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魏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这样的大型工程在当时如何规划设计,又如何施工开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前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可以说,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从一期到二期有一个大的转变,规划设计、施工模式、工程组织都在逐渐进步。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从营造工程的视角,考察云冈石窟各类工事活动的关系,注重空间层次及打破、避让等遗迹现象,可视为考古层位学在石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与考古类型学结合,或有助于更为全面完整地考察石窟。
作者简介
彭明浩,1986年生。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从杭侃教授,2015年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古代建筑、佛教考古。
目录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依据的材料
二 宏观——云冈石窟选址
(一)历史背景
(二)选址情况
(三)选址特点与功能分区
(四)扩展与比较
(五)小结
三 中观——云冈石窟外部崖面
(一)问题与研究方法
(二)石窟外部崖面现状及开凿过程分析
(三)石窟所在流域地貌
(四)云冈周边小窟群崖面
(五)小结
四 微观——云冈石窟内部空间
(一)问题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示例
(三)个案选排说明
(四)云冈一期洞窟
(五)云冈二期洞窟
(六)分期存疑洞窟
(七)参考案例——云冈三期未完成小窟
五 云冈石窟营造工程综论
(一)云冈石窟工程施工
(二)云冈石窟工程设计
(三)从营造工程视角看云冈石窟分期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考古——模拟开龛过程
附录二 云冈石窟窟檐建筑
精彩书摘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
第二、三步工作是为第四步粘贴图纸提供一个平面,粘贴图纸前,先用墨线在壁面上划定每个龛的范围,之后以乳胶将正射影像图粘于壁上。这一步对应于古代石窟营造中对照粉本描图的工序,此项工作技术要求较高,现代的工匠已无这方面技能,因此以原型窟的正射影像图代替粉本(附图1.7)。
第五步是龛内抛荒,即对应图纸,将龛内造像周围的石材去除,形成一内部空间(附图1.8)。
以上五步工作都是三龛统一进行,2~3人同时施工,耗时4天。在第五步工作完成后,抛荒的工匠离开,由具有造型能力的工匠进行后续工作。
第六步是分位出坯,即依照图纸,将龛面轮廓及造像的位置和基本造型确定(附图1.9)。
第七步是粗成形阶段,确定龛内及周边各部分的轮廓。此步骤中,整个龛面根据雕凿复杂程度不同分为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龛楣、帷幕等装饰部分,虽线条复杂,但为平面线条勾勒的图案,不需要立体造型,雕凿较易;而另一部分是主尊、胁侍、狮子等造像部分,虽为浮雕,但要表现圆雕的立体感,需立体的造型能力。因此,装饰部分在粗成形确定了纹样的轮廓后就已基本定型,而造像部分在粗成形阶段,主要是确定造像各个方向的轮廓,由于正射影像图所给出的轮廓只有一个维度,补充身体侧面的形态需要精准的造型能力,因此需对应照片不断描图施工。此阶段中专门安排一天前往石窟寺对原型龛进行观察和测量,补充造像各角度的体态特征,以便后阶段工作的开展。而龛面装饰部分,由于较为简单,完成粗成形工作后,就提前进入打磨阶段,使用的工具为抓子和刀子,抓子和刀子都为扁刃,但抓子在刃面上有两道槽,类似于平整土地用的耙子,利于平整凿痕密布的壁面,抓子刷凿过一遍后,再用刀子进行细加工。这一阶段的工作结束后,龛面装饰和造像两部分的进度有了明显的快慢区分(附图1.10)。
……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