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植被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植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夏生态与环境书系:植被生态学(第二版)》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植被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学科的发展历史、学派分化和融合、群落组成结构、群落内种间关系、群落生态、群落机能、植被动态以及植被排序、分类、分布和分区等,并力求反映各分支研究动向。重点介绍了:
◎法瑞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借助计算机进行群落表制作的过程
◎“生态一外貌”和“区系特征”相结合的植被分类途径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以及中国植被分类、分布与分区
◎植被动态中的“植被历史”
◎植被制图、植被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方法
《大夏生态与环境书系:植被生态学(第二版)》适合植被生态学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大夏生态与环境书系:植被生态学(第二版)》基本保留初版格式和内容,延续初版“博采众长,不拘一格”的编写原则,《大夏生态与环境书系:植被生态学(第二版)》的主要特点是:①在保证全书系统性的要求下,对植被生态学研究中的英美学派、苏俄学派以及法瑞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做了介绍,并利用一组样地实例对法瑞学派群落表制作过程做了较全面的介绍;②联系全球生态带概述了全球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重点叙述了中国植被类型,从植被型纲到植被型的高级单位,并以常绿阔叶林为例介绍了从植被型直到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群丛”的划分;③为了加强植被生态学的实践和应用,第二版中保留并增加了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以及植被生态学应用的内容。
作者简介
宋永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系系主任,上海市生态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植被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教学和研究,1980—1981年曾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植物系统与地植物学研究所访问,从教60年。研究成果曾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8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植被生态学的概念
1.2 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3 植被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1.3.1 萌芽阶段
1.3.2 奠基阶段
1.3.3 成长阶段
1.3.4 发展分化阶段
1.3.5 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阶段
1.4 植被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
1.5 当前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动向
1.5.1 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5.2 群落内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5.3 群落多样性形成和功能性状
1.5.4 格局与过程
1.5.5 植被保育、管理与恢复
1.5.6 植被资源清查与植被志编纂
1.5.7 全球变化植被生态学
1.5.8 应用植被生态学
第2章 植物群落的学说
2.1 植物群落的概念
2.2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
2.3 植物群落的识别
2.4 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论
2.4.1 植物群落的整体论和个体论分歧
2.4.2 植被“间断性”和“连续性”的争论
2.4.3 群落组建中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
2.4.4 关于“植物群落”一词具体性和抽象性的不同见解
2.4.5 “植物群落”一词是否也适用于栽培植被的歧见
第3章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3.1 确定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方法
3.1.1 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
3.1.2 最小面积概念的述评
3.2 组成群落种的数量特征
3.2.1 多度和密度
3.2.2 盖度和优势度
3.2.3 频度
3.2.4 重要值
3.2.5 高度和深度
3.2.6 质量和体积
3.2.7 同化面积和吸收面积
3.2.8 群落成员型
3.3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3.3.1 物种丰富度
3.3.2 物种多样性
3.4 种类组成的区系统计
3.5 种类组成的区系成分分析
3.5.1 组成群落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5.2 发生成分分析
3.5.3 历史成分分析
3.5.4 谱系结构分析
第4章 植物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
4.1 种间相互关系类型
4.1.1 竞争
4.1.2 偏害作用
4.1.3 偏利作用
4.1.4 寄生
4.1.5 互利共生
4.1.6 原始合作
4.1.7 促进作用
4.2 种间联结和相关
4.2.1 种间联结测定
4.2.2 种间相关的测定
4.3 生态位
4.3.1 生态位概念
4.3.2 生态位的测定
4.4 生态种组
4.4.1 生态种组的概念
4.4.2 植物生态指示值与生态习性
4.4.3 生态种组的确定
4.4.4 生态种组与群落的结构和分类
4.5 群落中的物种共存
第5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
5.1 群落结构的概念
5.2 群落结构的组件
5.2.1 营养体组件
5.2.2 繁殖体组件
5.2.3 植物的生长型与生活型
5.2.4 植物群落结构组分的表达
5.3 植物群落的架构
5.3.1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5.3.2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
5.3.3 层片和小群落
5.4 植物功能群
5.4.1 植物功能群的概念
5.4.2 植物功能群的划分
第6章 植物群落与环境
6.1 环境的概念
6.2 植物群落与气候
6.2.1 气候与植被分布
6.2.2 群落对气候的影响
6.3 植物群落与土壤
6.3.1 土壤化学性与植物群落
6.3.2 土壤物理性与植物群落
6.3.3 植物群落与土壤发育
6.4 植物群落与地形
6.4.1 大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6.4.2 中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6.4.3 小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6.4.4 山地植被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
6.5 植物群落与动物
6.6 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
6.7 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6.8 植物群落与人类
第7章 植物群落的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7.1 有关群落生产力的几个概念
7.2 群落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7.2.1 测量输入的方法
7.2.2 测量输出的方法
7.2.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7.3 构成群落生产力的基础
7.3.1 净同化率与产量
7.3.2 叶面积指数与产量
……
第8章 植被动态——演替
第9章 植被动态——植被历史
第10章 植被的排序
第11章 植被的分类
第12章 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
第13章 中国植被的分类
第14章 植被的分布与分区
第15章 中国植被分区
第16章 植被制图
第17章 植被的野外调查与样地资料整理
第18章 植被生态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生物名词对照表
主题词索引
前言/序言
此书初版距今已13年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冰祥博士来函联系询问再版的可能,考虑到“植被生态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涉及面甚广,社会上对此书仍有需要,因而也就欣然接受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修改补充,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植被生态学》(第二版)。
再版书延续初版规定的“博采众长,不拘一格”的编写原则,这与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有关,虽然当前学派间存在着融合趋势,但也都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能为读者勾勒出本门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
《植被生态学》(第二版)参考了近期国内外出版的植被生态学及相关著作,对内容做了若干增减,同时对章节也做了一些调整:
(1)第8章群落动态学部分加强了“植被历史”的内容,与群落演替等分开独立成第9章。
(2)法瑞学派群落分类的特点之一是制作群落表,也是其分类程序中最关键的一步。通过群落表的制作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区系特征分类的实质,为此,在第12章“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中,利用一组样地实例,借助计算机进行了从样地输入到样地类型划分的全过程展示,较系统也较具体地介绍了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亦即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
(3)植被类型及其大尺度的空间分布是人们理解全球性问题的基础,也是认知中国植被在世界植被中地位的必备知识。再版书中将分散在各处的相关内容集中为第14章“植被的分布与分区”中的一节,联系全球生态带(ecozone)做了扼要概述。
(4)中国植被分类体现了“生态外貌”和“区系组成”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生态一外貌分类”和“区系特征分类”相融合的路线,系统扼要地概述了中国植被中从植被型纲到植被型的高级单位,并以常绿阔叶林为例介绍了从植被型直到基本单位“群丛”的划分。
(5)将“中国植被分区”单列成为第15章,参考近期植被和生态区划研究成果,增加了相关内容。
(6)“植被生态学”强调实践和应用,没有野外的植被调查,就没有植被科学;不能为社会、经济、生态服务,也就没有植被科学的未来。为了加强实践和应用,再版书中保留了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以及植被生态学应用,各为一章,并做了若干补充。
(7)近年来植被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一些新趋势,特别是联系到全球变化和碳排放,开展的植被生产力与固碳潜力的研究;联系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性,开展的植物功能性状和大样地监测研究,以及联系到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变化,开展的恢复生态学研究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动向都在有关章节中做了简介,企望能为读者扩大视野。
大夏生态与环境书系:植被生态学(第二版) [Vegetation Ecology(Second Edition)]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大夏生态与环境书系:植被生态学(第二版) [Vegetation Ecology(Second Edition)]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大夏生态与环境书系:植被生态学(第二版) [Vegetation Ecology(Second Edition)]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