筑
第二章 日喀则城市
第一节 城市历史沿革
第二节 城市选址
第三节 清代及之前日喀则的城市中心变迂
第四节 当代日喀则的城市空间格局
1.城市格局
2.城市的道路与街区
3.城市中心
第三章 日喀则城市建筑类型
第一节 桑珠孜宗
1.历史沿革
2.建筑特点
第二节 民居
1.民居分类
2.室内外陈设与装饰
第三节 林卡
1.贡觉林卡(东风林卡)
2.新宫林卡
第四节 寺庙
1.协惹朋巴寺
2.次久拉嘎寺
3.关帝庙(格萨尔拉康)
4.清真寺
第四章 扎什伦布寺与城市的关系
第一节 扎什伦布寺历史沿革与背景
1.扎什伦布寺概述
2.格鲁派的兴起和黄教寺庙的发展
第二节 寺与宗堡一城市双极格局
1.政治统治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2.宗教统治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3.政教合一的制度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寺、宗、城三位-体的空间构成
第四节 扎什伦布寺选址与布局
1.多元文化对寺庙选址的影响
2.宗教思想对建筑群布局的影响
3.扎什伦布寺的选址
4.建筑群的等级与序列
5.建筑群生长模式分析
6.建筑群的轴线和交通流线
第五节 扎什伦布寺布局的空间演变
1.建筑群历史分析
2.扎什伦布寺内经堂的发展与演变
第五章 扎什伦布寺建筑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建筑类型分析
1.佛殿
2.扎仓
3.拉章与康村(米村)
4.附属用房
第二节 建筑单体平面形制
1.措钦大殿平面形制
2.佛殿及灵塔殿平面形制
3.僧舍平面形制
第三节 建筑形体与色彩
1.形体稳固
2.体量巨大
3.色彩分明
第四节 扎什伦布寺传统建筑工艺
1.施工队伍
2.传统建筑工艺
第六章 扎什伦布寺宗教活动与建筑
第一节 扎什伦布寺的一天
第二节 扎什伦布寺每年的宗教活动
第三节 扎什伦布寺宗教活动与建筑
1.展佛台与展佛节
2.跳神台与金刚神舞
3.煨桑
4.燃灯节
5.天降节
结语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扎什伦布寺总平面图
附录二 扎什伦布寺建筑图表
前言/序言
2015年正值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成立三十周年,我作为学院的创始人,在10月举办的办学三十周年庆典和学术报告会上,汇报了自己和团队自1999年以来走进西藏、2011年走进印度,围绕喜马拉雅山脉17年以来所做的研究。研究成果的体现,便是这套“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问世。
出版这套丛书(第一辑15册)是笔者和学生们多年的宿愿。17年来我们未曾间断,前后百余人,30多次进入西藏调研,7次进入印度,3次进入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脉相连的青藏高原、克什米尔谷地、拉达克列城、加德满都谷地都留下了考察的足迹。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涉及城市和村落、文化景观、宗教建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与技术等与文化遗产相关的领域,完成了50篇硕士学位论文和4篇博士学位论文,填补了国内在喜马拉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的空白,并将藏学研究和喜马拉雅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揭示了喜马拉雅山脉不仅是我们这一星球上的世界第三极,具有地理坐标和地质学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长2500公里,南北纵深300-400公里,西北在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界,东至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大拐弯处。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主要由三个地理区域组成: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高山区、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这三个区域也就成为印度文明的大致分野,早期有许多重要的文明发迹于此。中国学者对此有着准确的描述,唐代著名学者道宣(596-667)在《释迦方志》中指出:“雪山以南名为中国,坦然平正,冬夏和调,卉木常荣,流霜不降。”其中“雪山”指的便是喜马拉雅山脉,“中国”指的是“中天竺国”,即印度的母亲河恒河中游地区。
季羡林先生把古代世界文化体系分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喜马拉雅地区汇聚了世界上四大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喜马拉雅不仅是多民族的地区,也是多宗教的地区,包括了苯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以及锡克教、拜火教。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经不大,但佛教通过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直接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以佛教为媒介的印度文化和希腊化的犍陀罗文化。对于这些文化,如不跨越国界加以宏观、大系统考察,即无从正确认识。所以研究喜马拉雅文化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达到一定阶段时必然提出的问题。
从东晋时法显游历印度并著书《佛国记》开始,中国人对印度的研究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并且世代传承。唐代玄奘求学印度并著书《大唐西域记》;义净著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明代郑和下西洋,其随从著书《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对于当时印度国家与城市都有详细真实的描述。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继续研究印度。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曾设“印度哲学课”。胡适任校长后,又增设东方语言文学系,最早设立梵文、巴利文专业(50年代又增加印度斯坦语),由季羡林和金克木执教。除了季羡林和金克木,汤用彤也是印度哲学研究的专家。这些学者对《法显传》《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进行校注出版,加入了近代学者科学考察和研究的新内容,在印度哲学、文学、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多有建树。在中国,研究印度建筑的倡始者是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他曾于1959年初率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参观了阿旃陀石窟寺等多处佛教遗址。回国后当年招收印度建筑史研究生一人,并亲自讲授印度建筑史课,这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创举。1963年刘敦桢先生66岁,除了完成《中国古代建筑史》书稿的修改,还指导研究生对印度古代建筑进行研究并系统授课,留下了授课笔记和讲稿,并在《刘敦桢文集》中留下《访问印度日记》一文。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日喀则城市与建筑 [Himalayan Series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City and Architec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日喀则城市与建筑 [Himalayan Series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City and Architec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日喀则城市与建筑 [Himalayan Series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City and Architec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