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 [Philharmonic]

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 [Philharmoni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英勇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音乐欣赏
  • 文化艺术
  • 音乐杂志
  • 爱乐乐团
  • 音乐评论
  • 音乐史
  • 音乐教育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6976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00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hilharmonic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强调实用性与连续可收藏性,希望通过一本本累计,集成一部丰富的古典音乐百科全书。
  《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汇集世界各大唱片公司新唱片信息,提供新唱片品评推荐,以*完备的资讯与*通俗易懂的解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热点·观察
深度巴赫
斑狐说乐
莱比锡,有一个声音在呼喊!
——关于巴赫宗教康塔塔的沉思
封面话题
美岛莉与维也纳爱乐成员的舒伯特室内乐
专访
意大利女钢琴家莫瑟尔谈施托克豪森
话题
“纯白”的《马太受难曲》:从巴洛克到后现代
单纯的优雅又何妨?
——再听博列特后期录音中的肖邦
爱乐笔记
生命拿走什么,音乐会将它复原
——拉赫玛尼诺夫访谈
告解与狂欢的密码
——肖斯塔科维奇《第六交响曲》之谜
早期音乐
珀塞尔家族中的音乐家(一)
20/21世纪音乐
“玩”出来的音乐
——记互动音乐之“游戏”展示会
乐史空间
战祸将至
——布鲁诺·瓦尔特自传《主题与变奏》
浮生碎乐
因父之名
——也说福雷的《安魂曲》
葳蕤爱乐
齐格弗里德牧歌、音乐戏剧与瓦格纳的希腊(下)
作曲家与作品巴赫的康塔塔与清唱剧
永存于心中的喜悦
——巴赫康塔塔BWV
变革,以上帝荣耀的名义
——谈巴赫〈复活节清唱剧》与《升天节清唱剧》
人物
“在无限多可能的小径间选取一条合适的”
——波兰作曲家格莱茨基访谈(上)
唱片评鉴
资料库
Hyperion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
第二十七辑舒伯特与施莱格尔兄弟:浪漫主义的黎明(六)
购片、听片与收藏
巴赫音乐的延伸收集与认识
专题
一个世纪的传奇
——底特律交响乐团访问记
我的爱乐往事
爱乐使我重生(下)
《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 [Philharmonic] 杂志亮点聚焦: 本期《爱乐》杂志,秉承其一贯的专业深度与人文关怀,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听觉与思想盛宴。本期内容精选,不仅深入探讨了古典音乐领域的重要话题,更拓展至跨界融合的音乐新视野,旨在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深度专题解析: “时代的回响:XX作曲家与他的创作时代” 本期杂志的核心专题,将目光投向了对古典音乐史产生深远影响的XX作曲家。我们将通过对其生平经历、艺术思想以及代表作品的细致梳理,深入剖析其创作如何与所处的历史时代紧密相连,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与艺术审美。从他早期作品的萌芽,到中后期创作的成熟与突破,我们将逐一展现其音乐语言的独特魅力,探讨他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艺术理想,又如何以其卓越的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专题中将穿插珍贵的历史资料、音乐学者的权威解读,以及对XX作曲家作品进行深入的音乐分析,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音乐巨匠形象。 “跨界新声: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碰撞与融合”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语境下,音乐的边界日益模糊。本期《爱乐》特别关注古典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对话与融合,探讨古典音乐如何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将聚焦那些勇于探索的音乐家、乐团和作曲家,他们如何将古典的精致与现代的活力相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无论是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巧妙嫁接,还是与电子音乐的实验性碰撞,亦或是与民族音乐元素的有机融合,本期杂志都将为您带来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和深刻的思考。我们将探讨这种跨界融合的意义,它如何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又如何吸引了更广泛的听众群体。 音乐家专访: “弦上灵感:青年小提琴家XXX的成长之路” 我们有幸在本期杂志中专访了备受瞩目的青年小提琴家XXX。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我们看到了对音乐纯粹的热爱,以及在严苛训练中磨砺出的精湛技艺。本期专访将带领读者走近XXX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对音乐的理解,他对演奏的追求,以及他在国内外重要音乐赛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收获。他还将分享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独特诠释,以及对未来音乐发展方向的展望。通过这次专访,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一位杰出音乐家的艺术追求与人格魅力。 乐评与赏析: “聆听经典:XXXX作品深度解读” 本期杂志还将继续为您带来一系列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深度解读。本次将重点关注XXXX作曲家的XXXX作品。我们将从音乐的结构、旋律、和声、配器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作品背后隐藏的故事与情感。文章将结合历史背景,探讨该作品在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后世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启示。专业的音乐术语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领略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音乐现场报道: “激荡人心的瞬间:XXXX音乐节精彩回顾” 本期杂志将为您带来XXXX音乐节的精彩现场报道。从开幕式的盛大氛围,到各个音乐厅、舞台上呈现的精彩演出,我们将以生动的笔触,捕捉那些令人难忘的音乐瞬间。报道将涵盖对重要演出曲目、演奏家表现的点评,以及音乐节期间举办的各种大师班、讲座等活动的概况。通过现场的真实记录,让您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节的热情与活力。 读者互动与音乐资讯: 除了以上深度内容,《爱乐》杂志本期还将包含丰富的音乐资讯,包括近期重要的音乐会演出预告、唱片推荐,以及音乐界的最新动态。同时,我们也将延续读者互动栏目,分享来自读者的精彩来信、音乐感悟,以及对未来杂志内容的建议,力求打造一个与读者共同成长的音乐交流平台。 本期《爱乐》杂志,希望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呈现,为您的音乐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与深度,带您一同感受音乐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Philharmonic] 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精心安排的音乐旅行。杂志的编辑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导游,引领我穿梭于不同的音乐国度,感受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音乐魅力。我尤其欣赏本期对于一些相对“小众”音乐流派的介绍,它们没有像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一样被过度解读,而是以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本真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介绍让我得以拓宽音乐的视野,发现那些隐藏在主流之下的瑰宝。文字描述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即使我从未听过某些曲目,也能通过作者的笔触,在脑海中勾勒出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色彩。这种“可视化”的音乐解读,对于我这样的音乐“门外汉”来说,是尤为宝贵的。而且,文章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流畅的阅读体验,让我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探索的欲望。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期待着未知的惊喜。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杂志,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共鸣者。《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Philharmonic] 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本期杂志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音乐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突破”的真实写照。那些看似完美的乐章,背后往往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次推翻重来,是与自我怀疑和外界压力的不懈斗争。阅读这些故事,我深感震撼。这让我明白,艺术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其最终呈现的辉煌,更在于其背后那个不断追求完美、挑战极限的精神。杂志并没有回避这些“不完美”的时刻,反而将其作为重点来呈现,这恰恰展现了编辑们对艺术真相的尊重。我从这些故事中,不仅学到了关于音乐的知识,更汲取了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力量。文章的叙述方式很自然,不煽情,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远比夸张的修饰更能打动读者。

评分

当我合上《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Philharmonic] 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不是结束的失落,而是意犹未尽的满足感。我知道,我在这短短的阅读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一次精彩的音乐之旅,我的视野得到了拓展,我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杂志的最后一篇文章,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让我对接下来的音乐探索充满了期待。我喜欢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与音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本杂志不仅仅是一次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音乐世界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期的《爱乐》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我,感染我,陪伴我,在这条探索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评分

这次阅读《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Philharmonic] 的一个鲜明体验,是它在内容上的“广度”与“深度”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我看到,杂志既有对宏大音乐历史的梳理,也有对某个具体音乐事件的细致剖析;既有对知名音乐家的深入访谈,也有对一些新兴音乐人和音乐现象的关注。这种“全方位”的覆盖,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音乐世界的好奇心。而且,即使是那些看似“轻松”的选题,也同样充满了深度和洞察力,并没有流于表面。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某个音乐节的文章,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节日的盛况,更是在剖析这个音乐节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理念和社会意义。这种深入挖掘的精神,让我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杂志的编辑们显然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音乐现象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评分

这次阅读《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Philharmonic] 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觉得,音乐是生活中一种“点缀”,是偶尔放松时的背景音。但本期杂志中,许多文章都在强调,音乐其实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思想的表达,甚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我读到了一些关于音乐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论述,也读到了一些关于普通人在音乐中获得慰藉和力量的故事。这些内容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音乐并非只属于音乐厅和音乐学院,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角落。这种将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视角,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艺术欣赏,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更深层思考。文章的语言也十分接地气,没有过于艰涩的术语,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深邃的道理。

评分

《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Philharmonic] 的排版和设计,是我在阅读体验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一直觉得,优秀的视觉呈现,是内容价值的放大器。本期杂志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我看到,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专题,都经过了精心的版式设计。图文并茂,而且图片的选择极具品味,无论是音乐家的肖像,还是与音乐相关的场景,都为内容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文字的字体、字号、行距的安排,都恰到好处,让阅读过程舒缓而愉悦,丝毫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这种细致到位的排版,让我能够更加专注于杂志所传递的音乐信息,而不会被杂乱的设计所干扰。同时,封面的设计也延续了这种高品质的风格,用一种内敛而富有张力的视觉语言,为读者构建起了一个关于音乐的想象空间。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欣赏杂志的整体美学,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协同体验。

评分

本期《爱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音乐“传承”这一主题的深度探讨。我一直对那些流传了几个世纪的音乐作品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在时光的长河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地被新的时代所演绎和理解的。杂志中,我看到了关于音乐教育的传承,关于演奏技巧的代代相传,以及关于不同世代的音乐家如何与经典作品对话的有趣案例。这种探讨让我意识到,音乐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自身的优秀,更在于它背后那个不断延续、不断创新的传承链条。我仿佛看到了老一辈音乐家们悉心指导年轻一代的画面,也看到了年轻音乐家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对音乐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分析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音乐传承的脉络。

评分

《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Philharmonic] 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音乐“纯粹性”的坚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所淹没,追求速成的、浮躁的快感。而这本杂志,却始终如一地用一种沉静、专注的态度,来呈现音乐的美好与深刻。我读到了一些关于音乐家们如何抵制商业诱惑,坚持艺术理想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肃然起敬。我也读到了一些关于如何静下心来,去聆听、去感受音乐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疲惫的我来说,如同一股清流。杂志的语言风格也是如此,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朴实真诚,却直击人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不在于炫技,不在于追逐潮流,而在于那份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和对美的永恒追求。这种对“纯粹”的坚守,让我对《爱乐》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评分

当我翻开《爱乐》(2017年第7期 总第210期)[Philharmonic] 的那一刻,一种久违的、属于纸质书的沉静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油墨和纸张混合而成的淡淡馨香。我并非音乐领域的专家,也鲜少有时间深入钻研那些复杂的乐谱和曲式分析,但《爱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总能以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将音乐世界的美好与深刻,以一种我这个普通读者都能领略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期杂志的封面设计便是一次成功的开端,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色彩堆砌,而是用一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画面,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精神盛宴。我尤其喜欢封面所传达的那种“静待花开”的意境,不露痕迹地引人遐思,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份精心策划的期刊里,究竟蕴藏着怎样动人的故事。编辑们在选题上显然下足了功夫,从排版到文字,都透露出一种对艺术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我能感受到,这不是一次随意的拼凑,而是团队用心血和智慧打磨出的艺术品。这种细致入微的打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非被杂乱无章的呈现方式所干扰。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篇章中,能遇到那些触动我内心深处,唤醒我对音乐更深层理解的文字。

评分

本期《爱乐》最让我惊艳的,莫过于它对古典音乐背后人文精神的挖掘。我一直觉得,那些宏伟的交响乐、悠扬的旋律,不仅仅是音符的堆叠,更是作曲家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情感、思想、甚至是灵魂的抒发。这本杂志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一味地去介绍某位名家或是某部作品的“辉煌成就”,而是深入到音乐家们的生活片段、创作灵感,甚至是他们面对的时代挑战。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在失聪的痛苦中,如何用意志与命运抗争,将生命的不屈化为不朽的乐章;也仿佛触摸到了莫扎特,那个音乐天才,如何在短暂的生命里,以惊人的速度和创造力,留下震古烁今的杰作。这种叙事方式,让冰冷的作品变得有温度,让遥远的人物变得鲜活。我不是在“听”音乐,而是仿佛在“读”音乐家的生命故事,在“感”时代的脉搏。文章的语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浪漫,读起来流畅且引人入胜,让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仿佛亲历了那些伟大的创作瞬间。这种深度与广度并存的解读,让我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单薄的欣赏,而是开始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

好杂志

评分

是啊……在于他在这条道路进行中全面的

评分

购买图书类商品首选京东

评分

定了好多年的杂志,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适合,值得再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你。。。。。

评分

非常适合,值得再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